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

 龙泉清溪 2011-02-07

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

  (2009-05-10 22:47:45)
标签: 

杂谈

 

道家思想与心理治疗

老子

 

     两千五百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葩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但是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是直接与懦学的忠孝仁义的治国思想针锋相对的;曾有人继续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是老子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否定。而老子提倡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复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与儒家的法先王,赞古风又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老子的思想与背景

    老子著有一本书叫《老子》,后来道教徒尊称为《道德经》。全书不过五千余字,分为八十一段落,后来学者称为“章”,每章往往只不过是几句话构成。可是《老子》的原文难以读懂,连解释《老子》的书籍也不容易念。一来,原文字句简练,有时含义不清楚;二来,没有标点符号,可做不同的解释。另外一个因素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汉字的字义有所变化,不能用现代的意思来了解古代的意思。因此学者们常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老子》的原文。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大致上可了解老子想表达的思想与智慧是什么。

    要谈老子的思想,首先要了解他当时的历史背景。老子是生在春秋的时代,是各国相争打仗的时代。为了争权夺利而诸侯相互争斗.而老百姓经年饱受战争之苦。因此,老子很反对追求欲望满足、有权势与成就的人生。他主张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无为而顺应自然的人生。至于他的思想与论著的方面,多少受《易经》的影响。《易经》也称《周易》,是从周朝遗留下来的古书,主要是卜卦推算自然变化的经典。其内容不仅在说明天地运转的规律,也说明二元相反力量的相生相克的影响与作用。老子的思想里也就继承着这种古代思考的方式。

  “道”的意义与真相

    老子的基本思想概念就是想强调我们的环境与生活都受“道”的支配。对老子说来,“道”有几个不同的意思。最基本的是指“道路”,是我们奉行的人生法则。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天地万物的起点,是宇宙创造之“根源”。后边说明:有个东西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既无声又无形,既不依赖其他事物也不会有所变化,全面运作而永不停息。可以把它看做天地万物的根源。不知道如何刻画它,姑且称之为“道”。因此:“人祛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开头说:“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说的那样;道的名是可以叫出的,但小是人们所用的那类名。“无”指的是“天地之始”,“有”指的是“万物之母”。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同;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大。“无”和“有”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出处。

    因此,老子进一步描述“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且:“上土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遭”,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与察觉的自然道理。

两极对立的原则

    可能是受《易经》古书的影响,老子的思想里,常有一件事情存在两极端、相对立的情况,以及物极则反的原则来解释事情的道理。譬如:“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等。懂得这样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就比较容易了解老子想说明的本意。

老子思想的要点

    从老子的思想内容里,可以整理出几个特点,包括: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以及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让我们简单分述如下。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道理

    在老子对人生处世的主张里,最具特色之一点就是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老子说: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增加;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减少。少来少去,最后达到无为,既不特意去做什么,也不特意不做什么(即:“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老子解释说:明知道什么是雄强,却仍然甘守雌柔,这就达到了天下的“溪”(“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达到了天下的下游“溪”,就可以保持德而不脱离。保持德不脱离,就如同又回复到婴儿的状态。明知道什么是显赫,却仍然甘于埋没,这就达到了天下的低“谷”(“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达到了天下的低“谷”,就可以保持德更加充足。保持德更加充足,就如同回到原始的纯“朴”。明知道如何能在明处,却甘心处于暗处,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楷模(“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成为天下的楷模,就可以保持德而不出差错。保持德不出差错,就回复到最根本的“无”的状态。经由“溪”、“谷”等江海的源头而归复到大海;恢复到“朴”(原木。即:各种器具的原始状态);复归于天真有赤子心的“婴儿”状态;进而复归于初始自然状态的“无极”,这些都是老子回归自然的主张。

