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dengym 2011-01-17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王 军 

  
我们知道。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轻负高质”,要做到“轻负高质”就必须走“有效教学”之路。

现在有不少学校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要提高教学质量似乎就要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负担,要减轻学生负担似乎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其实,陷入这一怪圈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无效和低效”现象。因此,只有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会”与“会学”。“学会”是习得知识,但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成知识的驾驭者也得以实现,新课改的精神也就得到了落实。

不过“学会”与“会学”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会学”是目的。这个目的必须通过“学会”这个过程才能实现。所以,“学会”不但是教学的一个要求,一个应达到的目标,而且是到达最终目的地的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因此.没有“学会”就不会有“会学”,只有“学会”而达不到“会学”,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也就谈不上高效。教学评价,只有紧紧抓住“学会”与“会学”这对根本问题.才有价值。现在评课,只看方法,不看本质,什么互动呀、氛围呀、讨论呀等,实际上只是抓住了表象.而丢掉了本质。

课堂为什么而设计、为什么而教是根本,至于采用什么方法不是关键。这不是说方法不重要.而是说方法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比如过河,可以搭桥,可以驾船,可以用筏,也可以凫水。如果允许搭桥就搭桥,时空不允许,就可以驾船、用筏,如果船也不会驾,筏也没有,会凫水,那就凫水。也就是说方法是可变的,但目的只有一个。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会学”.但方法是多样的,可讲、可讨论、可互动、可提问。方法只要合适,能达到目的,在此时、此地、此人身上采用可以达到效果的,就是好的。因此,课堂评价不能只在方法层面上兜圈子,只有抓住“学会”与“会学”这对根本性问题,才是抓住了教学评价的本质。

二是要有一个教学的载体。即用以实现“学会”与“会学”的课堂教学载体。这个载体除了教材以外,同时还要有一个体现这一理念的“教案”。为此,我校编写了“大课堂学本”,实际上也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大课堂学本”中,我们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研讨、学生自我巩固、自我整理、自我扩展迁移知识.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详细的安排。有了这个安排.教学理念的实施和体现也就有了依托,有了载体。我们认为在教学评价中,必须关注这一载体.否则教学理念就不能实现,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三是要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不完整是普遍现象,而且,正是课堂教学环节的缺失.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至少要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这是为课堂教学定位。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实施,即教学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恰当的方法作保证。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目标的检验。通过检验.对教学中产生的偏差失误及时进行补救或纠偏。第四个环节是巩固教学成果,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并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能力的目的。这四个环节应该首尾呼应,形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圆”。每一堂课其实就是一个螺旋式的圆,堂堂课如此.教学就是在这种螺旋式的完整环节中逐步上升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当前不少的课堂教学只能实施到第一和二两个环节,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常常被忽视,特别第四个环节在课堂里是缺失的。我们不妨以数学课为例。现在数学课是讲完之后布置作业,作业往往是在课后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姑且认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是按照预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检验巩固目标却放在课外,是通过课外作业来检验和巩固的。结果当天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才能收过来由老师批改,即使批改很及时,也要到第三天才能反馈给学生手里,这样,当天的教学内容起码要过三四天才能再反馈到学生。这么长的检验巩固过程,显然教学效果是很差的。但大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因此,目前教学效果不佳.与这种课堂环节的残缺是紧密相关的。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要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架构。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种主体性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获得和体现,我们把这个过程假设为“自学”、“研学”和“拓学”三个相关联的阶段。所谓“自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前(亦可利用课堂时间)按照学习要求,查找必要的资料,进行自学。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能学懂的内容,在自学阶段解决。笔者凭经验认为一个高中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至少有50%以上是看得懂学得会的。所谓“研学”,就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来研究探讨学生那些自学阶段看不懂、学不会的内容,攻破教材的难点,强化教材中的重点.从而达到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效果。在这个基础上,课后再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阅读相关书籍,达到拓展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这就是“拓学”。在这里,自学是前提,如果没有自学这个阶段,就难以做到研学。学生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剩下的就只有听老师讲解,被动学习了。而“自学”、“研学”的内容主要还是教材的知识,要拓宽视野.迁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课后拓学。拓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学的能力。“自学”、“研学”、“拓学”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架构,这个架构是互为因果、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显然,如果没有这个完整的教学架构,要提高教学效率也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几条原则。一是“三个不讲”的原则。“三个不讲”首先是指“学生已会的不讲”。对于这一点有些人似乎不以为然,学生已会的当然不讲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的确有不少教师对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仍然在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无疑是浪费时间。

再次,“不讲也会的不讲”。如果说第一种现象还属于少数,那么这第二种现象就不在少数了。现在.我们有许多老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在明明学生能够自学的不让自学,明明学生能够学懂的偏偏不把时间让给他们,让他们去学懂。总以为只有自己讲过了才放心,只有自己把学生讲懂了,学生才能真正懂了。殊不知,这不但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而且也是不必要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 最后,“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我们总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现象绝大部分是老师讲的内容要么枯燥无味,要么就是让人费解。我们有些老师却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是故弄玄虚呢?还是根本就不了解学生呢?)他们的教学总是不能贴近学生,讲了半天学生如堕烟海,不着边际。究其原因,有一部分老师要么离学生的实际太远,要么故作高深,要么扯得太偏了,总之,你讲了学生也不会,与其如此不如不讲,否则还有什么教学效率可言呢?这“三个不讲”原则既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实际上也是“备课的依据”和“评课的标准”。匿二是“三个必讲”的原则。“三个必讲”是指“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在这

三条原则中,“思路方法必讲”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如果从学会是为了会学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思路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三是“三个到位”的原则。“三个到位”是指“讲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现在这三个到位中,要真正做到“纠错到位”实在不容易,并不是老师不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是需要老师下较大的气力,花较大的功夫,需要老师常抓不懈,需要老师从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这是对老师教学耐心、教育毅力的严峻考验。如果说不能做到“纠错到位”。原因无非老师耐心不足,毅力不强,严重点说是“爱心”还不够吧。

只要以上的几条原则真正坚持做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真正得到了体现,也就真正能够确保每一节课都是高质量、高标准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也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此外,是要加强组织保障。我们的做法:一是建立了“三个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分管主任(即年级组长)为年级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备课组长为年级学科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班级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突出以年级为教学质量的管理主体。

二是建立了“工作问责制”——责任人如果工作中有了失误,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大家说明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制定出具体的改进目标。

三是建立了“学习型班集体与班级合作学习小组”——以班级为单元建立“学习型班集体”,这就为教学创设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学生小组(六人)为单元的成立“合作型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分担互帮互学的责任,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管理。这也可以看成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班级教学管理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