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中药的功效

 个个心灵手巧 2011-01-10

大枣

1.味甘、性平。

2.能补中益气、滋润心肺、养脾胃,治虚劳,大枣是常用的补气药材。

大黄

1.缓下剂、整肠、健胃、大量峻泻、消炎解毒、行淤血。

2.治便秘、饮食积滞、闭经、里急后重、消化道癌、痈疮痛毒、湿热、黄疸。

五味子

1.固涩、敛肺滋肾、生津敛汗、镇咳祛痰。

2.治虚寒喘咳、久泻久痢、自汗盗汗、遗精、口干。

牛蒡

1.味苦、性寒、无毒。

2.可治疗口干舌燥,去除体内实火及烦闷多虑的现象。

冬瓜子(冬瓜仁)

1.利尿、消炎、祛痰、缓下。

2.治痰热咳嗽、肺脓疡、盲肠炎、水肿脚气、肾炎、尿道炎。

玄参(元参)

1.苦咸、微寒,色黑、肾经脉。

2.玄参能滋阴降火、益精、利便,可以治热病烦渴。

3.对咽喉肿痛、自汗盗汗、吐血鼻血、津涸便秘、烦心失眠也有效果。

4.对于脾胃湿滞、虚弱而腹泻者,不宜。

玉米须

1.甘、平,益肝、胆、肾等经脉。

2.可以泻热利尿、利胆平肝、宽肠下气。

3.并能改善肾炎水肿、脚气、肝炎、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等病症。

4.用玉米须调理肾炎、治水肿者,不宜加盐调味。

甘草

1.味甘、性平、无毒。

2.有祛痰及调和药材药性的功效。

3.可润肺、补气、清热、保健脾胃、止渴、消肿。

X

1.味甘苦、性温。

2.可以和中补气、止渴生津、健胃、利小便、除水肿。

白芷

1.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

2.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肠风痔漏、痈疽疮疡。

川贝

1.味甘苦、微寒、无毒。

2.有清虚痰、润心肺及镇静的功效。

3.可化痰、止咳、减轻喉咙不舒服。

决明子(草决明)

1.可明目、通便、降血压,亦是一种营养强化的利尿剂。

2.性平、味咸、无毒,较适合体质燥热者。

杏仁

1.味甘苦、性温、有少许毒性。

2.有宣肺和润燥功能。

3.对中枢神经有镇静的功能,是故不能食用过量。

红花

1.味辛、性温。

2.红花能破淤血、养血、行血、还能润燥,治经闭和止痛。

山药(淮山)

1.味甘、性温。

2.有补气、健胃、益肾、补益脾肺的功能。

3.可清虚热,适合老年人的滋补。

4.有止渴、止泻、健脾胃的功能。

枸杞子

1.味苦、性寒、无毒。

2.有明目、去虚劳及滋肾入肺、补虚益肾及养肝的功用。

3.能润滑大小肠,故常腹泻的人须注意使用。

紫河车(胞衣)

1.补气、养血、益精。

2.一切虚损、骨蒸潮热、痨疾劳嗽、阳萎、神经衰弱、不孕。

红枣

1.性平、味甘甜,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润心肺,调和各药材药性。

2.富含维生素,具抗菌效果。

3.食用过量易引起肚子胀满及蛀牙。

生姜

1.味辛、性微温,未除去外皮时,属凉性,去皮后则属热性。

2.可用以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因此感冒时可以生姜加红糖煮开,使身体发热而去寒,但发烧时则不可如此,否则易因发汗过度而虚脱。

