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讲 批评

 诗书之华 2011-03-09

先看一真实的故事:一天夜里,妻子推醒我低声发颤他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啊!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没让我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嘱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3天后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我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我未触及他的事。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妻子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他直接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一位可钦可敬的父亲!真可谓教子有方。看来,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这位父亲的教子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可谓象匕首、象投枪。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那位父亲不仅没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2、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 几位妈妈正在为如何批评孩子而向一位育儿专家抱怨。专家于是设想了一个情景,引导这些年轻妈妈怎么样来责备孩子:专家说:假如有一天早晨,一切事情都像是不对劲——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小宝宝又大哭大闹,等你还没转过身来,牛奶就已煮糊了。这时,你丈夫看看煮糊的牛奶说:天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煮牛奶?这时你的反应会怎样? 甲太太说:我会把牛奶泼到他身上! 乙太太说会说:你能干,你去煮你的混帐牛奶吧!丙太太则说:我会很难过,我会哭。这时专家提问说:你们能不能很轻松地再为他煮一杯牛奶呢?“除非是让我放点毒药在里面!”甲太太回答说。 专家又说:“当他上班去了以后,你是不是还能轻松地完成家里的清洁工作呢?”甲太太说:“休想办到。这一天都给他气饱了。”专家说:假如情况不变,牛奶还是糊的,但是你丈夫看看眼前的情况,对你说:啊,亲爱的,你今天早晨真是太不容易了,孩子在哭,电话又找你,现在牛奶又让你伤脑筋了。这时你的反应会怎样?甲太太:“要是我丈夫这样对我说的话,我就高兴得要死了!” 乙太太:“我会觉得晕乎乎的。”丙太太:“我会觉得很甜蜜很快乐。”这时专家问:为什么? 乙太太回答说:因为你会有一种感激他没有指责你的感觉。你感觉他的心与你在一起,没有把你撇开,跟你作对。专家追问:那么,当他上班去了以后,你收拾房间会不会觉得很辛苦?丙太太回答说:不会!我会一边做一边唱歌。现在我再告诉你们第三种类型的丈夫。他看着煮糊了的牛奶对你说:来,好太太,我来做给你看牛奶是怎么煮的,你们会怎么想呢?专家说。啊,不行!甲太太说。他比第一个还糟。他这么一来,教你自己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了。这时专家启发说: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三类煮牛奶的事件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的经验呢?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甲太太抢着回答说。我常常对孩子说:你的年纪不小了,该知道这些了。你的年纪不小了,该知道那些了。这种说法一定使她心里很愤怒。事实上我每次跟她谈话,她都很生气。丙太太则说,我常常在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上,批评我的孩子。我所说的话,就跟我小时侯我母亲责骂我时所说的一样。那时侯我为了她说的话而恨她。在她眼里,我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对的,她常常要做了重做。专家说,现在,你们是否发现,你们是在用同样的方式跟你们的孩子说话?是这样,几位妈妈异口同声说。那么,专家说,我们是否可以检讨一下,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什么样的批评能让我们接受,又是什么样的批评让我们接受不了?乙太太说:让孩子感觉到你能了解他,让他最接受得了。丙太太说:不直接指责孩子本人,让他最接受得了。 甲太太说:没有告诉他该怎样改进,让他最接受得了。在我们批评孩子这件事情上,显然,语言具有很大的力量。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气氛和谐美满,有一些不该说的话,我们最好就不要把它施加于孩子身上。
第六讲 批评(下)
三、三明治式的批评方式 所谓三明治式的批评,是一种先褒奖,再说实情,再说一个总结的好处结束。  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事实是孩子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他整个人,而只注意他不好的部分,这样他就会怀疑当他表现好时,当他做出努力时,父母到底看见没看见。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后往往需要我们的赞扬。同样道理,在我们批评孩子时,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的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并不是光把眼睛盯着他的错处,做得好的地方同样看得见。例如有一个学生,迟交了作业,教授要扣她的分数,但担心引起学生的不快,教授就说:"嗯,你写得不错,不过就是晚缴了点,我先扣你两分,但是整体来说,你还是顶不错的。"这三明治的批评方式包括三道程序:
1、先认可与赞美孩子令人满意的部分 例如:
2、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批评 在认可与赞美后,指出其工作表现中的不足和缺点。上例可以这样继续:
3、 给予积极的鼓励 在指出不足之后,应对孩子进行鼓励。首先描述改进之后对公司和下属本人带来的好处。其次表达你期望他有什么样的改进,或者对下属提出的改进计划加以肯定或指导。最后,表示对下属的信任。上例可以这样结束:""
四、积极的接受孩子的批评
人们不喜欢批评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把批评当成了拒绝。这往往与儿时遭受遭到的成人的批评有关,每当你犯了错,你的老师或父母就会对你作出如下评价:你不懂是非,因此你是个坏孩子,久而久之,你自己也觉得自己也是个坏孩子了。甚至将批评当成打击你自己的棍棒,直到你自己都感到罪不容诛了。由于批评令人痛苦,你会使出将批评带给你的伤害减到最底限度的招数,你可能大发脾气回敬对方,或者翻旧帐来找对方的差错。比如,
孩子:"妈,你以后不要当着同学数落我了"
母亲:"什么!你嫌我说你了?你不看看自己是怎么做的。"
有的人在孩子批评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转移话题进行反攻击,以达到逃避个人责任的目的。例如:
孩子:爸,你要多久才给我买书包
父亲:吓!谁在说那种话?你自己的屋子象个猪窝一样。
反攻击背后的道理是,如果你也犯了错误,我就有充分的权利犯错。也就是讲,我找到你的错误之后,我的错误就因此变得合理了。再比如:
母亲:为什么你没有经过允许就拿罐子里的糖。
孩子;可是,妈妈,哥哥比我拿的还多呢!
