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和音乐医疗养生理论

 栏卫 2011-01-15
 元和音乐医疗养生理论

——兼论音乐与万物的关系

二十多年前,我发现了第一首用于治疗疾病的音乐。人们在对其异乎寻常的疗效惊喜之余,就问我:“音乐为什么能治病?治病音乐是怎么回事?”这使我在为病人创作治病乐曲之余,不得不常常思考这一问题。
音乐用于治病,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有关理论问题却深奥而扑朔迷离。西方自古希腊起,就有了灿烂的音乐文化,一些哲人也发现了音乐作用人的精神品质的事实,把音乐用于培养情操和教育。至于近现代,又出现了某些开发智慧潜能、治病的音乐,并发展出促进作物生长,明显增进动物肉质奶质的音乐,使音乐进入促进人类健康,增长经济的新领域。西方的音乐理论研究成果,亦可称洋洋大观,也有人注意到基音的矛盾构成与音乐的律动与谐和等根本问题,但可惜语焉不详。大多研究,尚停留于“音乐数的法则及律动,音程”(奥古斯丁《论音乐》)等表象。灿烂的西方音乐文化给我许多教益和启迪,但我感到满怀热情的西方音乐理论家们,他们熊熊燃烧的智慧之火始终烧不透那层音乐的外壳。因为他们缺乏融汇天地的胸襟与销熔万物的智慧底蕴——这使我们不得不在中国古典哲学、医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十多年过去,我在研究出第一套治病养生音乐体系“正元医疗养生音乐”的同时,终于了悟了音乐的本质,音乐内部矛盾构成规律等音乐哲理问题。曹孟德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音乐的根本问题远远超出音乐,广涉宇宙与自然万物。本文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人们明瞭音乐医疗养生机理,正确应用正元音乐治病健身,对于促进音乐在生物、环保领域的应用技术,对于人们正确应用音乐开发潜能、培育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音乐之本:七音五调——天籁之波
引子:《乐记》“乐由天作”
 
音乐,不论曲谱繁复还是简单,所表现的内容如何,它是听觉上能清晰辨认出来的7个音组成,即“1、2、3、4、5、6、7”。现代音乐称之为“音阶”或“基音”。中国古代将这七个音分为5个音阶,即“宫、商、角、徵、羽”,称为“五调”,也称“五音”,其对应关系为:
宫    商    角    徵   羽
1     2    3  4    5   6  7
音乐的作用,《礼记?乐记》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乎声音,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这是说音乐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事实确实如此。音乐,不论是描景状物之作,还是抒情奋志之作,都借助音符所代表的乐音来表现,都靠音符组合形成的节奏、旋律来感染听众,引起共鸣。不仅如此,音乐在古代还是人们与神秘境界沟通的工具,《尚书?尧典》云:“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天相夺伦,神人以和。”
在古代先民的智慧里,音乐还可以感天地、泣鬼神,可见非止于人心。《礼记?乐记》也说“礼乐……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民间也。”
那么,“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这样对音乐起源的说法,就未及音乐的根本。而《乐记》中另一处的说法就显得悬远而更值得玩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明乎天地,然后知礼乐也。”
这段话提醒我们:音乐之音,是天地之音,音乐之根,根于天。只有弄明白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学问,才能明瞭音乐的本质。
事实上,弄清音乐的本质,必然要弄清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思想,在探索音乐本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深奥而扑朔迷离的东西也— —昭然若揭。
河图?洛书:  “天、地、生、成”之谜
中国最早关于“天”、“地”的概念记载,当为“河图”与“洛书”,其实“图”也好,“书”也好,它都是没有文字的神秘图画,它始于汉字发明之前的伏羲时期。据说是先哲在洛水和黄河发现的,图案是:(图1-1)
对河图?洛书含义留下了口头解释;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二生火,地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天四生金,地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什么是“天”?《黄帝内经?素问》云:
“太虚廖廊,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中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这就是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中的“天”,它既指“天空”,又指“天空”的来源,即“太虚”——无任何一物的状态:本元。这种关于宇宙起源的说法,和现代科学起源论断基本上是吻合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指出虚空的“天”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有“五运中天”,“五运”即是指河图、洛书所示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称作“五行”。不过它是能量状态的,看不见,摸不着,它是巨大的物理场,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他的体悟: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恍惚。”
这种能场、能量、物质是“无所生“,它是宇宙本来就具有的,老子感悟到,它“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致,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将其命名为“道”,又称之为“大”,因为老子发现,宇宙万物发生于道,生成于道,归结于道,然后又萌生于道,周而复始。
老子指出,在进入甚深的精神定境中,可以感悟到自然能场中有道所含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精微原子,老子称之为“朴”。“朴”是道的微粒,具有粒子性与能量信息性,正是这些精微的使者,形成了万物,正因为万物由“道”的基本粒子组成,万物才有根本的,共同的联系,才有共同的生命法则。
至于“道”如何产生万物,老子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二”、“三”,很容易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数术学搅混。实际上,它指的“一”即是“天”,“二”是“地”,“三”是人与万物,《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云:“一者天也……二者,地也,三者,人也”。
老子在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难看出,老子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并非数字、数值,而是从根本到中间再到终端(人与万物)的宇宙生成化育的次序,道——天——地——人(与万物)。
这就可以知道河图中“五行”为什么分为“天”五行与“地”五行了。它告诉人们,“金、水、木、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能量、信息是宇宙自然来本具有,生而具有、独立不羁、周行不殆的,可以称作“本有”、“生有”之物。
那么,什么是“地”?“天”如何产生“地”与万物呢?
中国古代先贤的“天”、“地”概念,有一定的跨度,《黄帝内经?素问》云:
“神……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另一处又云“天垂象,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这里的“气”与“象”互文,并无矛盾,故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气象”并提。它与地的区别是有形与无形。
关于“天——地——万物”的生化过程,中国古代先贤有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管子?内业》秉承老子的精朴思想,指出:宇宙万物是由基本粒子一精相互结合才由微到显形成的,天、地、人、万物概莫能外,管子云,“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则生鬼神,留于心中,则生圣人。”
另一与老子呼应的圣者庄子,他记录了自己智境的认知: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而生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而变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
庄子说,我观察那混沌的原始宇宙,本来没生命,非但没有生命,连气能一类的物质也没有。混沌中的精微物质如麦芒、芴草交相结合顶撞,才有了气状能量,气状能量又互相交织结合,才有了能量状态的形体,这些形体再变化,才有了我们肉眼看得见的物质生命体。
本元的“一”——“精”或“朴”,由精而生气,由气致形,有形体的物质(包括生命体)只是物质按照其运动规律暂时聚合在一起,支配着这个形体产生、发展的精微物质,以其铁的运动规律注定要坏灭,这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先哲的共同认识。《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也云: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这和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用柯利尔照像观测树叶变化的结果相吻合:树叶在发出叶片之前,先“布气”——分布出一个与树叶形状一样的能场,能量体,然后营养物质就去逐渐填充这个能场,形成有形的树叶,树叶一旦完成生长,就枯萎,树叶所蕴合的能量也消逝在空间,回归宇宙,还原为原始精气,叶蒂所孕育的芽苞,又开始生长、发育。(图1-2)
“五行”学说的本身也反映出类似的观点。
“五”,在文字初创时为“二”与“X”的会意,“二”代表天地间,X代表阴阳二气,“五行”指五种物质在空中交舞,从而产生万物。总之,这一过程可用文字描述为:道— —(宇宙本元)—二(精、朴、气、天)——三(精气初成之物象)——万物(人)。
易经八卦则从纵向作了描述,基本思想是: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物质信息嵌套构成,阳用“一”表示,阴用“一 一”表示,起初虚空中唯有阴阳两种基本物质,顺带补充一下。“土、金、水、火、木”五行的划分,只是较细地标识出阴阳的五种差别而已,故“阴、阳五行”并不矛盾,用符号记录:阳——  阴— —
阴与阳,阳与阴,阳与阳,阴与阴结合,产生出一代较复杂的信息:
_______
ˉˉˉˉˉˉˉ

