分享

高山流水觅知音

 泛舟学海悠哉悠哉 2011-01-07

 

‍‍


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历经千年,依旧婉转在心,乐曲声声

奏,知音永不休。今天,就请跟着文字,再次走进古琴台,一

听知音曲。

古琴台,西靠葱翠的龟山,东伴秀丽的月湖。它是为了纪念俞

伯牙弹曲遇知音钟子期所建的,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

800多年的历史,在《皇宋书录》中便有“琴台在北宋时已有

之”的记载,历史上多次被毁,又被多次重建。

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古琴台由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主持重

建,继而又由汪中代笔撰写了《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

考》这两篇令人称道的好文。后来为古琴台撰文的,还有在光

绪年间的黄彭年所撰的《重修汉阳琴台记》,后来在光绪十六

年,由杨守敬主持,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

《重修汉阳琴台记》重新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

台”三字,将其刻于大门的门楣。

在1957年春,历经沧桑的古琴台被全面修缮一新,辖地约有15

亩,亭台廊馆,巧为修饰,布局精致,自成了一个幽静的院落

和龟山对视着。在那座绿色琉璃瓦盖顶的门厅上,书有“古琴

台”三字,厅后的通道约有30米,两旁种植有馥郁的腊梅、桂

花、丁香,镂花的围墙,一抹阳光斜照了进来,细细的光线洒

在了花瓣上。在通道的尽头,原为金刚佛堂的旧址上,当时修

建了一座精美的葡萄架,后又被改建为一座秀美的通廊,还设

有茶社,在缭绕的茶香中向北一转,那左侧便有一照壁相堵,

青石的碑上镌刻着清道光皇帝御书的“印心石屋”四字。“印

心石屋”的对角是一圆门,门外则是一片梅花护壁,卵石铺

就,双亭并立,绿荫浓密的庭院。

穿过“印心石屋”,便来到了古琴台的精华所在。信步登上十

余级台阶,再过一道门楼,门后接“琴台碑廊”,可见清代著

名的书法家宋湘所书的“题壁诗”三字,并诗曰:噫嘻乎,伯

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

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

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

壁上题诗,吾去矣!

古琴台倚靠月湖,垂柳依依,湖景交相成映,环境清幽,花香

馥郁,加之极其丰韵的文化内涵,都使人不由得流连忘返。另

外,依势而建的古琴台,将龟山的葱郁,月湖的秀美巧之衔

接,使得古琴台与山水合一、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奇特的

画卷。

倘若想真正领略其风采,不妨亲自前往去感受“相识满天下,

知音能几人。”之韵、之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