这也是用反攻击来逃避责任,提出另一个人的错来把问题挡回去,也推卸自己的责任,似乎自己犯的错误是应该的。当然有的批评本身就是不当的、破坏性的,这时就要以诚恳的态度指出他不当的地方,而不是反攻击。
还有一种更危险的方法就是逼迫对方转移话题。也就是夸大事实,惹火对方。例如:
孩子:我很生气,因为你偷着看我的日记了。
母亲: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忙了一早晨,而你的屋子还没有收拾好。
孩子:可是我的屋子早就收拾干净了。
母亲:有,象礼拜二早上……
这位母亲用夸大事实的方法使孩子打断她的话而转移话题,于是孩子不再提积木的事了,而真正转移话题的人却是母亲,不幸的是孩子积极的合作了。
最恶毒、也最令人生气的反攻击是在自己站不住脚时转移话题,以达到对方因急于防卫而无力反击的目的。这往往发生在父母身上。例如:
父亲:我要揍你一顿,因为你昨天过了十点才回来。
孩子:但是上礼拜你说只要我提前打电话回家就可以的,当时妈妈也在场。
父亲:不管怎么样,看看你的房间有多脏!
这种不当的方法的目的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达打倒对方。
为什么许多人会对别人的批评会反攻击呢?原因大致如下:
(1)当别人进行批评时,多半是在愤怒、争吵的情形下发出的,因而夸张了事实,不易被接受。
(2)指出别人错误的人,经常也有他自己的问题和短处,被指责的人清楚地知道这些,容易以此为借口而拒绝接受批评。
(3)人们之间彼此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接受了别人的批评无异承认甘居下风,人多半是不愿意服输的。
(4)缺乏自信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的指责,向别人承认自己的缺点,尤其是对他自认为比不上的人。
接受别人的批评,就可以打破这种反攻击。别人提出来的批评即使有所夸张、歪曲或偏差,就可以撇开那些而接受其中的事实,要知道"无风不起浪",无中不会生有。
如果你消极对待批评,你可能一声不响,脸涨的通红,涕泪涟涟,或者尽快避开你的批评者。你要么装聋作哑,要么为了息事宁人立即赞同或者附和对方的指责。这样你往往抑制了自己的愤怒和痛苦,这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仅可能会造成诸如头疼、胃疼等身体疾病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还会使你患上"报复"综合症。你会有意无意的开始遗忘一些重要的事情,做事拖拉,行动迟缓沉默寡言或者牢骚不断…… 千方百计的激怒对方。虽然你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你的确在疏远与对方的关系,并引发更多的批评。
实际上,你是你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行为的最终评判者。当然你得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基因遗传和生活史,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不同的希望、好恶和价值观。你的那套规则可能与别人不同,因此你不会总是赞同别人也就可以理解了。归根结底,你才最有资格决定什么最适合你。回应批评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1、公开承认 建设性的批评有助于你完善自己,当你犯错时,人们的反馈意见能够帮助你避免重蹈覆辙。有时你接受的批评并非富有建设性,却切中要害。对方处于自身的考虑会让你知道自己作错了事。
当你接受别人的批评时,不管它是建设性的批评,或者仅仅是一种多余的提醒,应当公开承认这种批评是对的。例如孩子说:"爸爸,你早晨对妈妈大喊大叫太让人烦了。"你可以这么说:"沐沐,你说的对,我的确不该在早晨对妈妈大声说话,我应该向你的妈妈道歉。"别掉入寻找借口或为你的行为道歉的陷阱。例如:"全是因为我这几天心情不好,让你的妈妈受委屈了。"
2、询问具体内容 别人的批评通常都是一些概括性的语言,例如:"我不喜欢你的态度"、,"你不关心我。"询问具体内容有助于弄清对方的意图,这既不是反击的武器也不是防御的盾牌,而是相互理解的工具。如果你不能分辨批评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的。也就是说当你对批评不理解,或者当你没有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刨根问底是有用的。批评往往是回避许多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因此当你对批评感到困惑时,不妨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
询问具体内容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挑选你认为批评者措辞最激烈的那部分,一般来说,这是关乎其切身利益的某件事。可以问:"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然后只要针对对方的批评就时间、地点、原因、人物、为什么、怎么样等对批评者来说重要的那部分批评提问就可以了。例如:"我让谁难堪了"、"我没有理睬你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你说我不关心你"等等。在要求对方作进一步说明时,如果必要的话,要求批评者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也可以提出一些推测,询问对方这是否是问题所在。通过认真倾听批评者的回答,可以确定对方所感、所思、所欲,还可以继续问清楚是否还有其他另对方不满意的地方。直到你了解了对方的意图。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预言反击性的回应,所以说话的时候不要带有讽刺的口吻,例如:"这次又怎么了"、"那儿又做错了"或者"什么事又烦着你了。"这些话让人听上去你在为自己辩护,会阻碍批评者表达其真正的感情和需要。
3、同意孩子的批评 在询问具体内容、了解孩子的意图之后,下一步就是同意孩子的批评。当然有时候一些批评显然是很没有道理的,也要同意吗?是的,也要同意。用含糊其词的方式既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又不会让孩子过于反感。含糊其词是应对你不赞同的消极、缺乏善意的批评的有用技巧。有些批评本身含有真理的成分,但大多数时候是故意奚落你。当你运用含糊其词的技巧时,你发现在批评性意见中有些话你是赞同的,尽管你内心里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会使孩子冷静下来摆脱输赢的游戏,以便你们能够交流更重要的事情,或者干脆结束谈话。