__       __
ˉˉˉˉˉˉˉ

_______
 ̄        ̄
___     ___
ˉˉˉ     ˉˉˉ
这四种信息分别叫太阳,少阴、太阳、少阳,称为“四象”,“四象”还可以继续与阴阳信息合和,产生复杂信息。
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这叫“八卦”,阴阳交合下去,最后产生64卦(图1-3)
这就是传播下来几千年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八卦”实应64卦,“八卦”是其约称。“两仪”到“四象”,都属于能量状态,只是“两仪”属于最精微  的,称为“气”,“四象”也是气,但较粗一点,称为“象”,这是一个层次,同为“天”。
到了第三级阴阳交合,衍生物已经较复杂,有一定形体了,叫做“形”,犹似大地、天体,故称“地”。
作为“地”的八卦,仍不是饱和状态,仍要“负阴抱阳”交合变化,产生更复杂的物质,就是64卦——这就是“万物”。
64卦所揭示的是万物最终的内部信息结构,有学者认为64卦与遗传基因相对应,可备一说。
为什么万物信息发展到64卦就终止了呢?——古人解释是:64卦的横向演变,其阴阳增损之极限是¤  和  ¤,到此两卦阴阳已至极限,向¤   增加一个阳 ¤ ,卦体就变成 ¤ ,称“用九”,意为卦象变化;反之,向 ¤ 增加一 ¤ 阴信息(物质),坤卦体就变为“¤”,走向它的反面,称“用六”,这叫“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是宇宙万物的一个基本运动规律。
如果把64卦放在宇宙中来看,乾代表着最强劲的能量爆发,新星系产生于斯。爆发到极点就会形成物质,最终形成  ¤,  即只吸收能量物质不发出能量的黑洞。而黑洞吸收到相当于一“一 一”的物质,就会在瞬间爆炸,重新转变成 ¤  。宇宙从能量到物质,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就这样在大宇宙中循环往复,无有止息。
以上易经八卦图是道(自然本元)由阴阳生气、象直至产生万物历时性的线性平面演示图。(立体的、共时性的复杂得多,可用数字公式计算,不便平面演示),它可以让人们从哲学上去认识“天”、“地”、“人”(及万物)的演变过程、界限及联系。同时使我们知道,所谓“生”即本有,无有,“成”即阴阳合和,是二级三级及至五级物质。但八卦对阴阳的数值差异甚为笼统,在分析物质,生命的阴阳构成上就缺乏应用价值,而在医疗养生方面,分析阴阳构成是对症施治的前提。而“五行”正是阴阳成分的数值差异体现,因此,我们下面从五行入手弄清“五音”的真实面目。
五行的本义及其与五音的关系
从前面河图与洛书的解释来看,水、火、土、金、木乃是自然本有的唯一物质,也是“地”成有的物质,那么,它有什么特性呢?
《尚书?洪范》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水爰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些文字从侧面提示人们:“金、水、木、火、土”五行,是取五种物质作譬喻来陈述宇宙五种物质特性,这有如古印度与美洲的“四大”学说,不能刻板地认为古人所指五行即五种物质本身。
那么,“五行”各自有何特征呢?
——这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仔细辨析。
首先,是阴阳数值的区别。
现在又有必要回到河图的含义上去。从生数来看“五行”的“天性”。
“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天五生土。”
这个生数就是大自然本元的“天资”,“数”,就是参差的物理标量。《黄帝内经》指出,“水”在音为羽,“火”在音为徵,“木”在音为角,“金”在音为商,“土”在音为宫。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下图:
一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金  土
再联系五调所含音阶关系,则有下表:
音阶、五调、五行生数关系表
音  阶 1 2 3、4 5 6、7
五音 宫 商 角 徵 羽
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
生数 五 四 三 二 一
音阶的区别,即是振频的区别,也就是在同一个八度内能量高低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境里,大自然蕴含的根本物质,其振频高低排列次序是水——火——木——金——土,所以,“五行”的差别首先是能量高低的差别。简言之,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我们由此也可知道,在同一层面上,五行之间任何两种性质的物质阴阳差别值有多大。
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能量运动次第,还反映出宇宙最深层能量运动规律,宏观上的水性信息代表激越、奔放、拓展能量大爆发后,逐渐降低至“土”性,它已是沉闷,内敛了,有如“黑洞”,——实际上,黑洞发生的波是宇宙中最低沉、微弱的波。宇宙,在它最微观的层次上已经注定了万物漫长而无所止息的轮回!
现代科学有了嵌套、分形理论,有了称作“终极物理“的波弦理论。可以推算或推断物质由最基本的物质——波弦构成,波弦的最小单是10-23cm。它同时以五种方式振动,以这五种不同的波粒运动方式产生万物,而万物就是基本粒子?波弦不断嵌套,分形而产生,生、成、坏、灭的运动。——这些科学观点,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已建立起来了,并且已经用数的比值将五种弦作了定量分析,真令人感喟!
五行之间除了阴阳数值的不同,还有性质、功用的各异,试着发声反复唱乐音的“1、2、3、4、5、6、7”就会明显感到这“五音”对身体各部位振动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1”音就是自上而下振动,核心是胃部;“2”的振动是自下而上,主要作用于肺部;“5”是自内而外,主要振动心脏。这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宇宙本有的五行物质一波弦,并不是线性的琴弦,其功能差异也不完全是阴阳数的比值,还在于运动的方向、形态、性质、固有功能模式的各异。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才能对“五行”性质得出基本结论。
为方便起见,这里把《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的阐述分门别类放在一起。
一、关于木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 ,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素问?本神》载: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素问?五脏生成论》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五常政大论》载:
“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化曲直,其用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间,其数八。”
以上关于“木”的阐述,广及天、地、人、物,但《黄帝内经》是医学专著,所以着重阐述五行与人的关系,加之成书于近千年间,所以文字复沓之处甚多,线索不大清楚。现在,我们从现代科学角度,依天、地、人、物的次序作一个归纳,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先贤想告诉我们的意思:
(一)天之木  东方在天有玄,玄生神,神在天为风,风生木,其音角,其志魂,其生数三,其色苍,其气为端,为柔,其性为暄,为随,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政发散,其令宣发,其应春,其变摧拉,其眚为陨。
(二)地之木  成数八,其音角,其在地为化,化生五味,在地为木,木生酸,酸生肝。
(三)人之木  其数三、八,其音角,其在人为道,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其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窍为目,在志为怒,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臊,肝畏清,通于春气。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四)物之木   其类草木,其畜鸡犬,其谷麦,其应四时,其应春,其虫毛。
(五)木气致病   其病里急支满,其变动为握,在声为呼。
首先弄清几个概念:玄、道、神。
这里的“玄”,当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给万物本元命名为“道”,道为“天地之始”则无形无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又有形有象,称作“有”,这是“道”复杂而深沉的规律,故为“玄”。玄:深、黑,意为幽深难知究竟。万物生灭也罢,精神活动也罢,皆存在于玄妙的本元中。
《内经》作者们十分推重老子,但提出“在天为玄,在人为道”似在要表明这样的意思:人所感悟到、体认到,能运用的大自然的真实面目、规律、伟力大抵是有限的,“道”是人在体认,同化本元的到达甚深境界产生的智慧,是一种认知,仍然属于本元与人的智慧的感应,属于本元的作用。而本元之体,伟力浩翰无穷,奥妙玄机无限,不可思议!
至于“神在天为风”句,又突然插入一个“神”的概念,也须首先澄清。
人类古代文明与巫文化有深刻的联系,故“神”这个概念关涉许多复杂的文明现象,在中国文字里,“神”是由“示”与“申”会意而成,意为“明显的通天贯地的力量与信息。”到了《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医家、儒家已经从理性下了定义,“阴阳不测谓之神”——这是神之体,紧承之又言,“神用无方谓之圣”。就是说世间的圣人就是智慧、伟力与本元同化,达到不可思议境界的人,这是神之用。《内经》除了秉承《周易》“阴阳不测谓之神”外,还指出“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论》)这就说,“精神”之神是五行中发生矛盾对立的两行在交合中生发的一种功能状态。这是对宇宙抽象精神与人的精神的内在结构解释,与“神,在天为风”之神含义有所不同。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内经》中对其余四行的描述,都不提“神”字,而仅就“木”提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似乎特别重视这个“木”;透露出木与生命的特殊关系,所以,要真正理解“木”的含义,还要从宇宙本元的“木”入手。现在,我们从本到末,研究木的体用——形态,功用。
一是方位问题。“东方生木”,木是否生于东方?不一定。宇宙本元无处不在。但《内经》云“东方生木”,“南方生火”,“北方生水”“西方生金”,“中央生湿”,这是从中国当时地理位置来看的;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而太阳的热能使万物生荣。中国古代先贤有“日藏魂,月藏魄”的观念,而“魂”与“木”有必然联系。《素问?解精微论》云:“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推而论之,必有“金之精为魄,土之精为思,木之精为魂。”
