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提升: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远度

 qnlfmy 2011-01-16
思维提升: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远度
如果你足够强大,你就不会把幸福押在别人身上,你会自己创造幸福或者给别人带来幸福。而变得强大的途径就是学习,就是读书,学一切东西,读任何想读的书。
一个人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自己发展的力度。读前“忙、盲、茫”,读后“静、劲、净”。
追求不需要的东西,是谓贪婪。一达到目标就立刻追逐下一个目标,而不懂得暂停下来慢慢享受,其愚蠢就像辛苦做好了菜肴便立刻倒掉一样。智者善于摄取别人智慧;能摄取天下人的智慧,就已经是大智慧。
善与恶、正与邪就像一对同生共死的孪生兄弟,永远在光明和黑暗的道路上同行。
惟有保持或增加对      物质科学世界
情感灵魂世界
人文社会世界
的探索,
才是扩展思维的根本之道。

思维混沌


我们掩盖,才能安全。 我们无法说出原因。我们不惯于解释。 思想混沌,盲目。无法清楚阐述理由。尽管尝试各种表达方式。 身体思维分离。我们有双重生命。

你的大脑是你唯一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陷阱(keyword: cognitive bias),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keyword: bounded rationality)

* 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我第一次在一个地铁终点站坐地铁的时候,看着从远方开来的地铁,我心生疑惑——“这车每节车厢都这么长,待会怎么调头呢(我心说没看到铁轨终点有一个大大的供调头的 U 形弯啊)?”,当车开始开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车是可以往两头方向开的。
* 人 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有一次我我老婆去银行取款,到了 ATM 室的自动门口,我开玩笑地拿着手头的饭卡去刷了一下,然后——门居然开了。我顿时来了劲,立即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刷卡装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够专门识别银联的卡的。我甚至飞快地泛化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即可能所有带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来开门。老婆看我得意洋洋,就泼过来一盘冷水:不一定是你的卡刷开的啊,你不刷卡试试看。我不信,说怎么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门就开了,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因果关系嘛。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门,这次没刷卡,门也开了——原来是感应门——原先这个 ATM 室的确是刷卡门,但后来改成了感应门,刷卡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没拆掉残留在那里而已。

总的来说

*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的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 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
*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
* 人类不可避免的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

学习知识的读书:扩展思考范围的“广读”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知识的学习”,但如果读完了书,却没能读通,也是枉然。田坂强调,想将书上的“死知识”变成“活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就必须以建构自身 “知识的生态系”的想法来读书,也就是确立自己读书的目的,然后以一个中心主题出发,有机地将不同范畴的知识连结起来,架构出属于自己独特而有系统的观点。

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生态系”?田坂建议,必须在读书的同时,一边进行相关内容的延伸思考,以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做法上,有4种延伸思考的技巧:

技巧1:边读边“自我深度提问”

田坂表示,只要提问,就会引发新的联想,进而串连起相关的知识,从中孕育出自身的“知识的生态系”。

举例来说,在阅读《管理在管什么?》这样一本书时,除了理解基本知识(如“管理”的定义与理论)之外,更要进一步自问:“在网络革命及全球暖化等趋势下, 管理的下一步会是什么?”思考随着时代及趋势的演变,管理这门学问有哪些观念是历久弥新的,又有哪些必须与时俱进、甚至彻底被颠覆?

此外,与个人相关的各种议题也是延伸思考的重点所在,举凡“公司是什么”“工作报酬是什么”“成功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能让知识和个人产生联系。

技巧2:边读边“连结现象,创造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应周遭环境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思考“这些事之间可能有着什么样的关连?”田坂以自己为例说明,他在逛书店时,通常都会轮流看各个分类 书架上的书,一边观察“最新的话题为何”“多数人有兴趣的书是什么”“旧理论有哪些新应用”,一边构思各种关于未来变化的可能“故事”。

