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希望 二十多年来,某县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婚姻状况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在中学念书,那时中学教师的工资仅有四十几元,此外没有任何津贴,教师的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也低。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婚姻状况。那时,农村中小学的男教师找对象,只能去找村姑,即使想找个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却能吃“商品粮”的姑娘也是不大现实的;而县城中学的男教师想找个知识女性谈恋爱同样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通过考学出来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唯有从县、市卫生学校毕业的医院护士了。由于僧多粥少,这些白衣天使便成为城里那些男教师们眼中的“抢手货”,他们竞相追逐,个个都想捷足先登。于是,那时学校能称上双职工的不少男青年教师的妻子一律都是护士,这在当时来看是最最令人羡慕的夫妻了,如果能够娶上本校仅有的几个专科毕业的女教师,那他就算是更有能耐的了。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我已在农村的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时国家已开始进行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教师的月工资已提到了一百三十几块钱,但扣除了每个月的伙食和生活必须品的开销后,也就所剩无几了。那时的乡镇干部比教师要吃香得多,县国有企业的效益更不错,收入比我们这些老师的工资要多好几倍,而我们这些穷教师也只有羡慕的份儿。“吃不饱,饿不死”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当时教师的经济状况。一般有工作的女孩子找对象谈恋爱也宁愿找乡镇干部或工资收入较高的国有企业职工,而不愿找吃不饱饿不死的老师为对象。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教师中也有部分人同样持有这种观点。我学校的十几个年轻男教师全都找了农村姑娘为妻。用乡亲们的话来说,“找老师好啊,既有固定工资收入,周末又可以回家来帮忙老婆干农活,而且还有两个假期呢!”所以,农村姑娘还是非常愿意嫁老师的。 由于教师的尴尬经济地位,再加上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教师们纷纷辞职“下海”经商,或是想尽各种办法转出教育部门。据当时统计,福建沿海某市仅一九九二年一年就先后有两百多位教师“下海”经商,导致该市许多学校的正常教学受到严重影响。 一九九五年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九十年代后期,教师的工资一涨再涨,到本世纪初,教师的月工资已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翻了一番,与一般企业职工相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其实,与其它高收入行业相比,那又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了。这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教师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用比较崇敬的眼光看待教师,不然就是一声声的夸奖声。现在,那些年轻的姑娘们也希望找个老师作为终身伴侣,许多人也开始羡慕教师这个职业了。当然了,他们看好教师这一职业,除了出于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改观以外,还因为在当前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教师这个职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 去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正全面的、进一步的实施,某县教师经济地位和婚姻状况的改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浓,这正是教育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所在。(2007年3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