3.可健胃止吐,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情形。

4.生姜皮有利水功能,可调节体内的水分,保持轻盈身材。

白芍

1.味苦酸、性平。

1.可补血,常与当归并用。

2.补样(养?)血气、强化肝脏气血运行、止腹痛及安脾。

白芨

1.止血、抗菌、收敛、生肌消肿。

2.治肺胃出血、衄血、外伤手术出血、肺结核、烫伤、皮肤皱裂、溃疡伤口。

何首乌

1.性微温,有一点苦涩,据滋补调养作用。

2.对治疗腰痛、肝脏滋养、气血补养有显著功效,可增强肝脏疏泄体内毒素的功能。

沉香

1.行气温中、降逆平喘、坠痰涎。

2.治呕吐呃逆、心腹痛、大肠气滞、腰膝虚冷、胸膈痞塞。

牡丹皮

1.味辛、性温。

2.能生血、和血、泻肝火,可调女性生理不顺。

赤芍

1.味苦、微寒。

2.可清除或是减轻肝热,能改善淤血和妇女经痛。

防风

1.发汗解热、镇痛、利尿、祛风。

2.外感风寒、头痛目眩、脊痛项强、风寒湿痹、四肢挛急。

炙甘草

1.味甘、性平。

2.可补养脾脏运化功能,还有润肺止咳的效果。

玫瑰花

1.味甘苦,性温。

2.能活肝醒脾、畅气活血,更可改善妇女生理不顺。

乌梅

1.味酸涩、性温,常用于消肿及清热的作用。

2.可生津止渴、保护肠胃和化痰,但不可食用过多,会造成牙齿及筋骨的损伤。

粉光参

1.味苦、微甘、性寒。

2.有清肺火、补气养阴及改善肺阴虚或气阴的功效。

胖大海

1.清肺热、润肺止咳、利咽、通便。

2.治声音嘶哑、喉咙痛、透疹、内痔便血。

金银花(左)

1.味甘、性寒。

2.金银花能解热、可消暑气、清肺热,更具有消炎解疮毒的效果。

益母草(右)

1.味辛苦、性寒。

2.益母草能促进血液的循环,并且疏通经络、消水肿、降血压。

川芎

1.味辛、性温。

2活血、疏通血络、养新血,能止痛、化淤,抑制血小板聚集。

3.川芎具有补养和润泽肝脏机能的效用。

4.治风冷头痛、腹痛月经不顺、补血强壮、眩晕、目泪多涕、寒痹筋挛。

麦冬

1.润燥生津、化痰止咳、利尿、强心、强壮。

2.燥热咳嗽、清肺、肺痿吐血、肺痈吐脓、便秘。

薏仁(右)

1.味甘、性寒。

2.能利水、健脾胃,润肤。

3.薏仁容易引起流产,所以孕妇不宜使用。

莲子(左)

1.味甘、性平、无毒。

2.止渴去热、安心神,常食用可使人心生欢喜。

3.富含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4.有补中益气、养精神的功效。

花椒

1.味辛、性温、温中。

2.可以改善肚腹疼痛、减轻腹泻、并能舒缓恶心呕吐的症状。

花生

1.甘、平,归脾、肺经脉。

2.能温中和胃、润肺化痰,适合肺痨燥咳、反胃食少、脚气不下、乳汁缺乏,营养不良等症状。

3.对于中气不运湿滞者,不宜过食。

附子

1.味辛、性温。

2.附子有毒,所以必须经炮制,才能寒湿、通经活络、补阳。

芡实(鸡头米)

1.气味甘涩、无毒、性平。

2.能止渴、益肾固精、开胃助气,对脊椎、腰及膝的风湿性的疼痛有良好功效。

3.能治小便失禁及止泻。

柏子仁

1.味甘、性平、无毒。

2.有养心气、透心肾、益智宁神及益脾胃的功效。

洛神

1.可消除暑气。

2.有利尿、降血压、驱虫的功效。

苦参根

1.利尿、解热、杀虫、抗真菌。

2.治湿疹、疮疖、肠炎、疥癣。

香附

1.芳香健胃剂、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2.治胸腹部胀痛、月经不调、肝气郁满、白带、慢性胆囊炎。