例如在社会趋势类书区中,发现“团块世代纷纷届临退休”相关议题的书籍大量涌现;信息管理类的书架上,“部落格架设”“信息管理学”等书籍很多;在职业进修区看见《成为咨询顾问的方法》等书。乍看都是不相干的信息,但走出书店后,他便会在脑中描绘出以下的故事:

“退休后的团块世代,有工作意愿的人还很多,这之中应该有很多人不会考虑继续在企业中任职,而会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在网络上提供收费的咨询顾问服务。这时,能否为自己架设一个专属的部落格,做为新事业的基础平台,以及能否有效地将过往经验转化为可传授的知识,便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提升自我的知识管理与网络技能,将是下一波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学习重点。”

田坂表示,这种方法正是“将整间书店当作一本书来阅读”,从单本的书籍内容以外,汲取许多潜在的关键情报。

技巧3:边读边“留心有兴趣的字词”

至于构思故事的秘诀,则有待在平日阅读中多留心观察。田坂说,在读书时,有些“特别有感觉”的字眼会没来由地映入眼帘,他在当下通常不会追问原因,只会先在笔记本写下来,往往等到看过几本书之后,就能抓出数个语词做出相关的连结,进而产生新的概念与构想,他将这种方法称为“知的创发”。毕竟创新很难刻意营造,无意识下的迸发,有时反会带来非常好的点子。

技巧4:边读边“想象未来”

在各种提问与延伸联想的方法中,田坂强调,最重要的莫过于“对未来的想象”。身处变迁快速的现代社会,集结成书的知识往往都已是第二手信息,一味地生吞活剥,未能同步思考未来的可能面貌,将会局限个人的洞察力与创意发想。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一边意识着“在所属的产业中,将来会发生什么?”是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智能最重要的思考课题。

掌握智慧的读书:亲身感受的“体读”


读书的第二层目的是“掌握智慧”,了解各种行为处事的方法与态度。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许多智能没有亲身经历,只靠阅读别人的经历,很难有深刻体会。如何有效地透过阅读来掌握难以言喻的智慧,田坂提出5个重点:

重点1:区分知识与智能

请把别人在书里分享的“智慧”,当成是“知识”就好。

举例来说,市面上常见各种分享“成功方法与秘诀”的书籍,彷佛读完就掌握了迈向成功之路的诀窍。但田?认为,成功人士的成功关键要素,有时只是事后诸葛,而且常是“个人限定”。读完名人的经验谈与智能结晶,其实只是抓到“这样做或许可以成功的『知识』”而已,还必须透过与自身经验交互验证,才不会陷入误解之中。

重点2:对照自身经验

要确实理解书中的意涵,得透过将书中所述与自身经验相对照,才能让别人的文字成为自己的体悟,否则一切都只是“别人的经验”而已。

例如业务达人在书中描述:“为缓和顾客与陌生人见面时的紧张感,与顾客会面时的最初几分钟,必须配合对方呼吸的节奏而呼吸。”有业务经验的读者,看到这段文字时,脑中便浮现出拜访客户的场景,并开始思考书中所说的“该怎么观察对方”“该怎么配合”“该用什么速度调节呼吸”是不是真的可以派上用场,这便是抓到了自身经验中的重要智慧。

以书中文字为触媒,让智慧从自身经验中浮现的读书,就是“掌握智慧的读书”。藉助于别人的经验,发掘属于自己的体悟。

重点3:抱持谦虚态度

最怕的就是有些人,由于经验不足无法领略书中深奥的智慧,就武断地批判“这本书写啥都看不懂!”“这书毫无实用!”田?指出,若用这种“因为年轻而傲慢”的态度来读书,就等于扼杀了把前人话语升华为自身智慧的机会。

即使未曾体验过书中所描述的内容,若能抱持着“谦虚的态度”来学习与记忆,如此在往后碰到类似情境时,就能两相对照,将过往的文字转化为自身智能。

重点4:将感动瞬间铭记心中

在读书时,务必要记得“共感的时刻”,也就是在读到书中某句话时,心中产生了“啊呀!就是这样!”那种被触及、领略到智慧的感动瞬间。就如同平日辛勤操练是为了比赛夺冠时的荣耀,这种感动,是激发一个人追求智慧的最佳动力,也是自我成长的体认。

