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昌盛是帝王们选择的结果

 xiongmao007 2011-01-22
    汉代“独尊儒术”是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维护集权统治,束缚、教化人民的作用,因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效仿,影响中国近二千年,浸透于中国民族精神与个性之中。

    汉初,儒家、黄老、法、刑名各学派都可以开办私学。汉武帝为加强君权而推行儒术,儒生在为帝王地位巩固过程中夺得统治思想的主导地位。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创办私学,至“独尊儒术”,儒学借助朝廷的力量得以在全国推行。儒经作为养士取士的唯一依据,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使得教育完全成为统治工具。《孝经》《论语》《五经》等书是官方规定的教育用书,也是学生通用的课本。官学要求严守师法家法,提倡盲从,汉儒指导学生读经,他们的工作是:断句,正音正读,解释词语,指出修辞特点。

    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定国子寺,专门掌管教育,广泛征集儒家经典。隋炀帝时将儒家经典加以整理,分经、史、子、集四类。唐太宗理是锐意经术,征天下名儒,共论经文,音读政事。他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编纂《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颁行天下,定为全国各类官学的统一教材。贞观四年诏令州县立孔子庙,征集、提拔精通儒学的人为官,让他们居于高位以奖励儒生学者。李世民亲自著《帝范》二十一篇,阐述儒家的帝王之术,他说:“朕今所好者,惟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唐玄宗亲自注《孝经》,“欲求忠臣,必于孝子”。他们依靠儒术维护其统治,把儒术看作决定政权存亡的根本。

宋太祖提出 “兴文教、抑武事”,宰相需用读书人,任用儒臣分治大藩,确定选用人材的标准:“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 通过科举选用大批儒士进入各级政府机构。他诏令贡举人到国子监拜谒孔子,恢复孔家免役税的特权。宋真宗亲率文武百官三万八人,登泰山,赴曲阜,到孔庙祭奠,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亲自撰文,称颂孔子为人伦之表,儒学是帝道之纲,推动社会尊孔崇儒,并诏令校定儒家经籍,州县兴办学校,传授儒家之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继承“戡乱以武,定国以仁”的统治经验,注意礼乐教化,尊孔崇儒,敕谕国子监祭酒宋讷说:“太学天下贤关,礼义所由出,人才所由兴。”此后,每位皇帝都要幸太学,祭祀孔子,垂范天下。他以后的诸帝,无不重视儒家的教化作用,明成祖朱棣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分布了《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儒家学说,令在校生员人人诵习。明政府规定,全国各学校每年正月、冬月举行乡饮酒礼,以进行叙尊卑、别廉耻、知礼让的风俗教化。
明朝建立后,为选拔大批官僚,很快恢复了科举制度。明代科举考试只有进士一科,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限,“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本。

    清代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儒学的政治价值,雍正说:“若无孔子,……势必以小加大,以少凌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他们大力尊崇孔子,倡导儒术,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给予孔府种种特权。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孔庙大成殿,并亲往曲阜祭孔。各代皇帝以“御纂”、“钦定”之名,注疏儒家经典,如御注《孝经》、钦定《诗经》和《书经》等,颁行儒宫,以为教材。在儒学门派中,尤推重程朱理学,“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 ,遂将配享孔庙的朱熹牌位升于大成殿十哲之次,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以朱注为依据。对于“非圣之书”,“严行禁绝,将板与书,一并尽行销毁。” 雍正、乾隆时,焚毁“违禁”书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