桂圆

1.味甘、性温。

2.主治五脏邪气,能安神、有促进食欲的效果、补益心神。

桃仁

1.味苦、性平。

2.桃仁有除淤血、活化血液、润肠通便、改善便秘的效果。

海藻

1.清燥热之痰火、利尿。

2.瘿瘤、慢性颈淋巴结炎、甲状腺肿。

茯苓

1.味甘、无毒、性平。

2.开心益志、安心神、利小便、调养生体机能、滋补脾脏、改善消化。

3.去湿、消水肿,预防因肝机能受损而引起的身体不适或水肿现象。

4.质地坚硬呈白色的叫白茯苓,此为上品,若为质地松软的淡红色,则为赤茯苓,为下品。

桔梗

1.含有皂素,有溶血功用,所以若长期或大量使用会产生恶心及呕吐的现象,因此须注意使用。

2.有宣肺祛痰、消痰、排浓、止血及治疗咽喉痛的功效。

3.可镇痛、抗溃疡、抑制胃液分泌的功能。

4.具有引领其他药材至身体各部位发挥作用的功能。

黄芪

1.味甘、性微温,益肺、脾、胃经脉。

2.能生肌、利水和消肿,可调节汗排泄,治阴虚火热、疮伤不愈,是托疮圣药。

3.黄芪为平和强壮药,能补中益气、强壮脾胃、还可补虚劳和增强免疫力。

4.凡是胸腹气闷、胃有积滞、肝气不和多怒、上焦热甚、下焦极寒,不宜以黄芪进补。

番泻叶

1.消积滞、通大便。

2.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

罗汉果

1.甘、淡,益肺、脾经脉。

2.能清肺理痰镇咳,润肠凉血通便,治咳嗽、骨热、便秘,可治百日咳。

3.胃寒弱、肺虚喘者,不宜。

当归

1.味甘苦辛,性温,能补血、清血、润肠胃、通经、光泽皮肤,对妇女身体补养有很好效果。

2.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子宫收缩、活血化淤。

3.当归内含精油类成分,有抗痉挛、镇静的作用。

4.有多醣类成分,能增加免疫力。

肉桂

1.味甘而辛、性大热,能够峻补气血、强化体能、健胃整肠、温中逐寒,对身体虚弱及年长者有补养效果。

2.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肠胃蠕动及增强抵抗力,。

麦芽

1.疏肝、开胃、消食除满、下气、退乳。

2.治脚气病、胃虚弱、食欲不振、乳胀。

荷叶

1.味苦、性平、无毒,有消暑及清热的功效,对胃肠有补益作用。

2.可以消除水肿,产生元气。

3.止渴、宽心胸。

蛇床子

1.温肾助阳、燥湿杀虫、抗滴虫。

2.治皮肤湿疹、瘙痒症、**滴虫、肾虚阳萎、赤白带下、不孕、疥癣。

连翘

1.味苦,性微寒。

2.有消炎消肿排脓、利尿、杀虫止痛的功用,且能发散风热,清热解毒。

紫苏(苏叶)

1.味辛、性温。

2.有解毒散寒、通心利肺及温气中和的功效。

3.能促进食欲、健胃整肠,适合用于退热、发汗、滋补及治伤风。

4.治伤风头痛、发热、胸腹胀满、咳嗽、气喘、乳痈肿痛。

陈皮

1.味苦辛,性温。

2.能强健脾、开胃、助运化,还可调理气机、止咳化痰、去湿气。

3.有燥湿(去除水分)、理气的作用,对于养护肝脏、避免引发水肿有良好功效。

4.健胃、痰、镇咳。

5.对食积不消、腹胀等现象有良好改善效果。

党参

1.味甘、性平、无毒。

2.可补中益气、调和脾胃,对调理因疲累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诃子

1.敛肺、涩肠、解痉、抗菌。

2.治久泻、久痢、失音、脱肛痔血、久咳、遗精尿频。

滑石

1.味甘、性寒。

2.滑石有清热、利湿,和改善口渴的功用,外用还可以治疗皮肤湿气。

薄荷

1.味辛、性凉。

2.薄荷能解热、消炎、健胃,且能改善头部与咽喉肿热疼痛。

酸枣仁

1.味酸、性平、无毒。

2.富含脂肪油及蛋白质,对安定精神、帮助睡眠、镇静有显著功效,可改善四肢酸痛、烦躁无法入眠的现象。

槟榔

1.破积利尿、杀虫、消食行痰。

2.能驱虫、行气导滞、胸腹胀满、消化不良、缩瞳。

葛根

1.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

2.治扩张心冠脉、头痛项强、烦热消渴、热泻、高血压、耳聋(内耳血管痉挛引起)。

熟地黄

1.味甘、微苦、性微温,是补血的重要药材。

2.能精血、明耳目、补益五脏。

菊花

1.味甘苦、性平、无毒,有助身体血脉运行,滋养肝脏。

2.可强化肝机能、调理肝脏运作、清热解毒。

3.治眩晕头痛、明目、去翳膜。

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

2009-06-23 08:48

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

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

  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供大家参考:

  (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

  单味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

  复方: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

  (2)抗寄生虫病药:

  驱肠虫药: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

  抗阿米巴药:白头翁、鸦胆子等;

  抗疟药:常山、甜茶、青篙等;

  抗滴虫药: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

  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有全身麻醉作用:洋金花;

