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潭:在全市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季谈会上的演讲

 zbz2418 2011-02-21
湘潭:在全市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季谈会上的演讲
作者:谢洪桂 日期:2010-12-02 点击次数:110

 

尊敬的刘市长、各位领导、专家、各位代表、委员:
    热忱欢迎各位来到市农机局,参加湘潭市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季谈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农业机械化让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起,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概括这一过程,我套用一个小品的形式,用昨天、今天和明天湘潭的农业机械发展来向各位领导、专家作个汇报。
   

    一、昨天的农业机械发展让农民有了解决温饱问题的盼头
    当我们说起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生产图”,大家一定会有印象,那是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三套面值为一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图中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在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化作为新中国、新农村的象征,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关注。
    早在1937年,毛主席就在《矛盾论》中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而1955年、1956年,毛主席两次提出“用二十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59年4月,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更是将农业机械化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5年,我市农业机械发展根据党在各个时期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坚持自力更生,依靠群众,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把解决农民温饱、保证人民群众有饭吃息息相关的排灌机械、耕作机械和加工机械作为推广应用的重点。
    一是安装了抽水机。天晴三日旱、天雨三日涝,靠天吃饭是湘潭市几千年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解放以前,我市主要靠筒车和龙骨水车、肩挑桶舀排灌,遇到干旱年,河水下落,筒车、水车发挥不了作用,只能是“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遇上大旱、大涝之年,不知有多少人流离失所、背景离乡。据记载,1934年大旱,湘乡县朱津村1400亩水田颗粒无收、外出逃荒210人、卖儿卖女的13人、饿死13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的排灌机械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对扩大双季稻生产、旱土改水田以及发展多种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1955年,湘潭县抽水机站成立,当年在涟水、涓水两岸发展煤气抽水机15台200多千瓦,灌田1000多亩;比往年增产100多万斤粮食,震福乡灌区400多亩水田,扩种双季稻180亩,旱土改水田8亩,均获全面丰收,群众称抽水机是座“神”。湘乡的朱津村在1957年发展一台煤气抽水机,1962年又发展2台电动机埠,从此2400多亩水田旱涝保收,群众满意地称赞:“翻身全靠共产党,吃饭要靠抽水机”。据统计,到1985年,我市排灌机械发展到2.2万多台、13万多千瓦,全市机电排灌面积113万多亩,占总耕地面积61.7%。全市10万多部龙骨水车,基本被排灌机械所代替。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农民抗旱的辛苦劳累,确保了粮食及经济作物的丰产。
附表1:全市排灌机械阶段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1949年 1957年 1962年 1968年 1980年 1985年
台数 4 94 430 1627 13914 21573

    二是铁牛胜耕牛。解放前及建国初期,湘潭市耕田主要靠牛。所以,有“牛是农家宝,作用少不了”之说。耕作制度一般是一年只插一季、不插春田,过了立夏开始插田,为赶季节,耕牛不足时,就用人拉犁,劳动强度大。自从建国初期到1985年,我市耕作机械发展迅速,据统计,全市拖拉机发展7000多台、7万多千瓦;机滚船2000多台、0.8万千瓦,耕整机1600多台。为推进我市耕作制度改革,由单季改双季,甚至三季提供强力支撑。尤其是耕整机的推广应用,得到农民的好评,被农民誉为“一头牛的价钱,三头牛的工效,半头牛的成本”。随着水田耕整机械迅速发展,部分地方已实现“耕田不用牛”,那种“五人牵挽一人扶,声彻乡芦用力齐,汗血伶他辛苦甚,心渐无术救穷黎”的景象不见了。
附表2:1958-1985年全市耕作机械各阶段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台数
机械名称 1958年 1968年 1980年 1985年
拖拉机 16 426 4549 7466
机滚船 0 0 4693 2094
耕整机 0 0 统计不详 1633

    三是庄稼人吃上了白米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既解决了为加工粮食需付出血汗劳累,又解决了农民吃糙米饭难咽下的问题。1949年8月我市建立第一家国营机械加工的人民米厂以来,一批批碾米机相继在市区发展起来,1957年,市郊区霞城乡上新农业社利用工业电源安装1台黄谷碾米机后,到1985年全市碾米机发展达到4970台。平均每个大队有3台,取代了砻去稻谷壳碓舂米的老式碾米工具,农民餐桌上才真正看到了白米饭。
附表3:1949-1985年全市碾米机械各阶段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1949年 1957年 1958年
(当年) 1972年 1980年 1985年
台数 统计不详 统计不详 400 1927 3679 4970