从微观粒子来看,一个宇宙全息的基本粒子,不论叫“朴”也好,“一”也好,“波弦”也好,它总是同时至少具备五方面的性质,还具备各自不同的外在特征。木就是其中之一。
木之“体”如何呢?
从天之木来看,它的能量振动特征如角调,也就是音阶中的3(读音“西”),它所呈现的光色是青绿色的——这就是“天之木”的外形特征,也就是其根本特征。
再从能量特征看看,标准的木的特性是温和、随和、端正,如温暖的阳光抚爱万物一般,如春天般使万物生意盎然,由内而外宣发蓬勃向上的生命之力,不断成长壮大。——由此可见,木的特性是普遍的,原始的生命力。这与古印度四大学说中的“风大”学说如出一辙,“风大——连续活动之力”。
宇宙中属于木的能量信息,其音为角,但这个“角调”已是“成数八”的角调,也就是3音(读“西”)地之木的“酸味”,在人的机能上就是肝功能,天之木与地之木,在人的身心上就是智慧,生命功能与魂,此外气味就是人的臊味,在机体上就对应于人的肝、胆。
标准的木性,虽自内而外张扬散发,但它和缓、温柔,使人产生温柔、平和的情感。而如果木性功能不足,就让人产生忧郁,畏缩、冷漠的情感,如木性太盛,就会令人的能量显得怒气冲冲,向上向外有余,内敛、收藏不足,导致肝病,由于肝与目、筋相连属,故会产生眼睛、筋的病变。
从物之木来看,木与草木类似,为什么?草木为青绿色,喜温暖和畅柔美的生命信息,至于谷麦,鸡犬乃至中药调肝的药物,皆同其味生酸而归于木。
还需要补充的是,作为生命信息的“木”,是万物根本的生命信息,即“魂”,它是来自于大自然本元,根植于万物生命体,它推动生命生、长、盛、衰。《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在考察人的生命时说,生命体的病,有机体外来信息干扰而致,叫做“气立”,有生命体本来潜藏的,叫“神机”,散于生命体内、外的生命力。对人而言,就是主要集于肝,而居于血液中的生命力。
现在,我们可以对“木”作一个概括。
五行中的“木”根于原始的宇宙之波,是五大基本波之一。从光色论,属于青、蓝色一类,从乐音特性看,属于角调。它性质柔和、温顺,由内而外发散,摧动万物生命运动,是万物之魂——生命的根本。
它介于能量——分子之间,木性产生酸性,所以,一切具有酸性功能和滋味的动、植物整体和局部都具有木的特性,属木,对人而言,人的肝脏属酸,所生第三级衍生体,亦属木。与木有连属性的筋、目、爪等都属木,其功能状也与肝相关。
木给人以生命的情感,木性平和,则人情感平和,温柔和顺,木性不足,则人抑郁不畅;木性太过,则人情绪多怒,往往使肝体发胀,关节不利,内压过大。
最后,我们从人的先天秉赋来认识木信息对人的影响。
古印度、中国古典生命科学主流,都认为人与万物的生命是“地火风水空”或“金、木、水、火、土”五行合和而成。《道德经》云:“道生之,德育之,物形之,势成之。”意思是道产生了宇宙精微物质,“德”就是万物所获得的具体的有一定性质的精微粒子,物种赋予物质的形状,物质能量的发展趋向,使事物有成。——这里揭示了生命之秘:“德”指出同种生命的差异之源,是人们秉承的宇宙精微信息不一样。这种先天信息因为是大自然赋予,而由人们心灵得到的,所以叫做“秉赋”,也称为“德性”,或“德”——即心灵所得。
宇宙的“金、水、木、火、土”五行,即有五种不同状态,性质 ,也有五种不同功用,其功用称作“德”。故人的身心所获得的最精微的宇宙之五行波,对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特征等有最为重大的影响。《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对此有所描述,其中木德突出的人是: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阴佗佗然。”
这里描写了人的外貌:身材瘦长,肤色泛青,身板直,其气质如角调热情溢,属于西方心理学上的“多血质”气质。这种人竞争意识强,体力不足,心思有余,喜欢操心劳碌,他们在秋冬容易受到天气的伤害而生病,属于肝木的足厥阴经首当其冲,反映疾病最强烈——这就是“木德”对人的具体影响,形体结构、气质、特征,病理特性等不一而足。                                  
二、关于火
我们先看《黄帝内经》关于“火”的阐述:
《素问?天元纪大论》载: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炳,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素问?金匮真言论》载: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应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素问?五脏生成论》载: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子夏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
“火曰升明……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目闰,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我们将上述关于“火”的文献按“天、地、人、物”次序整理就有如下结果:
(一)天之火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生数二,其音徵,其气高,其音速,其色赤,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化为茂,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变炎灼灼,其眚燔灼。
(二)地之火
其成数七,其音徵,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火生苦。
(三)人之火
火生苦,苦生心,心藏神,心生血,血生脾,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气为息,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其臭焦,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音为徵,在志为神。
(四)物之火
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其应荧惑星,其音徵,其应夏。
下面,我们由本到末,对五行中之“火”进行研究。
天之火,即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的“火”,是一种急速振动的波,其波形、波频与乐音中的徵调(“5”读音“嗦”)一致,换句话说,徵调就是“火”的本质,它的光色是红色——这就是它的外形。以上就是它的“体”。它的振动方式是内——外振动,产生内外的能量交换。
“火”的振动有三方面物理功用,即象火一样发热,是一种躁动的向外的力量,此外它主神。“火生神”这是最主要的功用。
从河图?洛书直到《黄帝内经》,中国古代科学先驱们似乎一直要描述这样一个图景:从至微的粒子(精)到宏观宇宙,都是相同的粒子,相似的结构嵌套而成。如果我们把一个代表宇宙基本信息的粒子“朴”或“精”放到足够大,就会发现它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位置,发出不同的振动,具有不同的波形,每种波具有不同的功用。我们根据大地的某些物质特征来命名它们,就有“木、火、土、金、水”五行。每一种波都有其形态特征、功用特性。功用特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功用,一种是精神效能。
火的精神效能就是生神。这里所指的“神”,如古印度瑜伽学说“火大”的功效一样,即“清晰的感受力,热力”,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人的心神,我们放在后面讨论。
从地之火来看,它主要物理特征是徵调——与“天”的徵调不同的是,“天”应当是超声波或次声波,而地之音,应当是声波。此外,与徵调物理特性相似的分子振动,会促进苦味或苦性的物质的生成,所以叫“火生苦”,这是分子意义上的火。
火的性质和具有火性的物质,在人的机体上就是心。从波频来看,仍然是徵调,即基音“5”,心在中国古典医学里,主要指心脏,但究其功能而言,又与脑密切相关。心作为内脏,主血脉,开窍于舌。而心主要功能是藏神、主神,故“心神”并提。
这里的“神”指“神魂思魄志”五志里的“神”,又称“神志”,这里的“神志”即感知力,对自己思想感情的控制力,对行动的自主支配力——即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自由意志”。在古印度瑜伽学说里,称“神识”或“心识”。它以知觉为基础,进之有识别力,进之有归纳分析力,进之有决定取、舍的意志力,进之有改变、创造力等等。这些都属于“心识”的功能。心识,是人的活力状态和智能状态的集中表现。
在人的机能上,心神因秉赋“天”、“地”的火气而存,故心藏热,也分布热能,使全身温暖,成为抵制寒性疾病的中心。
由于火性的能量外在标志之一是发热,发红光,所以大自然的火,星体的火光,宇宙万物的红色光,红色波频、波形近于“徵调”的声波、次声波、超声波、万物辐射波,以及肉质营养生热的,苦味较强的动、植物者属火之类,都可说是宇宙天地之火的造化之物。
最后,我们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看火对人的具体影响。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一曰质之人,一曰大徵),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一曰熊熊然)。质判(一曰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这里描述了因秉赋为“火”的人的形态、性格等特征。肤色红,是其火性的投射;“行安地”肩背圆满是这种人火性充分,感受力清晰、自信、踏实的反映;“疾心行摇”是火性徵调频律对性情的影响的反映;“有气轻财”反映出这种人善思,看得远,爱追求精神价值。“少信多疑,见事明,急心”正是火赋予人的智慧性格特征;“不寿暴死”盖其水性不足,火性有余,精力收藏不足,发挥有余,容易透支生命力所致。
三、关于土
先看看古代先贤的论述,《素问?天元纪大论》载: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
《素问?金匮真言论》载: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素问?五脏生成论》载: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王常政大论》载:
“土曰备化……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散,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痞,其味甘,其音宫,其物月犬,其数五。”
将上述文献内容,按天、地、人、物四方面整理归类,则有:
(一)天之土:其在天为湿,在色黄,在音为宫,其数五,其令湿,在气为充,其气平,其性顺,其性静兼,其用高下,其政安静,其化为盈。