  有镇痛作用: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

  有镇静、催眠作用:酸枣仁、夜交藤;

  有抗惊厥作用: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柴胡桂枝汤;

  有解热作用:柴胡、黄芩、葛根等及安宫牛黄九;

  有中枢兴奋作用:马钱子、五味子等。

  (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有局部麻醉作用:草乌、蟾酥、细辛等;

  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

  (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强心药: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附子(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及生脉散、人参四逆汤等复方;

  抗冠心病心绞痛药: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抗心律不齐药: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

  降血压药: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

  升高血压抗休克药: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及参附汤、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

  (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及复方小青龙汤、复方灵芝等。

  (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及复方甘楞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蒿汤、茵陈胆道汤、胆道排石汤、复方大柴胡汤及清胰汤等。

  (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

  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及五苓散、排石汤等复方。

  (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药物:

  有当归、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

  

  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及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

  (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

  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及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

  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及玉泉丸、玉女煎、八味丸等复方。

  (12)主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生血药: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

  止血药:三七、槐花、白及、小蓟、茜草、花生衣、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及云南白药、庐山止血粉、三七伤药片等复方;

  降血脂:山碴、灵芝、泽泻、虎杖、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及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

  升高白细胞: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

  (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

  促进免疫功能: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及龟龄集(酒及散)、复方灵芝、犀黄丸、参杞冲剂、玉屏风散等复方;

  抑制免疫功能:大蒜、花椒、漏芦等。

  (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

  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淫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及龟龄集、四君子汤等复方。

  (15)外用药物:

  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外用消痔灵等复方。

 

 

常用中药的作用和机理

中药的使用是必须根据病患当时的病情与体质而处方,不同的病情使用的中药就不一样,常见的中药依照其作用机理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补益类的中药。例如黄耆、人参、山药、大枣、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等,这一类中药是华人最熟悉也是最喜爱的中药,问题是:如果平时没有虚虚的感觉,如:头晕、容易疲倦、腰酸、脉弱等虚证情形,并不适合常吃补药,以免血压上升、睡不著、口乾舌燥等补得过头后後遗症出现。
  第二类:泻火类的中药。常见的有大黄、黄连、黄芩、石膏、芦荟、蒲公英、竹叶等等,这类中药一般用在病患有口乾、口破、便秘、失眠、烦躁不安、容易生气等等有上火的症状时才合用,如果只有单纯嘴巴破、而兼有腹泻的情形,就不见得适合吃黄连,以免虽然退了火、但是身体却更虚。
  第三类:具有发散、理气作用的中药。常见的有菊花、薄荷、麻黄、荆芥、陈皮、青皮、砂仁等等,天气热的时候觉得头晕晕、身体闷闷的,泡个菊花茶,立刻觉得神清气爽,利用的就是菊花内的挥发油,气味芬芳、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加速散热,散热改善、人自然就觉得舒适。
中医相信丹参可预防血液郁积和心肌梗塞。
  第四类: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常见的有红花、丹参、乳香、三棱、桃仁、蒲黄、王不留行等等,这一类的中药就是俗称能打通血路的药物,使用上一般是针对有血瘀形的患者,例如疼痛、中风、心肌梗塞、手足麻木等等,不过,使用时必须小心其剂量,剂量过大时恐怕反而不见其通血路的作用效果,而有溶血副作用。
  有了上述药物的分类,医师再根据望(观察您的面色)、闻(听您的声音、自诉)、问(询问您的病史)以及切(把脉)所搜集到的资料,将您的疾病作系统归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且根据疾病与体质的类别给予不同比例的上述中药。

2009年中药师中药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指药物作用的部位。是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是药物的作用所及或药物效应的定向、定位,是药物药理作用作用部位的综合。关于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从与药物韵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关系进行研究。考试大论坛

  对429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进行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联系。如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羚羊角、地龙、牛黄、全蝎、蜈蚣等22种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100%;具有止血作用的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种中药入肝经率85.3%,也符合肝藏血的中医理论;53种壮阳中药全部入肾经,符合肾病用肾药的药性理论;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芒硝、番泻叶等18种中药都入大肠经,这符合大肠是传导之腑的中医理论;具有止咳作用的杏仁、百部、贝母等l8种中药,有祛痰作用的桔梗、前胡、远志等23种中药,有平喘作用的麻黄、地龙、款冬花等l3种中药,入肺经率分别为100%、100%和95.5%,符合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医理论。