重点5:抱持实践的觉悟

最后,寻求阅读智慧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实践”。田坂指出,好不容易体悟了书中智慧,如果没能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必定会日渐淡忘,尤其在信息快速替换的时代,失去了,往往就难以追回了。在寻求智慧的同时,更要抱持着“十年修行”的觉悟,真正去实践。

思维空像:看不见自己
不知道大家对自然是怎么理解的?老师说"自"是自我,"然"是样子.自然就是自我的样子.思维空像就是要我们打破自己现在加在我们身上的框框条条让自回到一个本我的时期一个字--"空".

思维空像的原理:无我
简单说就是忘我 不受外界干扰 完全和现在所做的东西融为一体.就如我们看到小朋友在河边玩沙子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就和那一堆沙没什么区别了,心里想的也只有沙子.
思维空像的规律:色即是空,空即事色

这句话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法中这句话基本上是说万物本空的理念,是要我们了解万事本无永恒,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思维空像的方法:悟

其实要有好的思维是要我们养心才能做到的.其实我对悟的理解很简单就是用心去体会.

什么是思维一体化?
一、思考力专辑概说
包含了时空扫描技术、真理的结构理论、合理性法则、价值思维方法论、智慧曲线三维模型、一体化理论、制衡理论、系统理论、对立统一规律……等基本概念。

首先:必须了解《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用途,才能很好的理解这套书。这套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成人,需要读者首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其用途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自己的思考力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个性化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全集以阐述基本理论、解说主要方法、提出主要问题、给出解题思路、解读学习疑难为主,同时进行个性化训练。其目的在于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知识灌输导致的懒于思考和思维僵化。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人在阅读习惯上可能很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学员还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就急于查找问题的答案,然后根据答案生搬硬套,这样的学习方法和急躁态度,怎么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因此就会出现学习上的烦躁。

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才能在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思考力得到锻炼。从部分学员寄回来的作业答题看,这些不得要领的学员主要是没有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同时基本功也不是很扎实,导致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的现象。

然后:思考力的锻炼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是在对象化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本前提,但是思考力的训练离不开学习与实践的反馈过程。思考力的训练不能用简单的学习来理解它,应该把思考力的学习和训练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生活和工作中学习比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更有价值——但是容易迷失方向,走上弯路,造成“学习浪费”;从书本上学习比从生活中学习更直接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思想容易脱离现实,钻牛角尖,成为书呆子。如果能够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的指导下以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那么,您不但能够创造出学以致用的价值,也能得到书本知识的方便和快捷。“一分为二,合二为三”也是这个道理。

必须掌握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思考力、思考力体系完整性、思维方式完善性。
文化诊断学指出:思考力也是矢量,同样遵循力学原理,决定思考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大小、方向、着力点:其大小取决于思考者的知识和信息量;其方向取决于思考者的价值目标和思考的集中性;着力点取决于思考的技巧,即对思考对象关键环节的把握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与具体人的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具有个性特征的思考力体系和思维方式——思考力个性。

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认知的科学程度;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把握的合理程度。其中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是由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组成的,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并且,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直接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为了使理解更加直观,这些内容可以总结为如下公式:


思考力=大小+方向+着力点


思考力个性=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

思考力体系完整性=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

思维方式完善性=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

在这里,“=”并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定量相等,而是结构关系式中的“合成”关系,是定性意义上的,其中遵循“一分为二,合二为三”的基本规律;“+”也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相加,而是定性意义上的统一,属于结构关系式中的“合力”概念。要理解思考力的抽象本质,必须理解思考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现实创造活动的思考力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就形成了思考力个性。一个人的思考力个性具体的表现在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上,其中,思维深度、思想高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的统一形成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统一形成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

