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物设计(上)
我们将人物设计放在第三步,并不等于人物设计必须得等到故事设计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其实,人物设计与事件设计是同步进行的,有的时候人物最先形成,而有的时候则是事件、高潮和转折点最先出现。但是,事件的发展永远都是依赖于人物的选择来进行,即使是完全被动的选择,也仍然对事件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事件永远为人物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在前边讲过的“人物即结构”的原理。 当我们准备进行人物设计的时候,有一些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得认清,那就是人的境况是怎样的。不论是小说人物还是自然人,他们存在的意义都完全表现在他们与自然的关系结构之中,换言之,人永远处在不同层面的冲突之中,没有这些冲突来证实,人物根本就不会存在。为此,在设计人物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人或人物存在的结构。 任何一个自然人都存在于三个冲突层面之中,即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和外界冲突,这三项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在内心冲突之中,涉及到人们的思想、情绪、心理和身体等方面,这是最神秘也最复杂的冲突层面,是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最有文学价值的层面;个人冲突主要表现在人物个人关系上,如家人、朋友、恋人、宠物等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人伦、道德等内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切近的证据,也是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最爱;外界冲突是人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冲突,这个层面所引发的意义最为宏大,也最具有冲击力,浪漫主义作家往往偏重于此。 我们区分这三个层面并指出不同类型作家的偏爱,并不等于是作家自树藩篱,其实,任何一个小说家,不论他被强行划定还是自我标榜为某一文学流派,只要他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他的人物就必定会在这三个层面上发生全面的冲突。冲突层面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小说描绘对象的变化,而是人物在实现主要叙述目的过程中不同冲突量级的提升,每经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后,人物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斗争层面或同一层面中更高的斗争级别。向不同冲突层面的转移,首先意味着小说正在从人物塑造走向人物真相的进展,同时,这也是扩展冲突范围,使事件走向史诗的必然趋势。不论是攻城掠地的历史巨制,还是天人交战的内心史诗,在不同冲突层面之间的反复转移与跳跃,都是揭示人物真相的必由之路。 然而,这三个冲突层面的分析仅仅是人类基本状况的简述,是一个大原则,具体到人物设计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还要对人物本身有着更加细化的,可操作的认识。在这一点上,现代文学理论家们曾提出了一个“人物维”的理论,它很有趣,也有相当的启发性。 我们都知道“维”是一个空间概念,两维是平面,三维变成了立体,而四维则是加入了时间因素,除此之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还没有四维以上的可证实的学说。文学理论家们既然借来这个“维”的概念描述人物,那么“维”在这里就变成了另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矛盾”。 在人物的内心之中,人物维可以表现为慷慨与贪婪、勇气与怯懦、真诚与虚伪、纯洁与放纵等等许多种矛盾,它们既存在于人物的深层性格之中,也存在于人物塑造与人物真相之间。小说家的工作,特别是在设计人物与事件的相互作用时,人物维既可以当作叙事目的,也可当作叙事手段。旧理论家们常说的要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挖掘,而挖掘的对象其实就是人物深层性格之中的内在矛盾。 在小说中,人物维不会存在四维的限制,它可以是六维、八维甚至二十维以上。哈姆雷特是有史以来人物维最丰富的形象,至今也没有人真正统计得出他的身上到底有多少重矛盾之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人物,有多少内在矛盾,便有多少人物维。 我个人认为,人物维对小说人物内在矛盾的描述虽然在理论分析上很实用,但它对人物深层性格中各个维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却阐述不足,这样以来,便会给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们带来四种误解。第一种误解是认为人物身上的“维”越多小说越精彩,这是一个明显的误读。小说人物与真实的人毕竟不同,无限制地增加人物维是愚蠢的行为,是不智和缺乏创作经验的表现,因为,小说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情感,传达作者的思想,所以,人物身上应该具备多少人物维,要视小说的需要而定,并不是人物维越丰富,作品越成功。 第二种误解是对人物维的反向强调,这也是我们常常能在各种理论专著上读到的观点,它认为最出色的小说人物必须得以一个显著的特征为标志,例如麦克白与曹操的野心、阿巴贡与葛朗台的吝啬等等。其实,这种理论观点是一种教条主义的误导,对后人影响极其恶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其最根本的一项原因在于“移情”。移情作用可以使读者从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的相通之处,能够产生参与小说人物生活的欲望,恨不得是他们亲自出演所有的悲喜剧。如果莎士比亚当年在剧本中只是罗列麦克白为了实现野心而做的所有坏事,或者再把这些坏事增加数十倍,也绝不会产生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形象。麦克白身上真正的动人之处在于知道自己是在干坏事,并且为此深深地悔恨和自责。正是由于在麦克白身上出现了这两股强大的对抗力量,组成了一个人物维主干,于是,悲剧的力量也便由此而产生了。至于另外一个野心人物曹操,却与麦克白完全不同,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奸诈、残暴等所有恶行是错误的,他认为这是历史赋予他的责任,是为了实现更伟大的目标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他认为统一国家,建立政权的政治理想远远超越于这些恶行之上,而这些理想一旦实现,以往所有被世人斥责为恶行的东西,都会得到重新的评价和赞颂。在这样的政治理想驱使下,曹操只会责怪自己太软弱,不够狠毒,有妇人之仁,不肯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杀掉政治敌手,或是在“土山约三事”之后立即反悔。于是,在强大的人物维主干的折磨与揭示之下,这些人物才最终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伟大形象。所以说,单方面强调人物的某个特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任何一个强大的人物维主干,都必须要在矛盾两方面交战之时才能产生美感,才会有移情作用。 第三种误解是错置了各条人物维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原则上讲,任何矛盾都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物的内心之中。但是,小说人物毕竟不同于真实的人,小说家将自然人改造成为人物,然后引入到篇幅有限的文学作品之中,目的在于通过揭示人物真相来反映生活,阐述思想。这样以来,作家在设计人物的时候,就不得不对人物维进行取舍,以适应故事的需要。人物与故事毕竟是相互扶持,相互依存的,如果作家给人物引入了不恰当的人物维,它所揭示的内在矛盾与事件的进程和转折无大关联,或者更可怕的是这个人物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对人物维主干构成了威胁,抢夺了人物维主干的风头,使小说趣味发生分裂。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但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且会使读者产生迷惑,小说的叙事也就必定不会成功。小说设计的目的是要让作者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什么,利用什么,同时还能够敏锐地辨别出哪些是可能会造成干扰的内容,并避免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到叙事之中。人物维的设计是小说设计的核心,作家对此还是应该抱有审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好。 第四种误解是将人物身上的外部特征当作人物维来使用。举例来说,有的作家可能会设计出这样一个人物,并且自以为精彩,他说这个人物躲在山中不与人来往,只靠互联网了解外部世界,数年之后他下得山来,却已经把自己修炼成股票或期货投资奇才、电脑骇客、拉丁舞高手、浪漫诗人、滑雪或搏击专家、古董鉴定行家或是高科技探宝专家,以及美食家和烹饪大师等等。不等我们听完所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外部特征,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这些东西分拆来使用都可能是人物很好的外部特征,但如果掺杂在一起,即使这位作者学习过小说人物设计原理,懂得人物维的必须,他的作品中也已经没有空间再揭示人物的深层性格了。过于繁杂的外部特征必将封闭人物的内心,同时也会使读者目迷五色,他们即使能够从中得到趣味,也是低水平的,毫无打动人的力量,更不要说产生移情作用。移情来源于人物和读者的内心,外部特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7c22db010002j9.html) - 小说趣味的来源(五)_龙一_新浪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