 

(二)地之土:其音在为宫,其味为甘,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其应长夏,其候溽蒸,其数十,其令云雨。
(三)人之土:其在音为宫,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脾开窍于口,其臭为香,在声为歌,在动为哕。
(四)物之土,湿生土,土生甘,其色为黄,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其数十,其音宫。
下面,我们由本到末,对五行中的“土”进行分析。
土之本,是宇宙的一种波。这种波频波形即音乐中的宫调。以光色论,它属于黄色光谱。它是一种弥漫状态的能量,安静而充实地维系着其余“木、火、金、水”四行的能量物质,使之形成统一的整体。它的运动方式是上、下振动,自动调节阴(下行气)、阳(上行之气),起平衡作用。它的力量沉雄有力。
由“土”这种能量信息产生的分子状的物质称为“甘”。它同样在分子中上下振动,自动调节分子的阴阳平衡,使机体和。中药里的甘草用于调和药性,其理盖源于此。
就人而言,肌肉及其营养肌肉的器官脾、胃,脾胃的连属器官口,都与宫调之音相谐,都属土。
就物而言,凡显现上下连络、平衡功能,或与宫调相谐的波频,味道甘甜的滋味,如土星、玉米、牛、黄色之物等,都属于土。
最后,我们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来看“土”对人的具体影响: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一曰众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一曰众之人,一曰阳明之上),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土形之人,其情调、气质为宫调,平和而周详,面色黄,脸型、体型,都是宫调信息感应的结果。这种人自信,自尊自重而能尊重他人,内在的平和公正,投射到对人对事,则“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这种人,如宫调在五行中的调和作用一般,在集体里容易成为受人爱戴的领导者。
四、关于金
先看看古代先贤关于“金”的论述,《素问?天元纪大论》载: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
“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载: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素问?五脏生成论》载: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
“金曰审平……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将所述文献按天、地、人、物的内容重新整理,则有:
(一)天之金:西方生燥,其在天为燥,为魄,在色为白,在音为商,生数四,在气为咸,其性刚、洁,其德为凉,其用为固,其化为敛,其用散落,其政劲肃。
(二)地之金:燥生金,金生辛,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其数九,其味为辛,其臭腥 ,其类金,通秋气。
(三)人之金:辛生肺,肺生皮毛,肺开窍于鼻,肺藏魄,其志为忧,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的咳,在臭为腥。
(四)物之金:其音商,其色白,其味辛,其性燥,其臭腥,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物外坚,其类金,其畜马。
下面,我们从本到末,对五行之“金”进行分析:
“金”之本,是宇宙的一种波,这种波的振频、波形如音乐中的商调(“2”读音“唻”)。以光色论,它是白色光,如果把一个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一个基本粒子或弦看成一个生物,那么,“金”的波就是这个“生物”的外壳。它承受着木德向外的生发之压力,也承担着外部的压力,它刚劲、坚固,主要运动方式是内敛、固摄、集约,有如金属般坚韧,承担着与别的粒子交换能量信息的功用,这种功用称作“魄”。
两个或两个以上商调的能量,经上下振动的宫调能量的联系、调和,会结合在一起,形成能量叠加效应,称作地之金,即“在地为金”。它因结合而产生矛盾冲突,即为两精相搏振奋之“神气”,故而有气、象。当它形成分子后,这种由燥性的、坚劲的、内敛的能量叠加,就形成味觉上可以分辨出来的辛味。凡生燥性的、发散性的或坚劲、内敛性功用的物质,都属于“辛”,也属于“金”。
金之于人,是生成人的皮肤,内脏是肺,连属组织是鼻,精神是魄力——对外的张力,对情绪的抑制力。金气,使人清高,冷静,内向,刚劲,使人产生忧虑的情感。
金之于物,有肃杀、清凉的秋气,外壳坚固的介虫、果类,家禽中辛性突出的鸡肉,谷物中的白色稻米等,音乐中的商调音乐,气味中的腥味等,都属于金类之物。
最后,我们看“金”对人的具体影响。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载: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太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大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这里解释了含“金德”之厚的人的状况:身心活动的内在频率,颇似清越坚劲的商调,肤白,个头小,瘦削,看似文弱,却为人处事坚劲急切,心性清高,做事原则性强,宜于守成。
五、关于“水”
我们仍依前法,先看看古代圣贤的论述:
《素问?天元纪大论》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为寒。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素问?金匮真言论》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素问?五脏生成论》载: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载:
“水曰静顺……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数六。”
将以上文献按天、地、人、物分类归纳则有:
(一)在天:北方生寒,寒生水,其色黑,其生数一,其音羽,其性为凛,其德为寒,为志,其用为藏,为沃衍,其化坚凝,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应冬,其变凝冽。
(二)在地: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音为羽,其成数六。水生咸,其味为咸,其色为黑。
(三)在人: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色黑,其音羽,其声呻,其变动为栗,肾开窍于耳。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四)在物:在音为羽,在色为黑,在味为咸,其类水,其虫鳞,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畜彘。
现在,我们可以对五行中的水从本到末作一个概括:
“水”之本,是宇宙固有的一种波。其振频、波形如音乐中的羽调,即6、7读“啦”、“咪”。以光色论,它是紫色或紫外光;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这是能潜入万物生命深处的能量,所以表现为“润下”,“收藏”的功用,成为“火”与性质相对立的下行气。因为它的功能如水一般流衍,润下,有似于水,故称之为“水”。
如果把一个基本波粒放大,看作一个生物,那么具有羽调振动状态的“水性”之波,在这个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体外的能量采纳进来,潜存于最深处,以补偿“木”性波如云烟般向外散逸的能量。由于它本身的量是强悍的,它凝聚于体内到足够的量,必然导致机体能量向外张扬、散发,这种张扬的情态就叫做“志”。
宇宙中这种粒子结合而成的亚原子、原子、分子,都具有羽调的振动特征,都具有同样的光色。在成为分子态后,味觉上可辨认出来的就是咸味,它仍保留了羽调波的基本性质。对人而言,人的肾功能吸纳、收藏食物精华,形成骨髓,壮骨,并给肝提供造血原料,其波频与羽调对应,故肾为水,肾开窍于耳。肾功能如果强健,人就会踌躇满志,具有坚韧的意志,争夺的斗志;如果肾功能衰弱,人就意志薄弱,甚至产生恐惧畏缩心理。肾受压抑,处于病态,人容易发出呻吟,以排出病理信息,缓解压力。
大自然万物中,凡羽调的波,褐黑色的光色,及具有咸味的,机体以羽调波频为主的物质,如寒冷的天气、黑夜、食物中的豆类、水果中的板栗、带鳞的动物、牲畜中的猪等等,都可归于“水”这一类。
最后,我们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看看“水”对人的影响: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 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一曰加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这种人最容易使人联想到三国时期的人物张飞。因为其身心底蕴是高频震动的羽调,所以,这种人精力过人,骨子里充满进攻性,这种人不畏艰险,富于挑战精神,动作能力颇多过人之处。是实干家、勇士和冒险家。
总结?引申?讨论
前文以大量的篇幅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核心“五行学说”,表明了“五行”与“五音”的关系。五行学说其宏观涉及整个宇宙,从微观涉及基本粒子,它是中国古代先贤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作为完美的唯物辨证法,它可以指导人们真正认识到宇宙万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解决许多现代科学悬而未决的问题,推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五行与“五音”的关系,则可以使现代生命科学正确地向微观世界挺进,开创音乐医疗文化的新文明——为此,这里对前面的研究与讨论作一个小结与讨论。
一、五行学说的真实含义:道生一 ——五行
中国古代圣哲老子给人们描绘了宇宙万物生命起源和归宿的一幅图景,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先驱们共同确认的图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所说的“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是万物的根本,也是万物的归宿。它浩浩恍惚,是一个场,即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所确认的“统一场”,它蕴含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基本规律。
这个统一场里,有无数原始的、最精微的基本粒子。它是统一场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载体,称作“朴”或者“精”,还称为“一”。“精”喻其微小,“朴”喻其未经雕琢,原原本本,独立不羁,如道一般超然物外,又自由穿行于万物之中,并作用于万物。“一”则代表它是“万物资始”,是“无”(虚空)之精微粒子。
这种粒子,与现代“终极物理”的波弦理论推衍出来的最基本粒子的含义相同:
“第一,弦是真正的东西——是“原子”,在古希腊人本来的意义上,也就是不可再分的基元。绝对的最小的构成万物基元的弦,代表着微观世界数不清的亚结构层走到了尽头。”(参见美B?格林《宇宙的琴弦》)。
另一相同之外是,西方科学家们发现,一个弦同时以五种模式振动。——这正是万物最根本的奥秘。中国古代先贤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把与“弦”相等的“朴”称为“一”,这个“一”具有五种不同的物理性质。他们命名为“木、火、土、金、水”。河图?洛书描述道:“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天五生土”。这里的“天”是自然本元“虚空”的意思,这就是道所生“一”,而“一”含有“五行”。
“五行”就是一个“朴”(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说的“原子”,现代科学所指的“波弦”)里所具备的五种不同的波动特性。
木是一种蓝色光波,振频与音乐是的角音(3、4)所产生的波频、波形相同,它舒缓、温和,由内而外,呈弥散状向外分布,颇似草木逢春、欣欣向荣之韵味,故取木以譬喻其波动韵味特征。
(图1-4)
角音状振动,温柔,和缓,蓝色光。
“火”是一种红色光,振频高,与音乐的“徵音”相同,其物理效应生热,向上,向外,与大自然的“火”相似,故取其灼热,急促义,命名为“火”。(见图1-5)
“土”的振动与音乐中的“宫音”相同,属黄色光,它是一种平和的,弥漫状态的作用力,上、下振动,维系着整个系统的平衡。由于这一特征颇似大地之土,所以命名为土。取其“合和万物”之义。图示为:
“金”是一种白色光,其振动有如音乐中的“商音”。它清越、铿锵有力,在外圈形成一道“墙”,约束着能量、物质向外散逸,也阻挡着外部物质的侵扰,使这一个弦在与外界交流信息时,又保持一种独立性,因其性如人的皮肤,故曰革;其坚固如金属,故命名为“金”。(见图1-7)
“水”是一种褐黑色光,其振动波频颇似“羽音”(其中有“6、7”两个音),它以强劲的振动把外部能量采纳进来,潜藏于生命中心。由于它颇似水有沉降、潜藏、滋润的作用,故将这种波喻为“水”。(图1-8)
总上所述,在立体的“朴”(或“弦”)内,有五种运动并存,有缓慢上升的木性振动与急速上升的火性振动,有强劲激烈内敛的水性振动和金性坚韧而较和缓的内聚振动。在这两对矛盾之中,还有一个起上下、内外调和作用,以达成内部平衡的振动,这就是宫调的上、下振动。由此,一个“朴”内,有五种状态的波,分为“向内——向外——调和”三种性质的力量,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以上是“道生一”的含义。
二、五行之间的结合:“一生二”与“地”与“六气”
“一生二”的“二”,代表“地”,联起来的意思是说,天道的五行产生了“地”。其产生方式,就是河图?洛书所言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里给我们揭示了由原子到分子形成的规律。是原子(朴)内的“1”音的上下振动,使原子打破自我封闭状态,互相联结,才形成了第二级的物质“地”。其模式为一个原子的“土”对另一原子的金、水、木、火、土波弦的捕获:
一之水加五之土→六(地水)
二之火加五之土→七(地火)
三之木加五之土→八(地木)
四之金加五之土→九(地金)
五之土加五之土→十(地土)
捕获的结果,是有了在数术意义上的“六、七、八、九、十”这样的物质,从古希腊学说来看,这才是真正的“分子”。中国先贤们把这种非先天而存在的,是原子间结合而有的物质,叫做“地”。所以,这里并不是“大地”的意思,这样的单分子仍是飘渺难觅的微粒。由于分子间相互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互相影响的程度也就显得激烈起来,或排斥,或吸引,或叠加,或抵消,这种强烈的能量反应,古代先贤称之为“气”。
不论称之为“地”还是“气”,这“木土”,“火土”“土土”、“金土”、“水土”的五行衍生物,它们都有待定的性质。
古代先贤们对之研究后,看出显著的波频特征:
木土→角
火土→徵
土土→宫
金土→商
水土→羽
美国B?格林在《宇宙的琴弦》中指出:“万物都是音乐。”——看来,从波频的特征认识万物,古今中外智者所见略同!
从理论上推断,由“在天”的五行产生“地”的分子状物质,应当还有多种组合方式:如(图1-9)