二、思维一体化

人的创造活动离不开思维,同样,人的思维活动也是在创造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是为创造活动服务的。离开了创造活动的需要,也就离开了对思维方法的需要,如果思维方法不能纳入创造力体系和创造活动的需要,那么,琳琅满目的思维方法将失去它们的运用价值。任何创造活动围绕着创造目标都相对独立的形成了自己的创造力体系,通常,这个创造力体系包括:一项创造活动首先需要有相对合理的目标,其次需要有相对可行的方法,第三需要有相对有效的组织方式,第四需要有能满足活动需要的资源配置…

……如果目标不合理,就很难产生可行性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可行,就不可能构建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执行体系;如果组织方式不合理,就很难科学资源配置;如果资源配置不科学,就达不到良好的执行效果……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构成了运作上的一体化关系,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思维对这种一体化关系的把握程度,就是文化诊断学所说的思维一体化水平。

创造力是思考力的对象化过程,如果没有思考力水平,就很难具有创造力水平。思维一体化水平是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完善性的具体反映,如果缺乏必要的思维一体化水平,说明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存在缺陷,那么,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盲目性、操作上的紊乱性以及资源配置上的浪费性。例如,人们经常出现的顾此失彼、眼高手低、事后诸葛、纸上谈兵、执行力不足等现象,很多情况下都与思维的一体化水平有关。思维的一体化水平越高,则目标的合理性程度、方法的可行性程度、组织的有效性程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程度就越高,其整合效果就越好。因此,思维的一体化程度不但是一个人思考力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关键。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水平,必须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要提升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必须对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进行有机整合——

相对思维的一体化而言,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就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元素,思维在进行一体化思考的时候离不开综合运用这些元素,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就不可能在一体化水平上运作。犹如舞蹈演员要表演出优美的舞蹈必须掌握一些基本动作一样,只有在基本动作的合理组合和明智选择基础上,才能表演出优美的节目。通常意义上,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包括:直觉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当然,仅仅懂得这些思维方法,如果不能将这些思维纳入思考力体系,不能形成思维的一体化,那么这些思维方法将成为一盘散沙,失去了它的创造灵性。犹如舞蹈节目的创意和主题决定了对基本动作的选择和运用一样,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将赋予这些基本思维方法创造灵性和运用价值。因此,一个人对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他的思维一体化水平,一个人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决定了他对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以下我将从思维一体化需要上,介绍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三、直觉思维

没有经过深刻的理性分析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就对事物做出判断,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根据经验和感觉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判断,猜想、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和“预言”等。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简约性、经验性、主体性、创造性优点,但也有模糊性、偶发性、盲目性、不可靠的缺点。有很多直觉思维导致了发明和发现,同样,也有很多的直觉思维产生了固执和荒谬,甚至导致了迷信和迷惘。


四、系统思维

在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过程中,系统思维是运用最普遍的思维方法之一。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并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采用整体性、统一性的方法分析事物的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从大局出发调整或改变系统内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要想提升思维的一体化水平,首先必须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有深刻和全面的分析,这是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在相关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才可能形成创造活动过程中的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指出,要想对事物达到最深刻和最全面的认识,必须掌握存在根模式理论和时空扫描技术。在时空扫描过程中,系统思维是其中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离开了对系统思维方法的熟练运用,时空扫描很难顺利进行。因此,系统思维是思考力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掌握了系统思维方法能够使时空扫描更加准确具体,从而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深度,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

但是,事物有系统性的一面,也有混沌性、非系统的特征,如果处处事事都用系统论指导自己的思维,把系统论绝对化,思维就具有封闭性、单向性、僵死性。在创造活动中,必须把系统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其他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不断完善。思维在一体化过程中根据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的需要,整合了各种思维方法,其中包括直觉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这些方法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思维的一体化关系中形成优化组合,并在优化组合的制约关系中决定了对系统思维的运用程度和运用水平。因此,系统思维是锻炼思维一体化水平的基本功之一,而提高思维一体化水平反过来又会促进系统思维的运用水平。文化诊断学在拓展思维深度的训练中,特别重视对系统思维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在企业亚健康诊断业务中系统思维运用非常广泛。关于系统思维的学习和运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全集》中有具体案例和实操方略,在此不做过多论说。



