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觅
![]()
凡到江城、或居住江城,最畅怀的莫过于游览当地名胜了。而在“九省通衢”的众多景观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古琴台尤使我向往之。在那秋高气爽的季节,由南京乘船而下来到汉阳,初访了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美好所在。 古琴台是世人为纪念俞伯牙、钟子期的友谊而修建的。相传,俞伯牙资质聪慧,喜好音乐,学琴 古琴台,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史料记载,最早的是简文帝肖纲所写“琴台”一诗:“芜阶残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罢,高明千载留”。可见,琴台在南北朝时已有之,距今也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了。毕济英《游伯牙琴台记》载:“琴台者,……月湖环其旁,龟山耸其侧,山色湖光,吐纳万状,市廛之声,近寂而远闻,每当夕阳衔山,清风徐来,湖波不兴,楼台倒墟烟浦树,历历如画”。汪中的《汉上琴台之》更是着力描绘了琴台建筑的雄伟:“层轩累榭,回出云表,上多平旷,林木翳然”。后来历经沧桑,琴台几度兴废,最终还是毁于兵燹。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数次拨巨款,将其修葺一新,使这个千古名胜重放异彩。而今的琴台,亭骀廊馆参错,花坛水池间饰,松纱樟翠点缀,瑶草奇花覆道,金碧辉映,景观迷人,乐趣无穷。 沿龟山而下,是一条“杨柳青青着地垂”的幽径。穿过幽径,便见一个宽广的庭院。院中树木葱茂,花草繁茂,飞红滴翠,宛如一座美丽的花园。花园正面是一扇石门,上书“古琴台”三字,字两旁饰二龙戏水。伯牙抚琴的彩色浮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依次而进,穿过林荫掩的卵石小道,便见一块偌大的石匾额,上刻“印心石屋”四字,这是清代道光皇帝游此时的御笔。 进入二道门,迎面是一块长 过诗碑北向,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华宁高阁,金碧辉煌,玉台耸峙,银光灿灿,名花异木,红紫纷呈。最炫目的就是那“高山流水阁”和汉白玉砌成的琴台,形制宏伟,造型典雅,这便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高山流水”阁为殿宇型建筑,气势轩昂,高十数丈,五楹六柱。左有华亭,右辅轩轾,抬头望去,红柱琉璃瓦,飞檐彩拱,金抹彩绘,高峻而秀雅。华丽而恢宏,堪称建筑的杰作。阁正中飞檐下饰双凤,含情脉脉,翩翩欲飞。双凤之间,“高山流水”四个鎏金大字,溢光流彩,墨迹峻若高山,婉若清流。此刻,我们凝望着这四个大字,不禁思绪扬,浮想联翩。啊,高山流水蕴知音,千古知音传如今!山悠悠,水悠悠,高山流水清悠悠。古人之将高山流水比喻知心朋友。知心朋友,情同高山厚重如流水深长,这寓意多么美妙?!阁楼照面,拾级而上,就是古琴台了。这是一座汉白玉筑成的石台,长 游罢琴台,太阳的余辉已把月湖的脸抹彤红,龟山愈显得神秘莫测。这湖光,这山色;这云霞,这楼台在夕阳中构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神话世界,更使人流连忘返。蓦地,一阵轻风送来一曲欢快的歌声:“二月烟花偏琴台,昭君妹照咏诗来。香溪流出歌一首,'知音’扑面入君怀。”好一道美妙动人的知音之歌!途中,“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想象,我们想得很远,很多,但首先想的到是: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许多美好的东西,重情义、讲交谊,爱朋友,不正是我国人民的一种美德么?愿我们的社会里,多一些同志之爱,多一些朋友之情,多一些友爱之情,多一些谅解之情,多一些关爱之情……,那该有多好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