木  火  土  金  水

火  土  金  水

土  金  水


金     水


共生成“木木、木火、木土、木金、木水、火火、火土、火金、火水、土土、土金、土水、金金、金水”共计十五种物质,但实际上,根据“同声相和,同气相求”及五行间的金火相克、水火相克、金木相克(相克的意思及原理放在后面阐述)原理,只有土不与任何一行相克就只剩下了“木木、木火、木土、木水、火火、火土、土土、土金、金金、金水、水水、土水共十二种原子组合成分子的形式。根据其性质,归纳成六种能量状态,称为“六气”,即“风、寒、燥、湿、热、火”;从阴阳角度,归纳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以其对应关系合起来称“六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六气”的内部五行构成极其音乐表述应当为:
土土                         1  1
土水                         1  7

水水                         7  7
金水                         2  7

水木                         7  3
木木                         3  3
   
金金                         2  2
土金                         1  2   

火火                         5  5
木火                         7  5

土火                         1  5
土木                         1  3

这“六气”仍适合五行性质:
太阴湿土——土
太阳寒水——水
厥阴风木——木
少阴君火——火
阳明燥金——金
少阳相火——火
“六气”是半约束、半自由的能量体,它在大自然中循环往复地运动,秉天道五行,衍生诸物,在人体里,它就成为半能量态、半场态的经络系统,这就是人体第二级活力系统: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肾经

(附图1-10人体经穴示意图)
十二经络通于体外大自然,络于十二脏腑,构成生命的第二系统。经络对人的身心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形成人的“气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而且使人在某些方面显得特别突出。《黄帝内经?素问?通天》就按医疗经验,依照人的气质——经络秉赋,把人分为五种:
(一)、太阴之人
1、表征
太阴之人,其状   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2、经络秉赋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写,不能移之。
3、性格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二)、少阴之人
1、表征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2、经络秉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则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3、性格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三)、太阳之人
1、表征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斩腘,此太阳之人也。
2、经络秉贼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写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3、性格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四)、少阳之人
1、表征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常出于背。
2、经络秉赋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 ,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写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3、性格
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五)、阴阳平和之人
1、表征
其状委委然,随随然,   然,愉愉然,   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
2、经络秉赋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性格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是否还有“厥阴”及“阳明”之人呢?——有的。这里不予补充,也不评价上述古人之论。援引这些资料的目的,只是想表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介乎天、地之间的“六气”,是构成人体能量信息系统的物质,并对人的生理、心理形成模式性的影响。
以上是“一生二”,下面接着讨论“二生三”的问题。
三、“天”、“地”相互作用:二生三
《内经》对木的描述,已明确了“三”的由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神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这里阐明了“地”作为“气”之外的另一种功用:继续自我嵌套、分形,产生更复杂的分子——可以用滋味辨认出来的物质:酸、苦、甘、辛、咸“五味”之物。其产生方式如何?古人未予说明。不过,古人指明了一个大概:“同气相求,同音相和,同志相得。”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下两种基本程式:
(一)、同类叠加式
太阴湿土加太阴湿土→甘
厥阴风木加厥阴风木→酸
少阴君火加少阴君火→苦
阳明燥金加阳明燥金→辛
太阳寒水加太阳寒水→咸
如果考虑到其组成的复杂性,用音乐来表述,则有:

1111 1117  1717  1711

3333  7333  3333   3373

5555 5535  3535  3555

2222  2212  1212  1222

7777  7727  2727  2777

(二)、五行嵌套式
这种方式是设想“六气”分子再与宇宙本元的五行分别结合,生成复杂的分子,如:
厥阴风木加木       酸
少阴君火加火       苦
太阴湿土加土       甘
阳明燥金加金       辛
太阳寒水加水       咸

这样的物质,其内在音乐构成描述式就简单些,这里不一一详示。
在生命科学中,这“五味”之物实际上是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基本要素,“三”已为万物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最后是“三生万物”的问题。
四、生命的内蕴:三生万物
老子指出,万物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在这里给生命学上敏感的问题作出了解答:万物之本是道,万物之形是物种,也就是复杂分子状态的“三”——三级分子。生存环境之“势”使生命成长。但是,作为高级生命的情感、意志、思想、气魄、自我意识这五大内容又从何而来呢?——老子指出:作为生灵之灵,它不是别的,正是永远保持着道的活力的原子。对生命而言,精神是生命体来自于天道的秉赋。秉者,承也;赋者,授也。秉赋者,天道所赋予而由生命体所承受也。
天道(大自然)所赋予生命体的精神,不是别的,正是以宇宙在天之五行:木、火、土、金、水,这纯粹的未生变化的五行,本身含有的精神特质:木藏魂,火藏神,土藏思,金藏魄,水藏志——此外,五行的功能也潜藏着情感因素(除了“土”始终冷静,主思外,其余都可能产生特殊变异的振动,投射在人的身心上,就是各种复杂的情绪、情感。
这种在天的五行,称作“朴”。它来自于宇宙能场,也因受感应入住于生命体,成为生命的核心,性灵,也就是身心诸元素中最活跃的,让人产生自我意志的妙物。生命体结束,它又“曰归曰静,各复其命”(老子《道德经》)。这就是“三生万物”的最后答案,也是五行学说的真实含义。
五、 万物皆是音乐
综上所述,如果把物质世界分为天,地、人(物)“三界”,那么,作为本元的“天”——能场,有五种能量活动的固有模式,即木、火、土、金、水。用音乐来表述,即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亦称五调,其对应关系为:
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
五音 宫 商 角 徵 羽
音符 1 2 3 4 5 6 7
读音 哆 唻 西发 嗦 啦咪

这里特别纠正一下读音,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经验,“木”音入肝,养血,发音应为“西”,单独吟唱(或默唱)“西发”,可高效治疗包括肝硬化在内的肝病,也可治肝的连属系统的疾病;而吟唱“6”(音“啦”)则有使能量进入小腹的效果,属间接补肾;直接补肾的音是“咪”,它可治多种肾病及肾系统的疾病。由法国思想家卢梭定义的七个基音的读音,在角调与羽调的两个音上刚好弄反,这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无论如何,大自然在它呈能场状态的原始物质里,就具备了音乐的元素。而它在发展变化成二级物质、三级物质乃至万物之后,仍然“其名不去”。如,二级物质“气”:
木木——(西西)
土木——(多西)
音乐是物质元素的波频表示符号,物质的结合、发展、演变,都可以用记载波频特征的音乐来表述。事实上,物质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是物质中的原始基元(原子)间能量活动。这些观点,在前面已有详示,这里不予赘言。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毫无疑问的结论:音乐是天籁之波, 而万物皆是音乐!
附乐音、五行归类表

层次 类别 性    状


玄 五波
特征 内敛
下潜 急躁
外向 温柔
外向 坚劲
固摄 平顺
上下
 生数 1 2 3 4 5
 五音 羽 徵 角 商 宫
 基音 6、7 5 3、4 2 1
 读音 啦、咪 索 西、发 咪 多
 五喻 水 火 木 金 土
 五光 黑 赤 苍 白 黄
 五性 凉 暑 暄 刚 静兼
 五德 寒 显 和 清 濡
 五用 志 神 魂 魄 思
 五功 藏 长 生 收 化
 五化 演流 躁 发散 坚敛 备化


层次 类别 性    状



气 五音 羽 徵 角 商 宫
 成数 六 七 八 九 十
 音义
假定1 17
16 15
155 13
14 12 11
111
 音义
假定2 717
616 515 313
714 122
212 111
 六气 寒 火 热 燥 湿
 六性 太阳
寒水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厥阴
风木 阳明
燥金 太阴
湿土
 五方 北 南 东 西 中
 五光 黑 赤 青 白 黄
 五星 水 火 木 金 土
 五行
所属 水 火 木 金 土
 五季 冬 夏 春 秋 长夏

 