五、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矛盾运动为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它是一种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形式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矛盾的眼光来看问题,它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方法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

由于矛盾运动具有普遍性,因此辩证思维也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事实上,思维的一体化水平就是思维大整合的水平,离开了辩证思维谈不上思维整合,从而也就谈不上思维的一体化。例如,在目标合理性分析中需要通过辩证思维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性,并且需要通过辩证思维融合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方法可行性分析中需要通过辩证思维方法确定着力点,并通过辩证思维融合各种矛盾的力度、适度和量度关系;在组织有效性的分析中,辩证思维更是发挥一个人智商和情商的重要思考方法。因此,在文化诊断学的思考力训练中,辩证思维作为一项基本功其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六、逻辑思维

这里说的逻辑思维指的是形式逻辑。逻辑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即使是最自由的直觉思维,其中也不同程度的有着逻辑思维的成分。简单的说,逻辑思维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主要方法有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等。逻辑思维要求思维必须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能够确保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的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可论证性。

逻辑思维也是提升思维一体化水平的基本前提,思维离开了逻辑的合理形式,就很难产生合理的内容。但是,形式逻辑本身遵循线性逻辑,属于直线逻辑。然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且是矛盾运动的,世界的这种普遍联系性和矛盾运动性要求思维必须具有进行多线逻辑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在多线逻辑思维过程中化解思维的矛盾性,否则就会导致无穷无尽的二律背反。因此,形式逻辑必须与辩证逻辑相结合,并能够在真理结构中达到两种逻辑形式的相互转换。

七、价值思维

价值思维是对事物的价值本质和合理性指数做出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的思维方法,凡涉及价值判断的事物或应该和不应该的行为,都离不开价值思维,价值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活动中人们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科学思维主要是探索“事实真”的思维方法;价值思维主要是探索“应该善”的思维方法;应变思维主要是探索“和谐美”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用科学思维来称谓那些关于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客观必然性的全部思考和认识活动,那么有一种称做善的事物,它表明主客体关系及其评价,常常采用价值判断的方式,例如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有用与无用、合理与不合理等概念都属于这个认识范畴。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思维中,作为认知主体要避免一切情感因素和价值欲求的参与,以追求思维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比如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属于科学思维范畴。在价值思维中主体的情感和欲望则起着支配性作用,凡是符合或满足主体价值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对象都会获得积极的评价,并被赋予某种价值属性,反之就是无价值或者负价值。因此,认知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地位,就成为区分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重要尺度。

八、应变思维

应变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应变思维是价值思维的延伸,是在价值思维的定性分析上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定量分析达到对“度” 恰到好处的把握,创造出实践活动中诸多矛盾关系的和谐,从而完成思考力向执行力的转变。由于应变思维能够根据条件的相对性恰到好处的把握力度、适度、量度和广度关系,因此能够创造诸多关系之间的和谐,产生“和谐美”。

科学思维以客体和客观为认知的中心,力求排除认知主体的主观干扰;价值思维则以主体感受和主体原则为评价标准,力求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作出准确判断;应变思维则以环境和相对条件为依据,力求建立主客体之间与诸关系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思考能否将优势集中在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关键的环节上,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应变思维水平。圆若用智,唯圆善转,凡智慧和谋略都需要随机应变、圆满通达,如果思想僵化、固执己见,缺乏应变能力和通达能力,即使有很高的科学思维水平和价值思维水平,也很难得出创造性的结果,也会制约思考力水平的提升。这里所说的“圆”即应变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做到三个贯通,即:真理一元化贯通、情理法贯通、理论和实践贯通(关于应变思维方法的具体运用方法,详见曹政钧专著:《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第四章)。

