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脉四逆汤证 - 伤寒研读 - 岐黄中医网

 金生175 2011-02-14

【原文】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脉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湯主之。(317

【提要】  少阴病阴盛格阳的证治。

【分析】  少阴病下利清谷,是脾肾阳微、水谷不化所致,此为少阴虚寒下利的特有表现。手足厥冷,是少阴阳气大衰,阳气不达于四末所致。脉微欲绝,是阳衰至甚,不能鼓动血脉所致。如此一派阳气大衰,阴寒邪盛之象,而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之表现。盖阴盛于内,虚阳被格于外,故有反不恶寒之假象;残阳不能归根,扰于上部,则见面赤,亦为假热之象。本证面赤必红而娇嫩,如饰如妆,与阳明热盛之满面通红者大异。

本条为阴盛格阳之重证,病情危笃,变化亦多,故有许多或然证,如脾肾阳衰,寒邪凝聚,则腹痛;阴寒上逆犯胃,则干呕;虚阳上浮,损害少阴经脉,则咽痛;泻利过甚,阳虚阴竭,则利止脉不出。同时,从通脉四逆汤方后加减法云“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因知面色赤亦当为其或然证。

一般说来,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如寒证多表现一派寒象,热证多表现一派热象,如此,辨证不难。然事物的表现是复杂的,阴寒至极,“寒极生热”;或邪热极盛,“热极生寒”,则会出现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假象。此时,辨证尤当注意,必须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针对其根本治疗,方不致误。本条所谓“里寒外热”,里寒是真、是本质,外热是假、是现象。辨证须着重抓住“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的内真寒本质,识破“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外热之假象,切勿标本不辨,以假乱真。

本证与四逆汤证鉴别表

四逆汤证

通脉四逆汤证

病 机

阳衰阴盛

以阳衰阴盛为主

阳衰阴盛,虚阳外越,阴阳格拒

主 证

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手足厥逆

无假热或有轻度假热现象

明显的身反不恶寒、面赤、咽痛、脉微欲绝等假热现象

治 法

回阳救逆

兼通达内外

方 药

干姜 附子 甘草

重用干姜、附子

面赤、不恶寒之虚实鉴别表

阳明病

本 证

疑似症

不恶寒,面赤

证候特点及兼证

身热,胸腹灼手,大渴引饮,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如醉,脉数大有力,舌苔黄燥。

虽不恶寒,而四肢厥冷;或自觉发热,而扪之不热。面红如妆,咽痛不红肿,伴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舌淡苔白。

属  性

属阳、热、实

属阴、寒、虚

病  机

燥热内炽(真热)

阳衰阴盛,虚阳外越(假热)

【选注】  尤在泾:此寒中少阴,阴盛格阳之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阴盛于内也;身热不恶寒,面赤色者,格阳于外也。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诸热象,实非热也。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为阴内阳外,脉绝不通,故增辛热以逐寒邪,寒去则阳复反,而脉复出,故曰其脉即出者愈。  (《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治法】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  通脉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方义】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惟姜、附用量较大,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由一两半增至三两,如此则增强破阴回阳之力,以速破在内之阴寒,而除阴阳格拒之势,挽回欲脱之元阳。

加减法:①若面色赤,为阴盛格阳,虚阳浮越于上所致,故加葱白以交通上下阳气。②腹中痛,为阳衰阴盛,气血阻滞,脾络不和所致,故去葱白加芍药以和络止痛。干呕,为阴寒气逆犯胃所致,故加生姜和胃降逆止呕。④咽痛为虚阳上扰,咽喉不利所致,故去苦泄之芍药,加桔梗以利咽喉。⑤利止脉不出,为阳脱阴竭,故去桔梗,加人参以益气生津,扶正固脱而复脉。

【案例】 徐国帧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至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倾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15g,人参9g,甘草6g,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