层次 类别 性    状

物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五色物 黑 赤 青 白 黄
 五味 咸 苦 酸 辛 甘
 五谷 大豆 麦 麻 黄黍 稿米
 五果 栗 杏 李 桃 枣
 五畜 猪 羊 犬 鸡 牛
 五菜 藿 薤 韭菜 葱 葵
 五虫 鳞 羽 毛 介 倮
 五音 羽调
之曲 徵调
之曲 角调
之曲 商调
之曲 宫调
之曲

人 五脏 肾 心 肝 肺 脾
 五音 6、7 5 3、4 2 1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层次 类别 性    状

人 五类穴 水穴 火穴 木穴 金穴 土穴
 五情 恐 喜 怒 忧 思
 五志 志 神 魂 魄 思
 五声 呻 笑 呼 哭 歌
 五变 慄 忧 握 咳 哕
 五臭 腐 焦 臊 腥 香
 五体 骨 脉 筋 皮毛 肉
 五藏 髓  血  
 五液 唾 汗 泪 涕 涎
 五华 发 色 爪 毛 唇
 五窍 耳 舌 目 鼻 口
 十二经 少阴
肾经 少阴
心经 厥阴
少阳胆经
肝经 阳明
大肠经 太阴
脾经
  太阳
膀胱经 太阳
小肠经 厥阴
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阴
肺经 阳明
胃经

层次 类别 性    状

人 五行
之人 水型 火型 木型 金型 土型
 五征 色黑 色赤 色苍 色白 色黄
 五面征 锐面
大头 锐面
小头 小头
长面 方面
小头 圆面
大头
 身材
特征 小肩,大腹,大手足下尻长,背延延然 小手足肩背圆满 直身大肩背小手足 小肩背小手足清瘦 丰满
匀称
腹大
 性格
特征 不敬畏不墨守成规、善开拓、具攻击性 好颜急心、见事明、少信多虑 好有才、劳心少力、温和善良善社交、但知交少 急心、静悍、尚清正、善为吏善守成或做学问 安心、好利人、善附人、善协调众人

 

层次 类别 性    状

人  秉赋六气
之人 太阴 少阴 太阳 少阳 阴阳
平和
 面色 脸色黑 阴沉 轩昂 常自得意满状 平淡愉悦
 身材与动态 长大 清瘦爱低头走路 常傲视一切状 走路好摇摆 丰满
较胖
 心理 好纳而恶出、保守 爱计谋、性急心好斗、疾无思 好言大事、刚愎自用有大志进取心急切 好社交外向易自我满足 能守安静快乐、也知进取有为、待人接物尤长
 音乐构成假定 以7音为主的旋律 以5音为主旋 以6音为主旋 以3音为主旋 以1音为主旋