    从某些方面说来,老子建议我们要: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倒行逆施,不强迫蛮干,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做好出现最坏情况的精神准备,寻求不坏的结局。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老子解释说:可信的话不加修饰,加以修饰的话不可信。善良的人不爱夸耀,爱夸耀的人不善良。有学问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没学问。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还有;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多。所以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也说:善于做“士”的人,不逞勇武;善于战斗的人,不动怒气;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交锋;善于借用别人力量的人,甘居人下。这叫做“不争之德”;借用别人力量的功效,这就叫“配天”(与天相合),是古来最高的境界。换句话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其意思是说:最好的品质就像水那样。水的好品质是有利于万物而又不争高低,处于人所厌恶的低处,所以水的品质接近于“道”。他建议:居住以在地面为善,心以安于低平为善,与人交往以采取仁的态度为善,言谈以守信为善,为政以清平为善,做事以量力而行为善,行动以合乎时宜为善。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少思寡欲,知足知止

    老子对人生的另外一个重要主张是知足寡欲。老子说:追求美丽的色彩,会使人眼睛变盲;追求动听的音乐,会使人耳朵变聋;追求鲜美的滋味,会使人口舌变术;纵情狩猎会使人心发狂;喜欢奇珍异宝,会使人行为出轨。因此,既然圣人做事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享乐,那就抛弃“礼”而采取“道”和“德”。老子认为假如君子只为自己的欲望与权势而打仗,社会就很惨。他说明:天下有像“道”那样的君子,连战马都会被拉回来种田;天下没有像“道”那样的君子,连怀孕的母马都会被送上战场,以至产驹于野外。因此,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也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因此,“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换句话说,老子提倡我们要:降低利己私心与过高的争权、争名,对人对己不作过高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老子的微妙思想之一便是:以柔胜刚。这种“曲则全,枉则直”或者“柔弱胜刚强的想法,是很反常理的理论,但是很有道理。老子说明:人活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变成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的时候又软又脆,死了就变成又枯又干。所以,僵硬属于死亡之族,柔弱属于生存之族。兵器如果僵直,就不是上等的;树木如果僵直,就会被砍斫。因此:“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他也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总之,老子思想说明: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跟心理辅导有直接关系的,老子还主张一样要领,即一个人要能知道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或缺点,好去应付,并能好好地去操纵自己的行为与生涯。这样就算是能战胜自己。摹于此,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其意思是:知道自己不懂得什么,那就最好;不知道自己懂得什么,那就是个问题。只要能把问题当做问题,就可以不出问题。圣人不出问题,就是因为他把问题当做问题,所以才不出问题,。老子也解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心理治疗上的启示与运用

    到底老子的思想是否健康,对社会的文化影响如何,我们不在此做哲学与思想上的批判。我们只站在心理辅导的角度来探讨对治疗上是否有所启示,并如何连用。由于人们的心理烦恼是千头万绪,而且所遭遇的困难是各种各样性质的,理论上说来,我们不可能单靠某种思想系统为依据,或只依赖某种医疗模式而解决所有问题的医疗。我们只能说,某种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思想,或许可针对某种病人或某种生存情况而可提供某种辅导上的作用。根据这样的了解,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讨论老子的思想在心理治疗上可能有何种用处。

给予全然不同的看法与认知

    由于老子的思想是比较特殊的思维系统,可以给予对人、对事、对生活的全然不同的看法,对一些病人可发生猛醒与超脱的认知性治疗作用。心理治疗的作用与功效有许多,譬如,对求医者给予支持、指导,改善患者对事情的看法与认识,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实际的督促行为与适应方式的改变等等。而在这些效用之中,有一个辅导作用,就是帮助求医者能脱离世俗营生的平常看法,改用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来看事情,来了解问题的本质。经由这样特异的观点而对自己所遭遇的困难或问题有不同的把握,不同的认识,进而改变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就这一点,奇异的老子思想,可以发生超尘脱俗的特殊性辅导作用。