                                     中药的作用

 

人参:

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

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

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脱液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脾气不足之食少倦怠,呕吐泄泻;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咳嗽无力;心气虚衰之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体虚多汗;津亏之口渴,消渴;血虚之萎黄,眩晕;肾虚阳萎,尿频,气虚外感。

 

大黄: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芳香质柔,可升可降,守而不走;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弱,食少腹胀,大便溏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中药黄金搭配 药效翻倍

中医治病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不同的中药同时使用药效却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疗效。

中医治病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不同的中药同时使用药效却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疗效。

  淮山药+桑白皮

  淮山药具有补肺脾肾气阴、促进自身激素分泌的功能,加上桑白皮还能清肺、美白皮肤。特别适用于长有雀斑、黄褐斑、黑斑、皮肤晦暗、面部无光泽的人;经常户外工作、常受紫外线辐射的人;头发干枯、指甲无光泽、易断裂的人。

  山楂+芦荟

  山楂活血消食,芦荟通便排毒。适用于长期排便不畅、肠道功能不佳的人;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脂人士;注重自身风采的现代白领。

  生黄芪+竹叶

  生黄芪具有解毒升阳、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的作用,竹叶具有清心火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适用于长期吸烟的男士;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的人;皮肤晦暗干燥、面部无光泽、长有雀斑的女士;易患口腔溃疡的人;由于体内生成过量自由基而日渐衰老的中老年人。

  黑芝麻+胡桃肉

  黑芝麻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胡桃肉具有补肾添元气的作用。适用于皮肤弹性与光泽不佳人士;身体虚弱之人士,免疫力低下者;内分泌失调、更年期前后女士;面部有色斑,头发、指甲干枯的女士。也适用于用脑过度,常感困倦者;40岁以上的中年人;学习负担重,常感困倦的青少年;爱打瞌睡之老年人。

  制首乌+决明子 

  制首乌具有补血通便的作用,决明子具有化痰降血脂的作用。适用于免疫力低下;经常进食高脂膳食者,高血脂的人群;便秘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外出人士;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者。也适用于高血压、高胆固醇、动脉硬化、心脏血管疾病患者;循环不良、四肢麻痹、颈项酸痛、手脚冰冷;血脂症、肥胖症;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者。

  薏米仁+知母

  薏米仁具有清湿热、抗病毒的作用,知母具有清热滋阴的作用。所以适用于口腔有异味者;有青春痘、扁平疣等皮肤问题者;减肥人士;糖尿病患者。

  仙茅+仙灵脾

  仙茅、仙灵脾具有温阳补肾,调节性激素水平,所以适用于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接受妇科手术后的女性;渴望青春永驻,改善皮肤的女性;性生活不理想的女性。也适用于步入中年,对工作、生活常感力不从心,希望提高身体机能的男士;希望减少乃至消除阳萎、早泄现象,增强性功能的男士;希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者;身体较虚弱,希望提高免疫力人士;希望减少前列腺疾病与泌尿系统感染的男士。

  杜仲+益智仁

  杜仲具有补肾除风湿降血压的作用,益智仁具有固肾缩泉的作用,所以适用于关节炎患者;尿频、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排尿感到疼痛,排尿时间延长;常感会阴部不适;尿液浑浊,尿中带血或带脓;尿流变细;常感排尿不尽(出现残余尿);出现肾功能不全、肾性高血压等症状。

  肉苁蓉+虎杖

  肉苁蓉具有温阳通便的作用,虎杖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活血化瘀、泻下通便、化痰止咳等作用。所以适用于饮酒过量的人;肥胖的人;有习惯便秘的人;适用于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血压过高者;工作节奏紧张、常感疲劳者;用脑过度,常感困倦者;希望延缓衰老、保持青春者;长有雀斑、黄褐斑者;长有老年斑的中老年人。

  白菊花+麦冬

  白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麦冬具有滋阴利咽的作用,所以适用于长期受电脑、手机、电视辐射者;工作节奏紧张、无暇保养者;二目干涩、眩晕者;经常户外工作,常受紫外线辐射人士。

  以上中药均可各取10克泡水代茶饮,即可起到作用。

                                              生姜的用处

    1 烫伤的用处:

    有时在做饭菜不小心被开水和蒸汽所烫伤,此时可将生姜的汁敷上,很快就可以止痛。

    2 风寒感冒的开始:

    可用生姜3050 红枣7 葱白根720 胡椒310 红糖适量,水煎服。

    3 治疗寒咳:

    可用生姜汁,大蒜汁,蜜糖,三汁合约一小杯服用。

    4 关节疼痛:

    如果是寒痹引起的疼痛,可用生姜3050 小种的老韭菜根头3050克,二物用火灰煨热,捣烂,加入细辛、冰片各适量,包敷患处。

    5 踝关节扭伤:

    民间的用法是这样的:在家门口常走路的地方,倒一点高度白酒,用老生姜头在土上磨,后入黄枝子末、细辛、冰片各适量,诸药合包敷患处。

    6 治风湿痹痛的姜母鸭:

    老水鸭母一只,老姜母三斤取汁,合炖煮,吃了都有效果。

    7 治疗脱发:

    竹叶10 枇杷叶10 枳壳10 厚朴10 槟榔10 柴胡6 菊花3 生大黄5 三贴,日一贴,水煎服。

    用生姜母包黄泥土浆在灶中火炭灰里煨热后,用“老茶子油”将生姜整大块切开一片,蕉上油乘热在患处擦,擦到患处发红。黄帝内经里说的道理“阳生阴长”。

    8,“坐月子”的用法:

    在“月子”里要吃很多的生姜。去寒气和风气,也可化掉体内的败血,促进机能的早日恢复。具体的做法是:一,生姜母、红糖水煮好。女人一生下孩子,先喝一碗热生姜红糖汤。二,过后的饮食可用,生姜,茶子油,煎蛋食。三,老生姜,母鸡,红酒煮食。四,干姜末、糯米饭、红糠、茶子油,入锅煎炒食用。(糯米之物,古人称之五谷之王。今科学改良之后品种多样,产量提高,品质下降,作用不如以前。以前之糯谷品种是高杆的,其杆高可一米多,米粒包满圆大。现代化之人已很难见到其样,不过在山区和高山之地还有极少数人种来酿酒。酿出的酒比较厚,比现代的糯谷味道好,喝了人觉得舒服。而用古代的糯谷种在冷水田里长出的谷子品质更是上等。“冷水田”或叫“深水田”,是沼泽地、烂泥田,其田中长年有泉水涌现,泥泞的厚度深有一米或几米。因其水好泥深,糯谷的根系长的好,谷粒更是品中之优。糯米之性味甘平,有补肾健脾之功,其质粘滞,阳隐其中,为阴阳同属之物。)此方的作用远不在女人的“月子”食用,对于那些肾阳不足出现的夜尿频多之人,与中老年夜间阳虚引起的盗汗,服后都有一定的益处。有人会问,只有听说阴虚盗汗,为什么在这里要说阳虚盗汗呢。这问题以后再说。

    9,消渴的运用:

    口非常渴时,可用几十斤的生姜绞汁,用一桶装好,让病人自喝。绝对不能让病人饮水。如是做法病人起头口渴,不敢饮姜汁,认为生姜是热性之物。不想饮用,可口渴无奈,门又反锁不能出去,呼之无人应,难道医者治吾病之药就在桶中。罢了,生死由命,于是大胆地喝一碗,过会又喝一碗,越喝心里越舒畅,越喝口越不渴,一昼夜间将一大桶姜汁喝完。不想消渴之病因此而解。此病者康复家人高兴的做法,非是有福之人难以做到。此法精要透过表面现象。世人心多生疑虑,求稳而用呆法,宁死不越雷池。求生之法口中念,行道之时却是偏。

 这生姜治消渴的方法,是古人在诸多治病的经验中所得到的善法。我们应该用点心来体会古人的方法。在十多年前有一友人到我家来,两人到街上准备买一点下酒的菜,恰遇有人在卖野生山羊肉。这可是难得,我们买了几斤。煮时入生姜300克,附子100克,当归20克,大蒜头60克。两人又喝了一斤半多的老白干。友人睡觉前我为他准备了二瓶的开水,供他晚上用。可是早晨起来开水一点都没喝。这大出我们的意外。为什么,友人原来每夜口渴必饮水一至二瓶,这是多年的老毛病,看了医生都不会好。想不到今天吃了大辛热之物口渴反而好了。此多年口渴的毛病因一顿大辛热美食之后而愈。应该说生姜的作用是很大的。在此不想多理论,有心之人自然可明白其中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