音乐之律
——七音间的“生克乘侮”的关系
前一个论题,着重阐述了七音五调的“五行”本质,为我们从能量、信息角度认识音乐的本质与万物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从五行的阴阳、五行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入手,研究七音的组合中构成生克乘侮的音乐“词义”,以此从根本上认识音之成乐的规律。当然,“音乐之律”,还应包括节奏、旋律等问题,本文仅从“在天”的角度予以研究。
引子:“和谐”音乐的功利之本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通的文化现象之一。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从荒野孤独的劳动者的歌声到万头攒动的音乐会,从粗朴的原始时期短歌到富丽堂皇的宫庭音乐,不知出现过多少音乐作品,也不知曾有多少作品震憾了众人的心灵。但究其作品的产生来看,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感于事,二是应于物,三是得于心。
音乐并不是音乐家的专利,它众多的原创者甚至是体力劳动者。例如,人在肩负重物前进的时候,就自然发出“嗨佐,嗨佐”的声音,而在用体力打夯筑路、筑墙时,也会自然以 一定节奏发出乐音,配上歌词,这些是在劳动中的即兴创作。
劳动过程产生的成就感、自豪感,也往往让人产生音乐感,表现出来,成为音乐作品。如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相传是伏羲时期的作品,其歌词为: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从歌词,我们可以领悟到健壮的劳动者砍断竹子,做成弹射器,弹出石块打猎的激昂振奋的心情、自信心与自豪感,还可以感受到“天二生火”式的如火如荼短促有力的音乐节奏。
这些劳动者之歌,经长时间传唱,有的仍保留了原始风貌,有的则经加工、润色,变成类似于《黄河船夫曲》、《舂米号子》、《脚夫调》等描写劳动状态、劳动者心情、劳动场面的音乐作品。
体力劳动如此,脑力劳动也如此。古筝曲《孔子读易》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孔子反复研读《易经》,深思静虑,时有所得的情景。至于中国戏剧中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音乐作品不胜枚举。
音乐的另一来历,是人受自然和社会环境气息所感,生反馈之情而为。战国时期的琴师伯牙弹琴,表现太山,听到他琴声的钟子期便脱口而出“巍巍乎若太山”;他想表现流水,钟子期就闻而赞曰“荡荡乎若流水”。至今,人们仍然从中国古筝《高山流水》中可以清晰地感到高山巍巍,流水潺潺,飞泉瀑布,迂回曲折,最后汇入江河的情景。至于《十面埋伏》危机四伏之情,《渔舟唱晚》温柔浪漫之景,以及许多描景状物的音乐作品,也说不完道不尽!
人对天地万物的感悟,往往也多用音乐描述,这类音乐作品称“得于心”之作。有隆重佛教精神的《梵呗》、《心经咒》、《六字明》、表现道家觉悟的“道情”,以及基督教音乐《天父世界》、《圣母颂》等音乐作品,都是对空境、理性及宗教教义的感情而作。民间的许多牧羊人在荒山野外,天苍苍地茫茫中对自然、人生的感悟随口而出的吟哦,也属这类作品。
这些音乐现象推砌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音乐具有这些描述功能、宣发功能、健身功能、并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对这一问题有志趣者,古今中外不绝如缕。有趣的是人们都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礼经?乐论》说得简捷:
“乐者,天地之和也。”
《尚书?尧典》也云: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的最重要本质是“和谐”。他认为音乐的作用之一是当灵魂失去安静的时候,它可以恢复和谐。他指出:“任何仔细地训练身体的人一定要使其心灵活动与之相和谐,如果他想获得一个心灵慷慨而善良的人的真正声誉,他就将利用‘音乐’和更广泛的哲学活动。”(转引自《西方音乐美学史》)。
柏拉图的发现,影响深远,中世纪的本尼迪克僧侣奥克森莱的莱姆也认为“所有的音乐都由比例构成,也就是说由和谐构成。”与之遥相呼应的阿其恩格伯特在《论音乐》中,把音乐定义为“当声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依照出现于不同或对立的声音中的和谐比例所探索和建立起来的和谐一致的科学”。
这些论断,有的是从音乐作品总体目标考察,有的是从内部声音构成角度考察——不论怎样,他们的结论是相同的:音乐的目的“和谐”,音之成乐的结果是和谐,“和谐”,音乐之魂!
这一结论,可谓矢之中的!因为不论是劳者歌于事也好,饥者歌于食也好,还是思者歌于理也好,音乐无非是人们对痛苦的自我疗治,对压抑的释放,对欢乐的表现,对情爱的抒发,对愤怒的宣泄,对自我的激励,对哀怨的流露,对理想的展示……这一切都自然而然,莫可名状。有人曾问藏族人,你们在唱歌中为什么常唱“亚拉索”?请问“亚拉索”是什么意思?藏族歌手们回答,不唱“亚拉索”,心中不快活。这个答案启示我们:怒者吼,乐者笑,哀者号,痛者呻,思者歌——所有这一切音乐,目的只有一个,达成和谐!和谐,音乐功利之本。
然而,这一勿庸置疑的结论引发了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音乐——那七个基音的组合,为什么具有那么复杂而准确的功效?
——这就要从七音五调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了。
七音五调间的“生克乘侮互根”关系
在西方音乐理论中,前面提及的恩格伯特《论音乐》的阐述最切中音乐的内部基本矛盾:“不同或对立”的音乐按和谐比例的“结合”。此后15世纪的英国音乐学家库克在其著作《音乐的语言》中,体认出七音的某些组合具有特定的对思想、感情的摹拟或表现意义,如“1—5—6—5”的模式在大调中意味着“天真无邪的纯结”,在小调中意味着“根本的不快乐”。这些发现对研究七音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这些纯属经验主义结论,离音乐的究竟原理相距甚远,因为真正成熟的科学是原理科学,经验主义必须经过完全的“现象科学”以后,经抽象提升,才能成为原理科学,从而正确指导实践。而以“阴阳五行”理论为纲的中医,属于原理科学。所以,我们只能又回到“阴阳五行”理论上去认识音与音之间的关系。
              一、五行间相生关系别论
我们还是先从 “洛书?河图”的文字意义入手,看七音之间的关系。
 “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天五生土。”
联系前面对“五行”的解释,我们知道,这段话的意思是:
1、大自然蕴含有最基本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
2、这五种元素表示不同状态、趋向的能量、信息、物质,可以用音乐来表示,其强度有别:
五调    宫   商   角    徵    羽