同意孩子的批评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同意孩子说的事实。找出孩子所说的话中你所赞同的内容,公开承认在那方面他们是对的,然后忽略其余的批评,修正孩子所用的那些过分夸张的词语但不要歪曲孩子的愿意,如"总是""从不"等。如果你在听孩子批评的时候不怀任何防卫性的态度,通常会发现孩子的抱怨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许是被你忽视的。如果这样的话最好的回应就是同意孩子说的事实。比较下面的例子:"你总是忘记给我买书包。""是呀!已经10天了,还是没有买到。"对比:"你呢?今天又没有准时起床!"。要同意孩子说的事实很简单。首先自己判断孩子提出的批评是否准确,或者是否可能发生。如果总是听到类似的批评就要仔细的检查自己的行为了。
    同意孩子的批评,可以直接重复孩子说过的一些关键词。例如:"你要迟到了""没错,我可能要迟到了""你没有把房间收拾干净""对我没有清理干净。"这比单纯的说"是的"或"没错"要好的多,表示你在真正的倾听孩子。
    如果你愿意听从孩子的批评而改过,同意孩子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一般就没有事了。即便你不愿意改变,在同意孩子说的事实并承认自己会给孩子带来不便后,提出批评的一方通常会因为其意见得到了你的倾听和承认而满意,因为你的坦率而敬重你。当然如果愿意着手接受孩子的批评,改变自己的做法孩子会更加欢迎。哪怕你仍然象以前一样去做。
    通常孩子批评的时候会使用一些诸如:"总是""从不"之类的绝对性词语来描述你的行为例如:"你总是迟到"、"你从不征求我的意见"。当孩子的批评过于宽泛时,你可以接受其中有道理的部分,而不接受其他内容。如果能给出确凿的证据就能够更有效的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总是接我迟到!""我今天的确迟到了,但这个月其他时间我都是准时到来的。"
(2)原则上赞同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是情是无法预料的,提出批评的人往往说的都没有错。当你的孩子可能说对时,你不妨赞同,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你可以作出如下回答:"也许……"或者这么说:"你可能是对的……"你无法保证你今天在马路上不会出车祸,也无法保证将来不会沦为乞丐。那么你可以同意孩子的推理,而不必同意他的前提。也就是说你可能同意"如果X,那么Y",但仍不同意他的前提X是真的。这样做,可以让你能够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立场,也就是你对我也对。这是因为孩子的意见虽说都是事实,但常常带有个人的价值判断。
五、不要把合理的讨论变成不合理的争吵
    讨论是一种通过相互沟通,交换意见和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或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过程。尤其是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在讨论时,更要以关切和了解的态度来看孩子的情感、愿望和目的。相反地,"争吵"除了也是表达意见和情感的相互沟通之外,是以有意或无意伤害孩子为目的。争吵必定伴随愤怒的情绪和声调。
1、不合理的争吵 不合理的争吵是大声嚷嚷、尖刻、徒劳无益,甚至有时诉诸暴力的那种争吵。这种争吵通常来自于下列三种危险假设的某种结合。
(1)冲突是可怕的。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必须避免冲突。我们应该求同,我们应该一致,我们应该和气。
(2)我的需要比你正当。只有我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你的需要微不足道,甚至荒唐可笑。我对你错,我好你不好。
(3)只有一个人能赢。如果我们中一个人如愿已偿,另一个人则空手而归,有赢必有输。所以最好先发制人,抢占先机,从而确保赢家就是我。
不合理的争吵有以下特征:
(1)择时不当 一个人将自己的日程强加给对方,常常硬要在不当的时间讨论某件事,如时间已晚而且你累了,你急着要赶往某地,你正忙着其他事,你身边有人,你不希望别人听到你们的讨论等。许多人只顾自己的情绪,一吐为快,却忽视了听者是否听得进去。当孩子心中郁闷的时候,将不再有心思去倾听父母的诉说,反过来也会使父母因不受重视而心生不满。提醒父母,不要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批评、教育他,这样一来教育无效,二来作业效率低下,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作业与烦人的数落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孩子讨厌做作业。
批评的时机也要注意掌握,最好避开吃饭时及睡觉前这两个时段,可以选择在饭后休息时进行。很多父母亲一天没看到孩子,一到晚餐时间就如同仇人见面,马上强棒出击,把吃饭时间当成机会教育。据调查:超过一半孩子在餐桌上挨过父母的批评,有5.1%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经常在吃饭时被父母批评,从未在吃饭时挨过批评的小学生仅有43.2%,中学生仅占29.2%。一上桌就"筷子拿好"、"考试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这次要好好努力用功!"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厌食、拒食?因为他不喜欢一上餐桌就又要被拷问什么。因为吃饭时不自由、坐好、碗拿好、怎么老是吃肉多吃些青菜等等,心情不能放松一点,会影响食欲。中国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当孩子说:"妈妈, 我今天在学校……"妈妈答:"闭嘴,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吃饭时不能讲话,你知不知道!"这里有二个问顾可以探讨,第一个问题是,小孩子很聪明,心裹想奇怪,吃饭时大人可以说话,小孩子就不能说话,难道你要他服气。第二个问题是,父母亲很喜欢讲这句话:「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这句话不仅让你孩子讨厌而且没有效果,因为这句话有语病,如果你告诉孩子…一次没改好,二次没改好,三次、四次…你还要告诉他多少次?吃饭是一个沟通时间,这是快乐时光,好好把握,吃饭时要集中精神并保持愉快的心情,吃饭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其害处是,引起孩子精神紧张,产生害怕、悲伤、委屈、愤怒等心情,食欲下降,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饭菜难以咽下,吃饭的兴致全无。孩子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各种消化液的分解才能被肠壁吸收。如果孩子因不良情绪而抑制了消化液的分泌,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造成孩子消化不良,甚至引起肠胃疾病。如果孩子长期在吃饭时被责问、训斥,不仅会食欲不振,而且会导致消化功能降低,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抑,情绪低落,害怕到餐桌上吃饭或马马虎虎进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  