对欲望与成就的适当超脱处理

  促成心理困难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之,就是我们过分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过分要求事业的成就,因无法满足或达到目的而发生心情上的失望与颓丧。针对这样的情形,辅导者可帮助求医者去重新评估自己对自己欲望的看法与要求,如对事业成功和成就的迫切心,能以比较“看得开”的心理去面对自己的欲望满足,争强好胜的要求,解除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压力。老子的思想提拱我们各种处世养生的原则;而其中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的建议是对这样的患者很有帮助的。

对人生本质的存在性领悟

   有许多人天天忙于奔跑过生活,日日把精神投注于现实的琐事,而失掉机会去想到底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对人生本身毫没有考虑的机会与习惯。就这点说来,老子的思考,可以发挥“存在性心理治疗性质的辅导功效。即:帮助一个人暂且脱离繁忙的、刻版样的日常生活,以不同的心态去省思我们的生活,省察自己的人生,这样可帮助一个人在比较高一点层次里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与人生。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特别是遭遇到重大的生涯变化,进入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值得尝试的心理课题。

对心理不同层次的体会

   “分析性心理治疗”,又称“领悟性心理治疗”,其主要治疗工作就是帮助求医者去了解自己“个人”内心的欲望、动机与情结,经由这样的认识、了解与领悟而寻找自己要去处理情感、欲望、情结的方向与途径。可是老子的思想不仅在提醒我们去了解我们一个人的内心欲望,还更广泛地督促我们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运作的原则与道理来了解我们的人性。可说是比较不同层次的领悟。

不同阶段与处境的用处

    一个人在其整个人生发展阶段里,在各个阶段要处理不同的心理课题,面对不同的困难与挫折,也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应付与适应问题。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尽量发展欲望、培养动机,去完成学习、成家立业。在中年阶段,要继续维护自己的婚姻与家庭,也要发展自己的工作。可是进入中老年以后的阶段,就要开始逐渐收拾自己的欲望或野心,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与方式,并对自己的人生要有个结尾性的交代。不用说,老子的思想,在中老年阶段以后,才比较可以适当发挥其效果。

    治疗者并不是某种思想或宗教的信仰者,但要有技巧地去研究求医者的需要,去调节辅导的性质与方向。虽然老子的思想在某种情况对求医者有某种帮助,但并不就意昧着要一味地去鼓励患者树立消极而万事无为的性格。当一个人的人生里充满着机会,需要去争取与努力,或者当心里感到许多希望,心情上感到幸福的时候,不太需要少思寡欲的老子思想。但是,假如遭遇累积的困难,精神上的严重创伤,生活样样都不如意而颓丧的时候,超然而独有体会的老子想法就比较有所用。因此,要看在何种处境与何种阶段去运用老子精神超脱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教育而潜移默化,在青年求学求职,求立足社会与实现个人理想之时,都接受儒家文化,采取人世、有为、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事业失败,妻离子散,病人膏肓,精神挫折,焦头烂额之际,要求减轻或摆脱精神痛苦与求助心切之时,便倾向接受道家处世养生原则,或皈依佛门及其他宗教,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从思想上说来,就如过去被历代学者们所批评的,老子的思想或许跟现实有点脱节,在实际的生活里有点消极,在思考上有点空玄等等,但对心理治疗来说,也就是由于其特异的超脱思想与哲学态度,可对某种求医者有特别的辅导作用。特别是过分追求自我欲望或成就而无法脱离现实束缚,心身憔悴的人,也就是说:极私多欲,得寸进尺;好斗居高,刚愎自用;倒行逆施,违反自然的人,运用老子的思想协助他们去体会人生的性质,获得比较不同层次的领悟,自然有其特殊的作用,值得考虑适当的运用。特别是人生上曾经经历许多困苦或精神挫折的人,或者已经进入中老阶段,而对自己的人生需要有个比较哲学性领悟的人,运用以老子思想为依据的认知性辅导,可有特别的效果。老子的思想经历几千年而仍继续获得东西两方学者与有些社会人士的兴趣,自然有其道理。在探讨中华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时,也就值得研究老子思想对华人施行心理辅导时的可运用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