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 “留守老人”

 bsddl 2011-02-14

一声“改革”,土地上的农民终于又一次解放了自己。年轻人山呼海啸般拥进了一片片新的世界。
    社会转型给乡村既有的家庭结构、亲缘关系、村落文化造成了强烈的震荡,给传统的四世同堂、堂前尽孝、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伦理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不少地方,年轻人走了,能闯荡的走了,在他们身后,  留下的是一处处日见荒僻、凋敝的家园。在这样令人茫然的历史交替、二元夹缝中,  乡村原有的家庭赡养模式已被无情地颠覆,原有的代际互动和情感连接已在一丝丝地断裂,那些留守的老人们,所面对的、承受的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儿女们无奈地把自己的赡养负担推向了社会。可是,刚刚从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高度集中管理中解放出来的农村,这“社会”又在哪里呢?
    所幸的是,一些基层政府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  已经开始自觉地“补位”养老服务:  引进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换,一些有组织或自发的社会文化活动,  正在填补亲人离家留下的空白;所幸的是,市场经济信奉的是有一种需求,就会产生一种供给:  “代理家长”、  “托付赡养”、民营“托老所”等等。这类“供给”正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中显露头角。当然,子女对父母在精神上的扶助义务,则是不可转让、也是无法替代的。
    惟愿乡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不再是一个长久的沉重而苦涩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