    孩子睡觉前被责问、训斥,甚至被打骂,便会因高度紧张而难以进入睡眠状态,而且会因带着不良心情入睡而使睡眠不深,降低睡眠质量,影响体力和精神的恢复。
(2)不让孩子把话说完 先来看一段资料:"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不久前,一所社会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口"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是啊,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有时是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的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第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3)数落 在不合理的争吵中,"我对你错"这种危险的臆断使你将过错全怪在对方身上。生气通常是唯一被表达的情绪。生气掩盖了所有潜在的恐惧、悲伤、负罪感、嫉妒、沮丧、焦虑等等。数落有骂人、指责、小题大做、读心术、翻旧帐等等形式。比如,"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还有就是说话时,一开口就你信息而很少用我信息。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在家庭冲突中照样实用。有的父母在争吵中总喜欢翻过去的老账,揭孩子的疮疤,这样会在亲子之间造成严重的心理对立。
当你生气时,你会采用一切辩护方式,扯上一个又一个理由,以证明你怎么怎么好、怎么委屈、怎么为对方卖命,抱怨孩子怎么怎么不领情、怎么怎么忘恩负义等等。再没有比唠唠叨叨、成天抱怨更让人退避三舍的了。但不抱怨也不行,任劳任怨的父母最惨了。当孩子被服侍惯了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你偶尔一两次没做好,他反而要心生不满。这能让人不抱怨吗?只是抱怨的时候,要先想一想:
①先问一问自己:值不值得抱怨?抱怨孩子冥顽不化,他很可能做事极有恒心和毅力;抱怨孩子粗心大意,不拘小节,他很可能天真率直,随和易处;抱怨孩子自以为是,他很可能真的聪明能干。上帝待人很公平,他给你的优点同时就给了你缺点。你要得到他的好,就得容忍他的坏。我们左右不了他们的性格行为,只能左右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想抱怨的时候,将脑筋转个180度的大弯,朝好的方面想一想,便会释然。
②其次是想一想:他听了我的抱怨,能改多少?人的性格与生俱来,很难为自己左右。人有时确实不知自己在干什么。有位母亲抱怨她孩子不懂礼貌对人冷漠,但看他小小年纪,有一帮好朋友,得到过很多人无私的帮助,真让人搞不明白。你说这究竟该怎么解释?我们应该尽力改造能改造的,平静地接受不能改造的,并且多从生活中学习经验和总结教训。
③如果你的抱怨要非说不可,那就谈谈该在何时何地抱怨。天天抱怨,孩子很容易把你的话当做耳边风。所以你要么不抱怨,要么就大"抱"一通,而且得是你真正要抱的怨。你如果是要抱怨他不不收拾屋子,就不必扯什么:"你天天上网玩游戏!"
④还要切记,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或在学校了抱怨孩子,绝对是大大的失算。人的面子总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他非但不改,很可能还怀恨在心,缺乏自信的孩子尤其如此。
⑤当他因为别的事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很忙的时候也不必抱怨,他听不进的。你也许会说:不当场指出来,过一会儿就忘了。能让你很快就忘的,那一定不值得小题大作。要抱怨,挑有空又安静的时候,逐条将你的不满说出来,希望他能改,不改的话,后果会怎样,并且告诉他你会说到做到的。还有一个抱怨的好时机,就是他心情好,想为你做点什么的时候。
(4)不能正视自己的愤怒 批评孩子的分寸之所以很难掌握,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做父母的既要传递自己的情绪感受,但又要适度克制自己的愤怒。在责备孩子的时候,父母很难有不生气的。而生气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成了愤怒。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的过失行为表示"愤怒"呢?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应该的,甚至它还是儿童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因为假若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律表示忍耐而不发怒的话,它所给予孩子的印象不是慈爱,而是冷漠。因此,凡是关心子女的人,都不能逃避愤怒。但是,愤怒是一种代价颇高甚至危险的情感,要使它发得有价值,做父母的就不能只有付出而没有收获。也就是说,对父母而言,你可以对孩子发怒,但是你又不能随情绪的波动而随意加重你的愤怒。你不能让孩子们承受凶暴而残酷的愤怒洪流,但是你可以让孩子明白:"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由于发泄愤怒的目的是松弛自己因忧虑和痛苦而引起的紧张感,让孩子产生内心的自省,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给双方带来新的伤害和痛苦;因此,当父母对孩子发怒时,所要掌握的分寸就是,既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传达到孩子,但又不至于引起新的、无休止的侮蔑、仇恨和愤怒。做父母的当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述三个步骤的训练既简单,又实用。第一步,就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惊涛骇浪是随时可能到来的。这时,我们要接受的三个假定是:①承认孩子们会使我们发怒是不可避免的;②我们有权发怒。