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旎:关于说课的一点个人理解

 千古神兵 2011-01-12

沈旎:关于说课的一点个人理解

 

摘自:http://blog./space.php?uid=10&do=blog&id=364409

 

……

不久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州研讨会上,照例也有说课比赛。每位选手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却要说出经历了几周甚至几个月的主题活动。不少老师把时间用在述说通识性的过程上,诸如选题课是什么样的过程,实施时是什么样的过程,总结交流阶段又是怎么个过程,细听,所有说课者说的过程几乎都是一样的,这些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也有的老师把这宝贵的十分钟大部分拿来介绍学生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事实性知识,比如中药材有几种处理方式、山西面食有几种做法等等;还有老师的说课像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或是学校的介绍短片,占地多少亩,教职工多少人,得过什么什么奖等等,等他介绍完,还没有进“课”,时间也快结束了……赛后,听“说课”的老师谈到他们的失望,本指望通过听“说课”了解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可收获了了,说课的老师也坦诚地表达了他们的困惑,到底是说设计还是说反思?要说全过程,还是集中说一个方面啊……那个晚上,老师们对“说课”本身研讨远远多于对说课内容讨论。

什么是说课?是否存在关于“说课”确切的定义或概念?首先能想到的是求助于专家、网络和书籍。自然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说课是上课前的预演,不同于上课,说的主要是教学设计”;也有说“向同行系统的谈自己的教学设想或反思的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教研活动”;还有说“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在陈大伟老师的文章中还提及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说课类型……

才疏学浅,一定是没有寻到“说课”的概念或是原义,还是寻找的路径有问题?并不想从概念出发来思考“说课”的问题,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教研策略。

在林林总总关于“说课”的述说中,有二点渐渐清晰,一是动词“说”指向教学研究的方式,一种基于教学的、有对象的交流;二是名词“课”,也就是“说”的内容一定得围绕教学。倘把“说课”理解为围绕教学的交流与讨论,就不那么陌生了。

接下去想,说课,只在课前吗?只说课前的设计吗?只能对同行谈吗?只接受单向的评议吗?怎么谈才算得上系统呢……

和许许多多普老师一样,在工作中,很少去追问为什么。更多的时候,只一味埋头去想怎么做,习惯性地将思考停驻在怎么做的层面。然而,为什么我们要“说课”也就是“说课”的目的,往往决定了“说课”说什么和怎么说。

在讨论一个现时流行的教研策略时,窃以为不宜离开当下现实中的现象进行纯抽象理论层面的,对某一固化概念的推演,而是经由教育教学现象的归纳,形成具体教育教学行动策略的过程。所以,不妨先看看“说课”在现实中不断被扩展着的运用。不难发现“说课”这种教研形式运用得越来越多样了。

比如,新老师招聘时,让新老师以“说课”的方式呈现教学设计和对教学的理解;再比如,在公开课前,会由执教老师进行“说课”,有些时候,在公开课后,也会有一个“说课”的过程;为了交流或研讨的目的,在某些区域内,也有以“说课”比赛的方式促进教学经验交流的做法……不仅说课的目的不同,说课的要求和时长也不一样,长则一节课,短则几分钟。

不同目的的说课,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新老师招聘时的“说课” 一般面对的是评委。这种场合的“说课”不同于实境的上课,在“说”时,清晰的逻辑十分重要,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需要考虑详略,不仅说设计,还需要详细说明支撑设计的教学理念,以反映新老师对常规教学了解的程度及其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有时在说课时还需要呈现部分板书,总之,作为评委希望透过简短的“说课”观察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

公开课前执教老师的“说课”主要说的是设计,旨在让参与公开课的老师对即将进行的公开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叙述即将呈示的教学过程,主要说明目标、与其对应的主要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并与听课老师共同确定观课的重点,增强观课的目的性,做有主题的观课。

公开课后执教老师的“说课”,主要谈教学感受,进行目标达成情况的说明,以及围绕观课主题的教学反思。它是观课老师深入议课的前导,帮助参与教研的老师更好的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

以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为主要目的的“说课”比赛,从比赛设计者的角度来说,更需要谨慎,使说课比赛目的、内容及流程的设计保持一致,否则为比赛而比赛,为说课而说课,对说者、对听者的价值就很难显现出来。因此,在设计说课比赛方案时,需要体现出对当下教学焦点问题的关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清晰的比赛评分标准。比如,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在教师的具体活动指导上,老师急需交流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有限的说课时间内,不必求全,不妨从一个的典型的教学活动切入,详细说明指导的目的,教师具体的指导行为,指导后学生的状况说明,对此指导行为的反思和对指导经验的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导行为的改进设计。无论这次指导成功与否,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不是到了教师指导的节骨眼上只用“相机指导”“适时指导”“耐心细致的指导”等原则性的词汇一带而过。

如果说课的目的是教学经验的交流,窃以为,“说课”的教学内容最好是实施过的,这样得出的经验更可信,更有“说”的价值。即使在集体备课中,教学前“说”教学预设,也仍以教师过往的教学经验为基础。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说课,都有必要说清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也是检验教学行为效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说课”的起点和终点,需要说明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在说教学目标时,最好具体而集中,过大过宽泛的教学目标,会让整个“说课”失去方向感。

无论什么性质的说课,说的毕竟都是“课”,是发生在师生间的那些事情,别说着说着,把教师的教学行为说没了,变成了学生的成果展示,或者把学生的学习行为说丢了,只说教师怎么做。不仅要说清教师做了什么,还需要说清为什么这样做。通识性过程性的做法,大家都知道的流程,可简略,而那些多次尝试才成功、与众不同的教法、或者让我们遇到麻烦的做法,更具有借鉴价值,不妨多说说。

无论什么性质的说课,说多少,说多细致,都受时空局限,需要我们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贪大求全,什么都想说,恐怕什么都说不清楚,不妨从一点切入,有详有略,讲清楚一点,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严格遵守时间的限制。

无论什么性质的说课,都是与人的交流,都存在对象感,需要考虑听者的感受,采用听者能接受和认同的呈现方式,从听者的需求出发设计。仔细想想,我在对谁“说课”,我的说课对听者有什么作用,向听者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如果“说课”具有研究的性质,还需要说课者具有问题意识,从现象中聚集教学的问题和困惑,说清你的思考。说课是交流和研究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展示、表演,更不是自我标榜,无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是为研讨而说,还是为比赛而说,时时需要谨记在心的是“说”“行”合一,因此,说课不仅呈现着我们教学智慧,更表达着我们对教学的勇气和真诚。

总之,不同类型和场合的“说课”,承载着多样化的目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思考怎么说课时,同样需要思考为什么说课,而不仅仅是听命于他人。很多时候,弄清楚了为什么“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也就会渐渐清晰起来。

我不知道,在当下的教研文化中,是否能包容对某一教研策略的“个人理解”,我明白形成自己对“说课”这种教研现象的个人理解,对我个人的教育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