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组成了思维的三维结构,三者不可或缺。如果以科学思维为横轴,价值思维为纵轴,二者的统一能够组成关于思维的平面坐标,这个坐标是平面的,所以这样的思维属于二维平面思维。二维平面思维虽然能在抽象意义上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但往往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纸上谈兵,有些事情在道理上似乎讲得通,但在事实上不一定能够行得通,如果能够在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基础上延伸出相应的应变思维,就会形成思维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是立体的,思维也就由平面转化为三维立体了,那么对问题的理解就会由抽象理解和纸上谈兵转向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思维处于一维状态的人很容易 “认死理”、“钻牛角尖”;思维处于二维状态的人容易脱离现实条件,患纸上谈兵的毛病;只有思维处于三维状态,考虑问题就会很周密严谨,思维方式也变得相对完善。

九、形象思维

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形象思维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思维形式,并且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参杂在所有的思维方式之中。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性思维。形象思维是通过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和类比关系进行的,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形象思维不仅仅运用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模仿性、类比性、直接性、敏捷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征。

围绕着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思维在一体化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直接性、经验性、跳跃性、敏捷性、创造性能大大提高思维速度和思维的整合效率。但是形象思维的粗略性、非逻辑性、模仿性往往会破坏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形象思维必须与其他思维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扬长避短。

思维的一体化过程围绕着目标需要形成了对各种思维方式的整合,任何思维方法都只是构成这个思维整合过程的一部分。各个部分的有机组合不但形成了整体,而且,整体一旦形成自我本质,就会产生一种规定性力量,对部分的合理性做出规范和裁决。

十、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常常以某个目标或事物作为核心,然后根据事物的相关性扩散开来进行思考,因此,发散性思考具有多样性和多面性的特征。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拓展思维深度,在文化诊断学进行拓展思维深度和延伸思维广度的训练项目中,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中,发散思维需要得到充分运用,否则,离开了发散思维时空扫描就丧失了它应有的诊断能力。

由于事物在横向联系上具有普遍联系性,在纵向联系上具有无限可分性,发散思维容易使思考失去目标、迷失方向,它常常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使思维成为一团乱麻。因此,发散性思维必须纳入思维一体化体系,才能够合理的把握思维的发散方向和发散程度,使思维的发散与思维的集中始终围绕着需要来进行。如果没有思维的一体化驾驭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会犹如一匹脱缰野马,导致思考因为一种无边的迷失而痛苦的挣扎。

十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和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探索。通常,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奇迹。例如 “司马光砸缸”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怀疑性、反向性、异常性、新颖性特征。思维在进行一体化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逆向思维会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大大提高思维的一体化水平。

其实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但是如果滥用逆向思维,任何时候都抱着怀疑态度,就会破坏思维的一体化水平,降低思维的整合能力,导致创造能力的丧失。

心灵食粮获得的读书:与作者神交的“心读”

日本作家龟井胜一郎在《读书论》中写道:“读书,就是与作者灵魂的邂逅。”田坂指出,读书最高一层的目的,就是“获得心灵的食粮”,这尤其表现在许多谈论 生死、生命或情感等书本的阅读中,读者透过阅读前人流传下来的叙述,与作家跨时空地展开思辩与交流,从而得到人生的指引、精神的支柱。

田坂以阅读《给飞鸟、给我未从见面的儿子》一书时的感受为例说明:他藉由书中一位青年医生在被宣告仅剩 几个月性命后,留给孩子、妻子与双亲的手记,看见了一个人在仅有一次、无法重来的人生中该如何自处与生存,启发了自己对生命更深沈的省思。

人们常被诸如重病、事故、家庭不合、亲人亡故或部属纠葛……等等难以忘怀的负面体验所缠绕,这些仅属于自己的“原体验”,往往不是专业知识和理论所能明白阐述或抒解缓和的,但是却会对个人的行为处事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田坂说,透过读书,看见别人如何做抉择,思索对方如此选择的理由,便能从这种“跨界的对话 ” 中,丰富心灵的食粮。有时候,多年解不开的执念,说不定就在某本书中的某一句话得到释放。