对孩子发怒并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什么耻辱;③我们有权在安全的限度内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这种表露决不会伤害到孩子的人格。当这些假定在我们的内心根深蒂固之后,一旦遇上必须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判明自己情感的强烈程度,并对孩子警告说:"我心里很不高兴了。""我生气了……" 如果我们的简短声明和"马脸"不能制止孩子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增加语气的强度来表达我们的愤怒:"我很生气了。""我气得不得了!""我冒火了!"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说明便可以压制住孩子了。但有时候这么做还不行,这时,我们便必须进行到第三步,清楚地说明我们愤怒的由来和感受,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我一看到你把鞋子和袜子乱丢我就来气,忍不住就想冒火。我真想打开窗子,把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楼下去。""看到你一放下筷子就看电视,把脏盘子脏碗留给我一个人收拾,我就很生气。我真想把电视机卖了,教你压根儿就看不成!" 这种接近孩子的方式可以使父母的愤怒找到一条发泄的通道,又不至于引起伤害的后果。孩子们在其中也可以了解到,哪些愤怒是安全的,哪些愤怒则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总之,幼儿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如果孩子真的做了不该做的事,而妈妈也因为这件事情不愉快的话,就应该把这不愉快的心情传达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而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啊,原来妈妈不喜欢这样呀!"然后重复去体验那些感受,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5)提出无理要求 不合理的争吵往往包含抽象含糊的要求,如"更周到些"、"更勤快些"、或"别太挑剔"。这些要求因为太笼统,对方实际是无法作到的。它们要求别人老是揣摩你的心思,以判断他们做事是否合乎你的要求。要求别人的态度或情感来个大转弯是根本不现实的,没有人能够一下子可以改变自己的个性。你与其说:"你快一点?"不如说:"还有5分钟的时间。"
提出无理要求还表现在在所有事上都挑毛病怎么办都不满意。例如
儿子:妈,我已经整理好房间了。
母亲:为什么用那么多的时间。
(6)发出威胁和最后通牒 无理的要求往往以过分的威胁和最后通牒作为后盾:"我把你送人或把你扔掉""我去死"。这种威胁是不当的,它深具破坏性,因为它正中人类安全感的要害,人需要的是从他与之沟通的人那里得到舒适和慰藉。人类最为强烈的需要之一是被接受、认可。不被接受就是被否认作为一种人的价值,事实上也就是人可能受到的最大的侮辱。沉默不理断绝了共同解决问题的可能,阻碍了亲密关系的发展。但是却被许多人常常使用,它防碍建设性的沟通,使人生气、不安且无法反击。威胁孩子,这也许开始有些"效果",但却后患无穷,使自己的孩子永存芥蒂。至于用自杀来要挟对方,那更是不可取,既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也会给双方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和裂痕。通常而言,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父母不爱他或不要他。在《伊甸园东》一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对这一恐惧加以了戏剧化的描写:"孩子所有的最大恐惧是失去了爱,而被遗弃是他所恐惧的地狱……跟随遗弃而来的愤怒,愤怒又会造成报复心理,带来某一种形式的犯罪行为……有一个孩子拒绝了他所渴求的爱,踢打小猫,同时把他的内疚隐藏起来;另一个孩子则偷,用钱来博取爱;第三个孩子则征讨世界--经常生活在内疚、报复和更内疚之中。"因此,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受到遗弃的威胁。不管是开玩笑,还是在生气,我们绝对不能让孩子警觉到,他有被遗弃的可能。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在街上或市场里转悠,为此他便经常听到一些愤怒的母亲对着看热闹的孩子说:"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丢在这儿了。"这种说话方式会触发潜伏在孩子心中已有的遗弃恐惧,煽起要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幻灭感觉。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多半都是母亲。因为走不了多远,心里极其不安的她肯定会折转身子。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过了能忍受的程度的时候,伸手去把他拖走,要比用语言去说他好得多。然而,由于生计所迫,做父母的很难做到不与幼小无知的孩子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被遗弃的错觉,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偷偷溜走,而应提前做好准备。比如,直接告诉孩子真相,放一张与宝宝的合影在他的床头,提前让他与照顾他的人熟悉,或用小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亲切话语,都可以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就在身边。