 

    二、今天农业机械化发展让农民奔小康尝到甜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解决“三农”问题,从2004年起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给予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政策的扶持,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资金额度不断增加,全国由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130亿元,我市由2004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09年3470万元,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使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 “耕田不用牛”。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大型拖拉机旋耕、铧犁等配套农具,耕整机的技术改进,已经实现了铁牛取代水牛梦想,乡村小镇、田间地头,早已看不到人扶牛耕的景象,到2009年末,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达2900多台套,全市耕整机械达到12.7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238千公顷,机耕化程度达到81%以上。
    二是“插田不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弯腰插秧的真实写照。在我市推广抛秧技术后,让农民挺直了腰,轻松了不少。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插秧机实行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我市插秧机已逐步被农民接受。到目前已推广插秧机80多台,据测算,人工插秧每1个劳力1天只能插8分田,1台插秧机2个劳力1天可完成16亩,由此可知,机械插秧是人工插秧的10倍左右,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全市2009年机插面积为1.38千公顷。
    三是“割禾不用刀”。收割水稻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环节,从镰刀割扮桶扮、人力打稻机、电动打稻机到小型柴油打稻机,再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镰刀割禾成为历史。到2009年末,全市收割机保有量达到5100多台,近全省的十分之一,机械收割面积达到127.6千公顷。
    四是“运输不用挑”。挑着两只箩筐,翻山越岭,去十几里地方碾米,推着土车送公粮已成为过去的故事,机械运输彻底取代了肩挑、手提、人力推拉的原始方式。到2009年,全市农用三轮车、四轮车、拖拉机等运输机械拥有量达到17000多台,这些机械的迅速增长,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五是“腰包不再瘪”。放眼乡村大地,稻田一片青翠,土砖茅屋已被洋房小院代替,自行车逐步被摩托代替,小汽车飞快地奔跑在乡村大道,现在的农民真正富起来了。近年来,农民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增收。第一,国家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使我市农机户直接受益。第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尤其是农机合作组织的诞生,为农村青壮劳力外出致富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据统计,农村45岁以下青壮年已基本外出打工赚钱,种田主要是留守家中50-70岁的老人,而田间作业主要靠农业机械化,许多地方出现了由农机合作社承包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我市8家农机合作社采取承包水稻生产,每亩可净赚500-800元,他们中最高年收入达到130多万元。至2009年末,年内农机总收入11.36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农机流通收入1.2亿元,实现利润0.11亿元;农机服务与其他收入9.25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农机装备水平飞速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明天的农业机械发展让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有奔头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应用日益广泛,农业机械化节能、环保、低碳、健康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未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协调发展,加大新机具推广力度,切实为农民提供实用、高效、节能、低耗的农机产品,使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为宗旨。
    一是农民越来越轻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广覆盖。目前,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市农机构成,主要是粮食生产的机械和粮食初加工机械,还没有覆盖到农村的林、牧、渔,有的领域还是空白。就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讲,是以耕、种、收、植保机械为多,其它环节的机械不多,从水稻生产的耕、种、收三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我市也只有54%左右,仅相当于日本、韩国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平,且动力机械与农具配套比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有些环节还需人工劳作才能完成。农民还没有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大力推广机械性能好、节能、环保型的农业机械,使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十二五”期间达到300万千瓦。尤其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使农民的体力劳动越来越轻松。
    二是农民越来越有钱。第一,重点抓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把政策落到实处,并按一定比例增长,确保农机户直接受益增收。第二,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作业已进入机械代替人工的重要阶段。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支出,转移劳动力使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可以进城务工或者创业,促进增收(据统计,我市今年1-6月向外输送农民工64万人)。第三,农机结构在发生变化。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型替代大型、大型替代中型、中型替代小型、小型替代人畜力的趋势明显,农机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增加作业收入。第四,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升、覆盖面拓宽、有效地促进了土地流转,也使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也减少因家庭承包经营,家家户户增加农业机械成本等等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
    三是农民身上越来越干净。第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工程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促进了动植物生产。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了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可以减少农民直接受太阳晒、风吹雨淋的痛苦。设施农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设施农业技术与农机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改善人居环境。第二,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改变自然环境,克服低温、阴雨灾害,改善光照不足,抵御风灾、冰雹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使人定胜天不再是神话。第三,随着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大量使用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今后农民不需下田干农活了。身上的泥巴没有了,身上汗臭、猪粪味也没有了。
    各位领导,我市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各位的关心支持、指导下,我们21万农机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生活越来越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