音      1    2   3、4   5    6、7
五行    土   金    木    火    水
强度    1    2     3     4     5
除此之外,这段话是否有别的含义呢?
——有!这段话类似于《圣经》中的《创世纪》——不过,它是中国人所发现的宇宙学意义上的创世纪。它含有这样的意思:大自然(从微观“原子”到宏观“宇宙”)最先的运动(天一)是“6、7”这种收藏、潜伏以至为强劲的力度吸收能量、物质。这种“纳藏”、“润下”的功能状态,称为“水”;在宏观宇宙中,这就是“黑洞”的功能状态;在微观“原子”中,这就是“原子”的构成基础;在人身上,就是肾功能;在卦象中,就是坤卦“    ”。《周易?坤彖》云: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厚载物,乃顺承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周易大辞典?释坤元条》也云:“‘坤元’,犹言地之原始之德。”
这种“原始之德”毕竟为“万物资生”之“始”,它吸收物质能量到足够的量,(即坤卦——阴爻的量)就会发生变化,它“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散,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一”的规律使它最终发生“象变”——质变,由专务收藏、内向凝聚,转而外向、爆发、高速扩散,其势如火如荼,故称“火”,期振动波频、波形当如徵调“5”音——不论是声波、超声波还是次声波,在宇宙中,这就是黑洞瀑发、产生新星的壮观场面;在人的发育中,就是“天癸至”,发育成熟,将要“蕃育”的状态;在植物中,就是作物茂盛之时;在原子世界中,就是悄然发生的能量性质变化。中国古代取其征象称之为“火”,取其音的特征,称其为“徵”。水与火,“6、7”与“5”音,一个收藏,一个爆发,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基本矛盾。“道”(或者称为“玄”,“大自然”)的铁的规律在第一个阶段产生了“水”,在第二个阶段产生了“火”,故“天二生火”,此之谓也!
“火”的爆发根于“水”的积蕴,而不论宇宙、人、动植物,还是“原子”,所蕴含是有限的,故急剧的能量喷射总会缓慢下来,形成温柔、和缓的上升趋势,这种状况,从能量状态来衡量,就是“木”性,其波特征就是“角”调,即“3、4”(读音西、发)。它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志为魂。它是最广泛的生命力,化育为绿色的植物世界。它是有形生命的基础,有如东风朝阳化育万物,故《黄帝内经》在论五行中常列之为首位。它是“徵调”转而化生之物,为宇宙生命力的第三阶段,故称“天三生木”。在五行的关系中,它从根本上是由“天一”之水而生;但在次第上,它是由“火”所生。故也不妨说“火生木”。
在宏观宇宙、微观原子以及人的生命中一切积蕴的质量,决定了爆发、上升的时空。当物质能量发散到极限,就会滞留不前。对恒星而言,此际就会形成肃降的状态,形成一层如流星、慧星一类的星际物质,能量的主调就会变成产生清肃、沉降之功,形成物质外壳的商调“2”,它犹如武士的金属甲胄,故曰“金”;它犹如人的皮肤,故曰“从革”;它是继宇宙“造物主”物第四阶段的“造化”物的,故曰“天四生金”。
至此,一个“宇宙蛋”里具有了四种力量:金、水肃降、向下、向内,火、木上升、向外、向上。这四种力量各自对立,上下运动,交相混合,这个“宇宙蛋”内外平衡,其运动的音波状态是“1”(音“多”)它起调整金、水、木、火,使之和谐、平衡,共同维护一个宇宙蛋(或生命体、原子)的统一体的作用。是继“天四生金”后的大自然第五种能量,如“地载万物”一般,故曰“天五生土”。
这个发着“1”音振动的“土”,是一个生命体走向共和的维系者,它作为主调出现,会使这个生命体(不论是“宇宙蛋”还是一个人)维持,并走向新的繁荣。但它毕竟是“羽调”所贮藏的最后能量,是一个系统终结之始,它也有“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也会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最后发生“象变”,在其上升之力几近衰微之时,它所承载的空间必然坍塌,就像一个恒星变成白矮星,最后变成黑洞一样,一切都将在黑暗中重奏“羽调”的劲歌。
以上过程图示为
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新一轮)
五音:6、7→5→3、4→2→1→6、7
五义: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
      之精  之神  之魂  之魄  之和  之精
次第:   1    2    3    4    5    1
五调:  羽   徴   角   商  宫    羽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五行”之间具有次第上的相承性,前者为后者的发生条件,后者为前者的演变和继续,故前者对后者是一种促进关系,称为“相生”关系,这是从“洛书”中推衍出来的结论,它是从一个“宇宙蛋”或一个“原子”的“生、长、化、收、藏”的历时过程来看的。此为前人之所未发,故曰“五行相生关系别论”。
公认的、一直沿袭应用的五行相生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我称之为:
二、五行相生广论
我们现在从一个已经完成的“宇宙蛋”。或一个原子、一个生命体的角度来认识五行间的相生关系。这里的“广论”,并非仅限于“持论者广”之义。本人想承前面关于五行的阐述方式,分别从“在天”、“在地”、“在人”、“在物”四个方面,多角度辩析五行间的相生关系。限于知识水平与研究条件,有些课目不能完成,罗列出来,或不惴冒昧提出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有条件的学者深入研究,给五行学说一个现代的、科学的答案。
(一)金生水
我们先从“在天”的角度论“金”与“水”的关系。所谓“在天”,指能场、气能、波形、光色、五音、六气等方面,究其“形”、“势”、“力”、“果”而论之。
从前面对“五行相生别论”里可以知道,一个宇宙蛋的能场里,有五种能量运动存在,即金、水、木、火、土。这五种能量各有其势,各具其形。其中“金”、“水”的趋势向下、向内,“火”、“木”向外、向上;而“土”居中,上下振动、调节矛盾,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维护一个整体的存在;其中“水”是整个系统的能源基础,“火”、“木”皆耗散“水”,而以“火”尤甚;“金”在这个系统里,遏制能量、物质的散发,有促使“水”得到补充、回馈的作用,所以称“金生水”,言之甚笃。
从光波的角度,是否能找到“金生水”的证据呢?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金、水、木、火、土”的光色效应“白、黑、蓝、红、黄”,分别影响人的“肺、肾、肝、心、脾”五脏,引起相关的情志活动。如红色使心情愉悦,心跳加快;黄色使人脾脏分泌旺,胃口好;蓝色光使人肝脏得到养怡,心情平静,褐黑色光使人沉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