(7)变本加厉 不合理的争吵会使人默默不和升级为大声争吵,争吵升级为狂吼尖叫,狂吼尖叫升级为摔东西,等等。在大多数的家庭里,父母因为责备子女而与子女发生的冲突总是以有规律的、可以预期的步骤进行:先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说错了什么话;接着便招来了父母的侮辱;而被羞辱的孩子的反应是表现得更坏;接着,父母又会以更高亢的驳斥加以威胁,甚至施以体罚;最后,就成了大家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五岁的小安安正在玩一个玻璃杯子。妈妈看见了,警告说:你会打破杯子的,你常常会打破东西。安安不同意妈妈的警告,申辩说:我才没有呢。正说着,杯子就掉在地上摔碎了。妈妈这下生气了:哎呀,你看!你真笨,家里的东西都让你给破坏光了。安安一听,毫不思索就脱口而出:你也笨。你把爸爸的电动剃须刀给弄坏了。安安居然敢反唇相讥!这下妈妈更生气了:什么?你竟敢说你妈笨!你真是没教养!安安毫不退让:你才没教养,是你先说我笨的。妈妈气急败坏: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安安显得很无所谓:随你说吧,你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妈妈在自己的权威受到直接的挑战之后,自然是气得不得了。她怒火冲天地抓住孩子就打。安安为了躲避母亲的体罚,顺势推了母亲一把。本来就没站稳的母亲这下摔倒在沙发上,划落的手臂碰到了茶几上的玻璃花瓶,玻璃花瓶从茶几跌落到地板上,摔得粉碎。见到妈妈平时一向珍爱的花瓶摔碎了,安安惊恐万分,他知道这下祸闯大了,急忙跑出家门,只到天色很晚后才被找到。不用说,这样一来,全家人都闹得鸡犬不宁,又是打电话,又是上街找,又是求警察,当天晚上肯定没有一个人睡得好觉。在这种情形下,安安是否得到了不该玩空玻璃杯子的教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他妈妈都得到了一个否定性的教训:在这场冲突中,他和妈妈都失败了!事后再来总结这场冲突--它是不是必须的?可不可以避免?像这一类的事情是否可以换一种较好的方式来解决?--或许便多少有点后悔的意味了。事实上,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解决办法:当刚看到儿子在玩玻璃杯的时候,妈妈完全可以给他拿走,逗他玩比较适合他玩的游戏,比如橡皮球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即使在玻璃杯摔破了的时候,妈妈也可帮儿子把碎片拣起来,同时用"这个杯子很容易摔破,而且一旦摔破了,到处都是玻璃渣"之类的话加以评论,这样,安安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不知不觉便会感到内疚,并为自己的失误而向妈妈道歉了。在没有喊叫和体罚的情况下,安安的脑海里可能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玻璃杯不是拿来玩的,我今后再也不玩这个了。
(8)侮辱对方 侮辱、漫骂、冠以不雅的绰号或挖苦讽刺,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对成人来说,如果你侮辱了一个心理相当健康的人,他可能有些愠怒,或为你失望、伤心,但绝不会觉得被伤害,反之如果你侮辱的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或孩子就不好了。例如:"闭上你的臭嘴!你去死!"因为它表示:①它表示:"我不尊重你个人的价值。"②表示:"我是粗鲁的人,不想跟你合理讨论事情。"如果孩子说:"我下次一定会努力。"得到的回复却是:"当然,我们等着一万年以后吧!"至少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①小孩会觉得被当头一棒,失去信心,因为成人对他没有信心。②孩子干脆放弃努力,因为他的上进心遭到大人的不屑一顾。③孩子会觉得大人不讲理,不能和他好好讨论。④孩子会觉得大人不公平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对大人也那样说话,一定会挨骂。⑤孩子学到不良的沟通方式。
在我们的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大家都能体会到,轻蔑的形容词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加诸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在批评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当你在说"这把椅子真丑"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丑、笨,或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感情,会幻想有一天要报复。同时,他又会从报复是一种罪恶的想法中,进一步产生幻想和焦虑的罪恶感,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他表现出乖张的行为。孩子在听说他迟钝的时候,最初他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笨!"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说他笨,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认为他是真的迟钝。于是,他在无意中跌了一跤或被绊了一下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说:"你真笨。"说不定从此以后,凡是需要手脚灵便的事物,他都会避开。原因是他已经相信他的手脚迟钝,没能力做好。父母一再说一个孩子笨,这个孩子就会真的相信,事情真是这个样子。起初他是承认自己不行,然后就会放弃在心智方面的努力,逃避一切的竞争和比赛,以免因为失败而遭受奚落。这样的孩子的座右铭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因此,他的安全保障就成了:"别去尝试"!为了尽量不用污蔑性的言词伤害到孩子,父母在对孩子生气发火的时候,首先是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愤怒,并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因为在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举动就可能像是一个失去了头脑的人。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诸于我们的仇敌,也可能要犹豫一下,可是对我们的孩子,却毫不犹豫。我们会向孩子大叫,侮辱他们,体罚他们。等到这一场锣鼓喧天的戏唱完之后,我们又感到内疚,慎重其事地决定今后再不做这样的事。可是过不了多久,愤怒就会重新袭击我们,破坏我们原有的仁爱心,从而忘了我们再度痛责的人,正是我们为了他的幸福而愿意奉献出我们生命和幸福的人。其次,就是对于可能会制造怨恨和愤慨的字眼与批评,我们都应该有所警觉,并尽量避免如下说话方式: 侮辱:"你给我们丢脸了,没给我们带一点荣耀回来"。 加头衔:"懒鬼,饭桶,笨蛋,小虾米!"预言:"你早晚会犯罪,在监狱里蹲一辈子"。威胁:"如果你再不定下心来,就别想再在我这儿拿到一分零花钱"。指责:"总是你领头闯祸"。呵斥:"住嘴,听我说!" 第三,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在棘手的情况下,父母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要比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有效得多。 父母一旦抛开了锐利伤人的批评,开始用关爱的态度去倾听,用不带侮辱性的方式说明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同情的气氛有如磁铁的吸引力,拉着孩子亲近父母。他们的态度、性情、思考、礼节相应地会有显著的改变,而且效果持久。
