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后综合征伏笔在考前

 农业社人 2011-01-28

  当这一季的高考分数发榜,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景再度上演。有人高兴得“热血沸腾”,也有人在看分前“紧张得发抖”,看到分数后“难过得无法呼吸”。这些过激的身体反应,都可以概括为“考后综合征”,严重者甚至可能抑郁。是谁让考生们表现出这些过激的情绪反应?
  12年前,马新雨在江苏参加了高考,放榜后,她的分数比预计的高出许多,至今她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当初“四肢极不协调的傻样”,“当时已经可以电话查分了,听到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分数后,我抑制不住开心在家里客厅里蹦跳,真的是跳起来,双手乱舞。”但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广东考生赵涛来说,电话查分却没有给他多少愉悦的体验,“我根本连话筒都握不稳,在听到分数前,手一直无法控制地发抖,头上直冒冷汗,紧张得几乎要窒息了。”


  这是一个充斥着形容词的世界。形容词像是Photoshop一样,在为语言世界丰富色彩、增加层次感时,往往掩盖住“真我”。当一个人描述内心时,往往会借助这些使用频率超高甚至有些泛滥的形容词,它们可能是心痛、心酸、心碎,人的心真的会感到酸吗?或者真的有人死于心碎?
  当心理学家可以根据多巴胺、血清素、睾酮、雌激素活跃程度的高低,将人分为四种基本人格类型时,当研究声称那些陷入饱受折磨的恋爱关系中的女生是因为体内的雌激素过高,影响了她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执行,反而放纵情绪越陷越深时……
  那么,考生们的过激情绪反应是否都可以归因于生理因素?当然可以,但不仅于此。
生理课
  管快乐的边缘系统,和负责痛苦的下丘脑。研究表明,情绪产生的生理机制基本上由四部分组成: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激素性的分泌和下丘脑有关。科学实验对下丘脑进行微电刺激后,产生了惊恐和愤怒两种极端负面情绪。
  边缘系统涵盖的范围较大,实验表明,对边缘系统中不同区域进行微电刺激后,会出现愉快和愤怒两种极端反应,伴随着呼吸、血压、胃肠道蠕动、瞳孔缩放等等生理反应。情绪调节最集中的部分是在边缘系统里的杏仁核,在1948年Biad做的动物实验中,被摘除了杏仁核的动物,会处于不安和愤怒中,而保留杏仁核摘除其他部分的动物相对保持安静状态。有人将边缘系统称为快乐中枢,而将下丘脑称为痛苦中枢。
  在对大脑皮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们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必然有大脑皮质的参与;而自主神经中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个负责唤醒作用,一个负责镇静作用,是负责整个内脏器官对情绪刺激的反应的。简单来说,它负责因为情绪刺激而引起的瞳孔扩张、心跳加速、流汗、紧张性胃痉挛、脉搏升高等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概括言之,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是在大脑皮质控制下完成工作,再传输到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到生理机制上的。外界刺激引发的情绪波动,可能体现在身体上。
考后综合征都是自我保护
  有的人在看到自己的高考分数后,会产生紧张得手心出汗等应激反应,这是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的应激反应会不同,有人会当场难过得晕过去,有的人在看到不满意的分数后,会刻意隐瞒分数、撒谎等,皆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方式。
  这些高考查分后的各种应激反应,都被概括称之为“考后综合征”,考后综合征的伏笔是在考试前。高考仅仅是一个应激点,潜在的铺垫在遭遇这个应激点前就存在。
  就像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学,一上学就闹肚子,这种心因性的应激,形成习惯后,会造成孩子之后的自闭、抑郁,甚至暴躁。考后综合征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可能会造成孩子之后的各种心理问题。
焦点对话
  孩子过于看重高考,缘于家庭的“赋予”
  记者:您说考后综合征的伏笔在考试前怎么解释?
  蓝枫:其实高考后考生出现上述一系列应激反应,真正的刺激点并不是因为考试本身,也不是因为考试分数,而是发生在考前的个体习得经历和社会压力造成的。
  记者:您是说孩子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弱与个体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个体所受的社会压力及习得经历相关?
   蓝枫:高考考得不好,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年龄,孩子对高考究竟能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是很模糊的,因为没有人经历过大学和社会。孩子看重高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环境赋予的。孩子很清楚如果高考考得不好,家长可能的冷淡或唠叨,会威胁孩子在家庭中的生存。家庭作为孩子成长中的最后一道保障,如果“港湾”内部的生存地位丧失了,威胁到孩子的动物性的生存问题,孩子个体自然会发生焦虑、担忧。
  作为社会性压力来说,高考是对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作为动物性生存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争取资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考入一个好的高校,意味着你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这是社会舆论告诉孩子的。如果高考马失前蹄,意味着你之前的一切都被否定了。
  所以说,考后综合征的伏笔埋在考前。孩子个体所接受到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决定了考后综合征的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模仿引导
  记者:这种考后综合征是不是也因孩子自身的性格而各异?
  蓝枫:孩子自身的性格也是从家庭教育中慢慢养成的。我认为孩子有考后综合征的80%-90%原因应归咎于家长本身。
  记者:您强调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蓝枫:我曾经讲过,社会给孩子一年的教育,仅仅是学校教育一个星期的结果,而学校教育一个星期的结果,往往会被家长的一个眼神、一口痰就推翻。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没有教育,就是对行为的模仿引导。家长刻意的说辞和教育,很多情况下没用或起到反作用。而模仿母体是幼体的一种生存的本能。
  家庭是孩子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地方,与其说家长看着孩子长大,不如说家长和孩子互相看着对方成长,孩子在成长的同时,家长也在不断成长。我们发现过很有趣的现象,老师不用孩子介绍,就能迅速判断家长是哪个孩子的家长——一个一遇到问题总是唉声叹气的成年人,他的孩子自然会习得这种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反应模式。如果孩子上课时眼神涣散,老师就能在人群中判断出那个漫不经心的家长来。
日常教育中强调学习性而非任务性
  记者:如何在考前就杜绝掉孩子发生考后综合征的可能呢?
  蓝枫:刻意去和孩子说将身上的包袱抖掉是没有用的,甚至适得其反加深孩子的紧张情绪。
  家长应有意在日常教育中给孩子更多教育性的东西,而非任务型的命令。比如在平时考试中,更多的是让孩子沉浸在知识里,去注重知识本身,而非名次、考试成绩这些东西。这对孩子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分,这样会将精力分散到知识、试题之外的东西上。
  如果家长本身的出发点是在名利上,而非让孩子增强内在,多学习那些真正能武装到自己的东西,即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会变得失去动力,不知道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而仅仅是混日子。现在社会热炒“高考状元”,中学以高考升学率为硬性考核指标,大家都围绕着名次、学校等名誉性的东西打转,而非让孩子真正去学习,也不关心孩子究竟习得了哪些或好或坏的影响,在军训时忙着在旁边向教官求情的家长,是很难去培养孩子的心理耐受能力的。
蓝枫有话
  不要给孩子指派人生路
  对那些今年高考考得不理想的孩子家长:
  家长自己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指责孩子。这时候帮助孩子选择以后更好的学习方案最重要。否则孩子会一直背着高考失利的包袱,上了大学也会觉得自己的学校不够好,甚至觉得自己今后的路也走不好。
  如果选择复读,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信心。要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人生,平等地协商解决,而非指派性地选择自认为最适合他的人生之路。
  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否则孩子以后不顺利就会有“当初你让我××××”的借口,有借口的人生是最可怕的,因为不会反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