这就是“心读”,也正是古来所说的“言灵之力。当读者与作者的灵魂产生共鸣时,那种改变,将会为我们的一生,掀开截然不同的一页,而这是一个人无论喜不喜欢读书,都该阅读的理由。

一个人的宽度决定高度
我们常常忽视个人的边界,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到底什么是个人的边界,也无法界定。

但是,我们常常又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到别人的边界。

我们常常讲“某个人成不了大事,做事太小气”。为什么成不了大事,因为他做事太小气,常常缺乏大气。那么什么是大气,什么又是小气呢?这就很难界定了。对此,有人会说,人应该胸怀宽广些,容不下人你就无法成就大事业;有人会说,人应该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限,为了眼前的利益你会损失未来的利益;又会有人说,人啊,不要总是保守,要思维开阔,保守了你就成不了大事。

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这就是格局决定结局。

眼界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这就是宽度决定高度。

意识又多新,事业就会有多大,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人的胸怀是一个能包容的东西多少,眼界是一个人看问题的方式,意识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一个人能够包容的东西越多,不仅能包容眼前的人与事,也能包含天下的人和事,还能包含未来的人和事;他的视野越宽,不仅能看到现在的事物的表象及隐藏在背后的规律,而且可以看到过去的及未来的事物的表象与规律;他的意识越新,他不仅能够包容一切,看到所包容的事物的本质,而且他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意识方式都能够使他个人接受并随之改变,那么他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胸怀、眼界及意识共同作用就决定了一个的边界。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边界又如何确定呢?它的确定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边界呢?如果把这些问题搞不清楚,那么就会陷入只知道概念,但不能落地的状况。

常常,我们也知道性格决定命运,也能够应该胸怀更广,也知道眼界要宽,但是常常到遇到具体事情时,还是不能拿得起放得下。例如,你也知道不能为小钱扣,但是当同事比你奖励多拿了五元,你还是心里不舒服。不舒服就不舒服了,

但还会因此让别人说你成不了大事。

最近在看有关企业理论,发现企业的边界实际上与个人的边界有着非常类似的机制。

企业边界是由交易费用来决定的。市场交易总是要花些成本的,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物质成本。当生产方式以企业方式组织时,这些交易成本就会降低,就采用企业的方式。当采取市场方式成本低时,就采用市场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交易成本就会增加,增加到了,如果再增加就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就不如不用企业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行政官僚体制所成的交流费用与市场机制所形成的交易费用相等的那个平衡状态决定的。

再说到个人的边界。

一个人随着事业的扩大,他所面临的事情当然就越多,他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我们经常能看到,做一个车间主任还可以,但是升到了生产副总就不行了。也常常看到,在一个小地方他能如鱼得水,但到了大地方却象是傻瓜一样。

随着一个人事业不断扩大,他将会面临行行色色的人,行行色色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如果他个人的世界观能够融合别人的世界观,并能够将别人的世界观在自己世界观里有序排列,那么他越会感到游刃有余。他的范围越大,能够融合别人的世界观越多,但随着范围越大,有序可能性就越小,最终变得无序。

个人的边界就在于当他的世界观包容有序度恰好等于世界观随机有序度时的位置。

举个例子,我们一个人时,我们世界观假定也是单一的,没有吸收任何外界的信息,那么有序度最大。这就是我们感觉到婴儿有无限前途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断吸收别的信息,我们世界观内有序度就会开始变小。我们常常会感到矛盾,但能够控制。不过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差异。你控制不了了,你的边界就到了。

世界上有着无数的世界观,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融合。融合不了,是因为我们吸收到自己的范围内重新排序的难度,你越能克服这些难度,你的边界就越大。