(9)动辄斥责孩子顶嘴 顶嘴这个词,本身就具有从大人的本位出发,是一种威权的观点。如果对话的两人是平等看待,当一方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或被另一方质疑的时候,我们不会说提出不同意见或是质疑的一方在顶嘴,而会说彼此意见不合,想法不同。以顶嘴这样的词来形容,背后是出自一个上对下的意识,也就是处在上位的人认为位置比较低下的人语言犯上,才会说别人顶嘴。爸妈会认为孩子顶嘴,是因为爸妈有一种意识型态的框架,觉得孩子无论如何,必须要听大人讲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其它意见,就是在挑衅大人的自尊与尊严。然而,许多孩子表示,他们不是顶嘴,只是想要说明事情,表达想法或是搞清楚状况,弄清楚大人要他作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他这样做。张同学就说,有一次他跟弟弟为了一件事情在争吵,爸爸出言制止,要他让弟弟,他觉得很委屈,就问爸爸:"为什么你每次都要我让弟弟?这不公平。"爸爸听到之后暴跳如雷,很生气地骂他顶嘴。"我只是想了解为什么爸爸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大人都不好好跟我们讲道理?"张同学说。在孩子学习的过程里,本来就会对父母提出的规则,或对于人应该有怎样的限制,感到好奇与怀疑。当他们不认同某些规范或限制时,会想搞清楚状况,并让大人了解他的想法,或是想提出质疑,想进一步跟大人讨论,做一点调整。这跟爸妈所谓的顶嘴就是犯上,不尊重是不一样的。但爸妈若以此而指责孩子顶嘴,认定了孩子是不尊重长辈的,不愿意听孩子说,孩子学到的也是同样的沟通方式。一位已经结婚,刚有一个孩子的张妈妈就说,从小无论她说什么,妈妈都认为她在顶嘴,不愿听她说,只会用责骂的方式命令她要她照着妈妈的意思去做。久而久之,她也不知不觉地用同样谩骂的方式对待妈妈,母女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绷,常常一言不合就大吵起来。事实上,想要培养孩子有好的表达沟通能力,父母必须先想想什么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能与他人建立和善的沟通气氛,能完整地描述事情,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倾听别人,尊重别人的想法,能提出论证与人讨论,与人辩驳。 如果上述这些是父母所期待的好的沟通能力,那么当父母觉得孩子在顶嘴时,父母要先想想自己是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响应孩子的顶嘴?爸妈可以回想一下,当孩子顶嘴时,自己是不是常常用这些语言来响应孩子:(1)我才念你一句,你就回我三句。(2)我看你是翅膀硬了!就会顶嘴!(3)我养你这么辛苦,你还顶嘴?从以上这些词语,可以发现爸妈在指责孩子顶嘴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不仅对孩子少了尊重,也阻断了两人继续沟通的可能,孩子也无法从爸妈身上学习到好的沟通方式。而且,当父母不断以顶嘴来指责孩子不孝顺,孩子为了避免纷争,会越来越不想跟父母说话。如此一来,小孩会学会隐瞒某些事情,无法坦承地说出心里的想法,亲子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来越大。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必须先翻转自己对孩子顶嘴的想法。
(10)一哭、二闹、三上吊 作出可怜状、唉声叹气、哭泣,或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到头来却什么也得不到。"以此引起对方的内疚感。目的通常有以下几个:①使对方感到愧疚:"看你居然这样对我!"②控制对方:"你只有照我的意思去做。,我才不哭。"③表现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我的挫折感。"④表现愤怒:"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伤心。"⑤表现害怕:"我怕受伤害。"⑥掩饰自己的理亏,逃避建设性的讨论:"我不想深入的谈下去,那样我也许会吃亏。"⑦表象不安的感觉,使对方的要求不能达到。
(11)不愉快的结局 不合理的争吵以暴力、分崩离析、打退堂鼓或者眼泪和争吵收场。结果是人人都不会满意。实际上大部分时候不合理的争吵都不会有真正的结束--有的只是下一轮新的战争之前的暂时的休战。
2、合理的讨论 合理的讨论是公开、坦率地探讨 的分歧,没有嚷嚷、没有暴力。合理的讨论遵循严格的规则,公正平和到交换意见。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合理的讨论以达成双方一致认可的解决办法而结束。合理的讨论来自于三种关键的态度:
(1)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亲如夫妻父子也往往有不同的需要。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你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要、欲望、看法、品位、偏好、恐惧和目标。
(2)每个人的需要都是正当的。我们双方都希望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我们有不同的需要绝不意味着某个人的需要比对方的需要更重要。你需要休息和私人空间犹如我需要娱乐和有人陪伴,两者是一样重要的。
(3)我们可以双赢。共同努力。各让一步,问题就解决了。每一方都可以找到称心的好办法,而无需损及对方或利用其弱点。
合理讨论的规则:
(1)倾听。在沟通时,许多人往往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忽视了别人在说什么,而各说各的,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倾听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心去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不只包含听到对方说什么,还要观察到对方话语里蕴含的意义,注意到其手势、表情、声调、身体语言,当一个人心口不一时,往往可从中感到真正的含意。然后对于所听到、观察到的,给予适当而简短的反应,例如:"原来如此……""是……"以及点头,让对方知道你在听,也会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2)确定时间。确保对方同意进行严肃的讨论。如果对方不想立即讨论,你们应该确定一个确切的时间。开始也许不会顺利,你必须坚持不懈,直到定下一个你们双方都认可的时间。
