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血糖异常波动 [需学习]

 党啊娘 2011-01-29

关注血糖异常波动

2011-01-28 11:36:41  来源:《糖尿病之友》/作者:顾明君  浏览:0  字号:[ ]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生化特征,高血糖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通过持续高血糖和血糖异常波动(或血糖异常漂移)两种方式实现,其中血糖异常波动的作用不容小觑。血糖波动性越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基础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增大,能够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性增大,容易导致低血糖的频繁发生和高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波动非常重要。

正常血糖波动的特点

如果把血糖变化比作大海的波涛,那么正常血糖波动犹如风平浪静碧波荡漾的大海,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波动,则犹如大风大浪乃至狂风恶浪的咆哮的大海。

正常血糖波动变化幅度小,时限短,变异小,机体调节能力强。空腹血糖通常保持在3.9~5.6mmol/L,一般进餐开始10分钟后,由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使血糖浓度开始升高,1小时内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几乎不会超过7.8mmol/L,并于2~3小时内回到餐前水平,同一天内血糖波动幅度在2.0~3.0mmol/L,而不同日之间血糖波动幅度为0.8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特点

糖尿病未治疗者血糖波动特点是变化幅度大,时限长,变异大,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差,波动发生在正常血糖范围水平之上。2型糖尿病患者除基础血糖水平升高外,还表现为同一天内及不同日之间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波动幅度分别高达6.0mmol/L和2.0mmol/L,是正常个体的3倍和2.5倍,甚至更大。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过度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且伴有血糖峰值的延后。胰岛功能明显衰竭的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为明显。

口服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因低血糖风险,使血糖波动更加复杂。血糖变化幅度大,时限长,变异大,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差;血糖波动可从高血糖到低血糖水平,且低血糖多为药源性、机体自身难以纠正。

监测血糖异常波动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判断血糖波动情况。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自我血糖监测,包括测定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2:00~3:00、或有与平时异样的表现时的手指毛细血管血糖。如果同一天血糖餐后与餐前相差过大,或者最高和最低值相差过大,以及不同日同一时点血糖值相差过大,则说明存在血糖异常波动。应进一步明确血糖波动的幅度、持续时间、发生频率,以及血糖异常波动是仅仅发生在高于正常范围血糖水平,还是也发生在低于正常范围血糖水平。也可采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通过测定组织间液葡萄糖的浓度来计算血糖浓度,反应全天血糖波动的情况,连续三天的血糖监测可以得到多项评价血糖波动性的指标,还可以及时发现导致血糖波动性增大的诱因。

追寻血糖异常波动的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疾病(糖尿病及肝肾胃肠垂体病变等)、药物、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等诸多方面。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主要内在原因是胰岛功能明显损害,造成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包括不能即时应答、适时分泌和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其次胃肠功能紊乱如胃麻痹,引起食物、药物的吸收改变和胃肠激素的调控异常。主要外在原因包括进餐的质、量、餐次、时间的改变,和抗糖尿病药物特别是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种类、剂量、注射时间,和胰岛素使用与饮食配合的改变。

采取行动,减轻血糖异常波动

应针对引起波动的原因,有的放矢。加强血糖监测,药物治疗方案应模拟生理规律。降低餐后高血糖可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萘类、速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二肽酰肽酶-IV(DPP-IV)抑制剂;稳定基础血糖,减少低血糖可选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双胍类、格列酮类。针对难以控制的血糖异常波动,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

(编辑/唐袁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