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道士、武术师。原籍湖北省汉川县。幼年上武当山拜师学武十二年,后于南岳玄都观拜孙明亮道长(巫家拳第三代传人)为师,入道,授名“三宝”。精习巫家五行拳、三十六雷神拳、麒麟拳、七步连针棍法及柳叶单刀。鞭、锏、金钱镖等器械,还习十八罗汉神功、金钟罩等硬气功与轻功、点穴法。民国初年住持长沙斗姥阁,曾严惩在长沙耀武扬威的英国拳师,当时何健省长亲书“自强不息”匾额相赠。后往湘潭住持斗姥阁,修道学医,以武授徒,弟子甚多,且多有所成。其女弟子黄福祥65岁时参加1986年全国武术大赛,获雄狮奖。 巫必达先生生于清代乾隆末年到湖南株洲(当时为湘潭县辖),湘潭授拳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代门人沿袭始祖宗旨,世代相传,在演练和教习过程中,又进一步充实了巫家拳理和拳法,如第二代门人贺辅堂、大一师傅、冯照庭、冯霞斌等名师,共同创立麒麟六肘拳一路,第三代门人孙明亮与第四代门人马岳霖师徒多年研究,将原掐吊六肘五桩(按金、木、水、火、土无行分为五路拳),后来马岳霖又增编六桩神拳一路(又称三十六擂拳),使巫家拳更加完善。目前,尚存完整拳法十五路,器械五路。 马道人打擂 来源:湘潭在线-湘潭晚报 作者:陈维昌 编辑:龚浩敏 清末民初,湘潭斗姥阁(位于和平小学内,今已不存)有位清修的马道人,平日木讷内向,不显山,不露水,一般人都不晓得他是出了家的巫家拳嫡系传人。 长沙武林中涌现出民国时期打败过俄国大力士的马道人(名三保)和自然门高足、武术家杜心五等。 “邬家拳”源出于福建少林拳法。创始人为清代的邬必达,湖南湘潭人氏,足微跛,人称“邬跛子”,亡故后坟葬株洲。邬必达青年时期走南闯北,遍访各地武林高手,采集各家拳技之精华。回湘后,独创一派,名曰“邬家”。授徒传艺,名震湖南,声誉甚高,后代门人尊他为“邬始祖家”。 女武生的《巫家拳》 ——1986年6月16日《体育报》第二版.作者:苏宁 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有一位华发老人登场表演了湖南地方拳神巫家拳的独特技艺。她是湖南65岁的巫家拳第五代传人黄福祥。 黄福祥1922年出身在湖南省长沙市,家境贫寒,六七岁时便每天为家里拣煤渣,拾柴禾。有一次,她到天心阁去拾柴禾,看见一个道家打扮的人,在山上教拳。她很好奇,心想自己要能学上几手,那些富家子弟就不能任意欺负她了。她一连十几天都要从头看到尾,有时把拾柴都忘了。那位师傅看她这么入迷,就问她愿不愿学拳,黄福祥当即就说:“要学”。就这样,她开始跟着这位师傅学拳了。开始时,她每天很早就跑上山来,跟师兄弟们一起站桩、练功,后来渐渐地学习各种拳术和器械,三年后,黄福祥才知道自己学的是巫家拳,师傅叫马岳霖。 黄福祥告诉我,她所学的巫家拳是清乾隆年间福建汀州府连城人氏巫必达所创。这套拳主要有梅花、太子金拳、麒麟六肘、单吊六肘、正平六肘、摆门六肘、掐吊六肘、三桩六肘、七步连针棍术、耙术、凳术、巫家单刀、双锏、金线镖等。它是巫必达将福建少林拳中各种攻、防手法,与武当内家拳法的藏精、蓄气、培神、固本之秘旨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拳法。它的套路中,有的偏刚,有的偏柔。演练时,动作紧凑,衔接自如,环环相扣,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巫家拳授人时因人而异,每个徒弟所学内容,都根据其身体素质而有所不同。黄福祥主要学了太子金拳和掐吊六肘。掐吊六肘就是:插肘、搁肘、扁肘、扽肘、摇肘、滚肘。此外,黄福祥还学了双锏、凳术等器械和八个拳法、十二个拳法。 黄福祥12岁艺成之后,到了马道人师弟黄元和领班的一个湘剧团中学武生。这期间,她除了学拳艺之外,还继续向黄元和学习巫家拳。几年之后,功夫又有很大长进,并用学到的巫家拳教训过欺负她的人。 解放以后,黄福祥先在株洲市湘剧团里演武生,后来被邀去为浏阳花鼓戏剧团教武术。但她始终未教巫家拳,所教的都是她自编的一套巫家五路方天印。1974年,黄福祥退休回家,一直未将巫家拳传与别人。直到1983年初,株洲市体委的张俊才同志再三动员,她才将巫家拳技艺献给国家。同年3月,黄福祥应邀参加了株洲市举行的首届老年人运动会,在会上她以精湛纯熟技艺获得拳术和器械第一名。这年的4月,她开始在株洲市体委健身辅导站教授巫家拳,现在已有一千多人跟她学过巫家拳。 注:1、以上原文照录。 2、上文中“凳术等器械和八个拳法、十二个拳法。”之文我认为可能有误。当为:“凳术等器械的八个拳法和十二个拳法。”——朗江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