(3)注意场合 通常只有两人独处、不受干扰时才能传递重要的信息。在感到不安全的环境中人们不可能传递完整信息。如果你希望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感到安全的场合,可以遵循以下几条选择环境的标准:
①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
②找一个说话不会被打断的地方。
③找一个心旷神怡的地方。
④找一个安静的、没有干扰的地方。
(4)阐明问题。说明对方令你感到不满意的行为。如实、客观的描述对方的行为,对方更容易接受。
(5)盯住一个问题。一次只能讨论一个问题。当你们讨论时很容易受到转换话题或翻旧帐的诱惑。应当抵制这些冲动,只讨论现在正讨论的问题。
(6)表达全部的感情。使用我信息来表达你对对方令你感到不满意的事的感受。最好说:"我很生气"而不说"你让我很生气"。表达感情时,应该注意区分描述你的感情和发泄你的感情。描述感情,不带过多的情绪色彩,或攻击性语言,发泄感情常常伴有提高嗓门、责备别人或者威胁别人。
(7)提议作些改变。简单明了地说清楚你希望对方做什么、不做什么,力求具体。避免使用与态度有关的语句,比如,孩子使用完电脑后,总是忘记关闭电源,不必说什么:"沐沐,你关闭电源了吗?"或者"沐沐,你怎么老是不关电源,你没长脑子呀!"而象"我希望你更细心些"则显得太笼统,而用与行为有关的语句来阐明你的希望:"我希望你每次用完电脑,一定要关好电源,然后把桌子收拾干净。"
(8)描述后果。描绘你所建议的改变所带来的任何实际上、情感上、经济上、健康上以及其他方面的好处。例如:"如果我参加了这个培训,我能够把咱们公司的财务情况全部输入电脑,这样每个月底就不会象以前那样总是忙碌了"。你还要说明如果对方不能接受你的建议可能会有哪些消极的后果。比如:"如果参加不了这个培训,我们还得继续手工记税,上个月就因为月底太忙,我们延迟了报税,结果被罚了3000元钱"。
(9)避免逐步升级。为了避免逐步升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①注意你的非言语行为,危险的非言语行为包括:嗓门越来越大、威胁性的姿势、由坐着变成站着、指手画脚、紧握拳头、摔东西、排桌子、横眉怒目、推推搡搡等;②深呼吸,放慢谈话的节奏,一旦注意到自己变得激动起来了,就停止说话,作深呼吸。里离对方远一些;③暂停。如果上述措施还不能奏效,就暂时离开对方一段时间,互相回避,这种时间以一个小时为宜,暂停期间不要喝酒或准备过一会儿你要说的话,这只能让你更加心烦意乱。
(10)委婉、体贴地尊重对方和他的感受 委婉、体贴是一种以坦诚开放的沟通来对待人的方式,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感受,不做无谓的伤害。委婉、体贴意味着信赖他人,表达下列的意思:"只要我尊重你,并且尽力克制不去伤害你,那么我相信你对我也能妥善了解。"委婉、体贴还意味着从善的角度去尊重对方,
在表达建设性的沟通时,对对方表现的一切感觉都要接受,但动作却不可全部接受。常常有孩子抗议自己不被"了解",因为他们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而成人却常常否定他们的要求,不去考虑他们的感受。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时扮演指正者的角色,教他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孩子有好行为时要给予赞美;相对地,不当行为则需实时指正。比如在幼儿园里,男孩沐沐打了女孩琴,琴大哭,老师问沐沐为什么打她,沐沐说:"因为她刚才把我搭的积木推倒了。我讨厌她!"许多老师这样说:"沐沐你怎么可以这样说琴?你不能讨厌别人,琴也不是故意推倒你的积木。琴是女孩,你是男孩,要让着她。现在先回到你的座位上去,好好想一想,然后向琴说对不起。"这位老师至少犯了五项错误:①她责备沐沐行为的时候,也责备了他的感受,等于告诉沐沐,以后不能向老师提及自己的感受。②她并不想去了解沐沐的感受,甚至认为是不可以理解的,因为琴是那么好、那么善良。③她认为琴是女孩,不能责备她。但她忘记了琴与沐沐都已经五岁了,她应该知道怎么去与小朋友们相处。④她要求沐沐向琴道歉,但并没有要求琴向沐沐道歉,这对沐沐是很大的委屈,便更恨琴。⑤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沐沐的工作成果,免得以后在遭破坏。也就是说,类似事情以后还会发生,对琴来说,也不是好事,因为她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有两种说法可作参考:①琴把你的积木推倒了,老师知道你很生气。我会让琴知道这是不对的,下次她再弄坏别人的东西,我要惩罚她,但你也要答应老师,以后不要打人了,好吗?②老师已经告诉过你,你在打小朋友就要惩罚你,今天不给你小贴葫芦,但琴也也应该知道不要弄坏别人的东西,我同样也会惩罚她。我向我了解你很生气,我们都不希望以后再发生,让我告诉小朋友都要珍惜别人的工作成果,也不要打人,好吗?这两种建设性的回答有以下共同点:①对沐沐的感受(很生气)都能够尊重而没有加以谴责,②注意公平性 都尽力了解沐沐的感受,以行为的对错为准则,而非年龄或性别,如果忽略了公平性,只是一味地要哥哥让弟弟,或者强调琴是女孩应该让着她,因为这样,沐沐会感到不公平,会更生气。③都没有犯"谁是受害者"的谬误,鼓励琴的不负责任,④都努力去帮助这两个孩子克制自己的行为,以避免发生类似的事件,⑤都很小心的不去伤两个孩子的心。由于老师能够以关怀、了解、公正的方式处理日常事件,孩子学会了"即使你不能接受别人的行为,也能尊重并了解他的感受"以及当他人拒绝你的要求时,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你的感受。⑥态度坚定:让孩子知道他的错误是得不到通融的,但要语气温和,不须像犯人一般地审问。
(12)结局:取得一致、提出反建议或延期。一些讨论以达成一般的协议而结束,更常见的是,还得作进一步的讨论。
破坏性的争吵阻碍人解决问题,达到相互信赖和亲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防止或解决争吵。在阻止讨论变成破坏性的争吵时,有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当别人对你说的话让你觉得他侮辱人、不公平或太过分时,就把它看成是一种争吵的挑战,然后以讲理、关切的态度去克服这个挑战。例如,有人侮辱了你,就以平静诚恳的语气告诉他,你有被侮辱的感觉,但是你了解他的的心情,肯定是你的言行伤害了他,而你很想改正。下面再举几个挑战的例子,并比较两种不同回答方式--接受或克服挑战。
(1)孩子把牛奶泼到父亲的身上:
 接受:你这个混蛋!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小心些。
克服:下次要小心些!去厨房拿一块抹布来!
(2)父母让孩子收拾屋子,孩子说:"不,不可以"
接受:我就知道你又说不行!
克服:孩子,我想问你,为什么不可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