这就是所谓的大气。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使自己能够更多融合其他世界观。

这中间,一个人世界观有核心成份,有紧密成份,也有松散成份。

不断扩大你的核心成份,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会越强。

当你的核心成份很小,动不动就与别的成份冲突时,你就表现得越小气。

那么,你的核心成份有多大呢?这就需要你不断思考,不断调整,你的事业就会不断变大。

培养思维:战略思维的四个维度
战略思维需要具备四个维度,以这四个维度思考问题,往往才能达到战略的高度,实现透彻的效果,当然我谈的是思维的习惯,针对重大的事项,不是纯粹的方法论。阐述的目的是想共享一下思维认识。这四个维度分别是:广度、深度、高度、远度。

一、思维的广度

思维的广度要求,遇到重大事项,应该善于用联系的方法,将重大事项所关联的外在因素和关系全部找出,重要因素,可以持续延展。从而明白重要事项处在怎样的一种氛围中。

二、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深度要求,对于重大事项,应该透彻分解内部的因素和关系,寻找出重要因素、次要因素,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目的,重要因素和关系应该穷究到底。从而明白重要事项处在一种怎样的复杂状态。

三、思维的高度

思维的高度要求,在思维广度和深度基础上,根据具体目的,综合一般性认识,达到两种境界(选其一),一是高度综合一般性认识,形成凝练的核心认识,二是超越一般认识,形成创新认识。两种认识都要以一般认识为基础和辅助。

四、思维的远度

思维的远度要求,针对重要事项,引入时间概念,从长远角度去思考发展性、变异性,包括事项本身,和方案本身,从而补充和修正目前的认识或方案。

五、总结

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和远度,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充分利用空间三维和时间一维的概念。广度、深度、高度构成空间三维,远度构成时间一维。之所以要具备这样的思维特征,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四维空间内的事物,都逃脱不了时空的氛围,用四维思维一定可以定位住事务。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 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发散思维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在设计方面,我们通常要采用的“头脑风暴”,每个不论可能性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能说通了,都可以被大家认同,而且被采纳,最后总结出结论。这个方法就叫做“头脑风暴”。

4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就像一棵树。思维本身就好象什么都不是,其实就是一种“迁移类比”的能力。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桠、叶子、根茎等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迁移类比能力越强,自然枝桠、叶子、根茎等就越茂盛。这里的营养就是人本身在生活中积聚的见识和认知,自然这种积淀越深厚,迁移出来的深层认知就越正确,包含也就越广阔。思维发散不依靠任何介质,但一定要有起因,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引发事件。迁移需要人思维的活性,因为有些事情没有显而易见的关系,那么起初要人为给以假定,然后实践论证。这个方法对进入哲学领域非常有效,因为哲学探讨的广度与深度,不是其它领域能解释的。哲学是用来解释其它领域的,所以要进驻哲学,开始势必是假设。这是发散思维特性的一种补充,是凭空的,但后面必须实践证明,再论证其适用范围,既分辨清这个结果的价值大小,局限性等。发散思维主要是靠"类比"进行的,起因过程结果等,但要注意总结积累,这样发散思维以后才会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厚.发散思维通常是要借助逻辑思维来建立“连接关系”的,因为要使迁移的结果尽可能的客观正确,"连接关系"能不感知的时候尽量不感知。逻辑论证对非感性一类,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当有些事情牵涉很广的时候,它的枝桠有的则可能是直接用发散思维迁移类比推断的,而有的则可能是只能在用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导之后而再发散才行的。发散思维的价值更多取决于人本身的阅历、经验和对生活对人性的认知。只有这些内容不断丰富,发散思维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体现才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发散思维本身是要借助于人的生活积淀和思维活力才能体现价值的,如果人什么都没有,那么发散思维就是个空架子,也长不大。所以,这就要求:人要留心生活,要拥有天真,要遇事冷静。冷静是一切事情顺利的开始。要使迁移结果尽可能正确客观,就要求冷静,所以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要炼心,对于任何事情,在分析的时候既要有亲临身份也要有一种过客姿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