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显著的区别。
表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下面我们就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分做一简要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案例]《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二)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案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案例]《数学课程标准》(1~9年级)

(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例如《生物课程标准》中包含如下内容: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四)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五)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种课程标准框架,是经过学习和借鉴各国的课程标准,并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及教师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反复研究所形成的,将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课程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