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系列动力学与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听课笔记)(

 网论 2011-02-23

记录——

    同济大学医学院赵旭东教授(2010年7月5—6日 西南交通大学)

    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由美国传入德国,再有德国传入我国。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成可以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是同时互相发生影响的,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他们对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反思,其中一个成员做出一些改变则会导致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多线条的影响。这个影响随着家庭成员的互动越频繁,这个过程越循环往复,这个影响力就会越大,如果是冲突,可能就会不断的升级。(网络补充资料)

    在解释系统思想与整体健康观中,赵教授讲述,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及家庭角色、习俗、政策、法律、传媒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人际系统的影响,如家庭、社区、工作位等人际系统关系影响,还要受个体心理特征、体验与行为及躯体情况的影响,人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人。指出心理治疗并不是一定要改变人,而是以改变机制,关系模式、“游戏规则”为目的。要尊重系统中的自我组织,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系统思想的理论背景有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家庭治疗理论基本内容:

   1. 治疗者的作用:
    扰动者 ——————促进自我组织;

    第二控制论—————观察者与参与系统者;
    2. 三项原则

    假设、循环因果、中立
    3. 情境化
    将问题细致化、还原为行为,并与具体的人、事、 空间、时间相联系。将“ 是(to be)”变为“ 做(to do)”

    4. 共同写作
  心灵探险,寻找未讲出来的故事、例外。
  放弃悲惨故事。
  创作新故事。

    5. 问题观
  一种被构成的现实;
  通过不恰当的解决办法,使“ 困难”变成“ 麻烦、困境”;
  放弃“ 再加一把劲”游戏;
  “ 无中生有”的治疗性利用。

   

思考:

    人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自己和配偶组成的家庭;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和我们的父母组成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很多影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树立的关于成长的信念,以及对于我们后来自己组成的家庭形成影响。(资料补充)

    家庭中的人际互动模式、家庭成员教育背景、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都对来访者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咨询的过程中,很多来访者未接触过精神分析、未接触过家庭治疗理论,但大多会与我谈论自己原生家庭情况及对自己的影响。毫不客气的说,多数人的心理问题不是自己搞出来的,更多是家庭给搞出来的,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接触赵旭东老师的家庭治疗理论之前,我更多了解的是传统的咨询模式,当面对以上问题时,多是无奈的,心想着,我们的工作就是等着家庭制造出来“麻烦”后,我们再去帮助解决“麻烦”吗?!

    听了赵老师讲了两天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及方法,也现场演示了家庭治疗的过程,虽皮毛都未能触及到,但自认为还是远观到了家庭治疗理论的魅力,它可以打破传统的咨询治疗模式,把家庭成员纳入整个治疗系统中,我想这对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是有利的。本人是带着任务来听讲的,结合工作实际,如何利用家庭治疗方法呢,能有多少家长认可这一方式(方法),愿意配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呢,更何况他们大多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昨天讲座结束后,肖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他的整个的治疗的步骤进行,我们更多的是学习他的理念,我们不可能把家长请到学校配合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可以创造性的利用家庭治疗方法做朋辈咨询,做寝室学生人际关系的咨询。

    在以往的咨询中,我遇到过这样一例学生,很苦恼的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在她的讲述中,我初步了解到,她的问题是寝室另一个同学给她带来的,而另一个同学还不知道她的行为、语言表达或心理健康状况已经给他人带来了困扰,甚至影响到了他人的正常的学习。在当时,我只有单方面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收效并不大。应该说,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在我想,是否可以“创造性”的利用下家庭治疗模式了,换个角度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