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之竹枝词中的消息 - 蓉城杂谈 - 爱成都 - Powered by ...

 高原小行星 2011-03-11
竹枝词中的消息


    竹枝词的起源虽然尚未完全定论,但大多同意是起源于四川东部的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后得中唐诗刘禹锡的倡导而大盛于世,至今不衰。“竹枝”是民歌或拟民歌,因此与其它诗体均有不同,它的主要内容是咏风俗、歌民情,传历史,细大不捐,题材广阔,地方色彩浓郁(清代中后期与国人出国及与外交往日多,多有用竹枝词咏海外风俗者,今人王慎之、王子今将此辑存《清代海外竹枝词》,可见其内容之广。当然在明末清初已有尤侗听闻而成的《外国竹枝词》,这说明用外国风俗作竹枝词颇久远),而形式上则是不避俚俗,方言童谚皆可入诗,重拗格,不拘格律,较其它诗体容易写作和传唱。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中说:“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竹枝词中展现风趣的确是事实,但是否“大抵以风趣为主”,却是可以探诗,尤其是近代成都的竹枝词有不少是讥讽嘲笑时政的,绝非风趣一说所能涵盖。研究者都知道,历代竹枝词大抵可分为二种,其一为由文人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其二为文人吸收、融会民歌精华加以创造性发展的拟民歌。当然文人写竹枝词,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东晋到齐陈的《子夜歌》和《读曲歌》之类,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许多本来面目。”(《且介亭杂文·门外杂谈》)其实任何事物是发展变化,比竹枝词更重要的文体或物事,要寻其原貌,都往往不可得,何况方言俚俗之自生自灭的竹枝词,要寻找其“原教旨主义”本色就很难了。

  今人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一书,得1600百首,几乎网罗殆尽,下论竹枝词,如无特别注明,皆出于此。成都竹枝词所涉猎成都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堪为成都风俗民情之实录,其涉及的历史诸角落可与笔记等私家史乘,担当起修正和丰富正史之重任。如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史家或长篇累牍,民间或琐细无遗,而竹枝词只用四句,即可通俗易懂地道出此中真相:“大姨嫁陕二嫁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同时也可保留清时成都人通婚状况之史料,这是清乾嘉时成都人杨燮所写的百首《锦城竹枝词》中的一首,其真实性毋容置疑。同时尚有“傍‘陕西街’回子窠,中间水达‘满城’河。三界交处音尤杂,京话秦腔‘默德那’”可以旁证上述论点。有关成都火灾及消防情况,史籍湮没不彰,仰赖于竹枝词之力,得到一定的流传,“锁院书传冀应熊,‘天开文运’额当中。城楼二十四浓点,分镇东西南北同。”杨燮在此诗下有一个自注:蜀王城亦即今展览馆一带,在康乾时以后半为钱局,前半为贡院。康熙时成都知府熊氏写“天开文运”四字,而二十四点则指东门“溥济楼”,南门“浣溪楼”,西门“江源楼”,北门“涵泽楼”,四扁均有六点,合起来便是二十四点,这样取楼名的原因是,“相传省城多火灾,取以水制火之义”。诚然,要这样“以水制火”是徒劳的,就像《廉叔度歌》一样从侧面反应成都的防火问题历来是掌成都者的重中之重。“‘鼓楼’两爆火声传,夜望红光昼望烟。此地从来防备水,麻钩林立万家连。”杨燮又有自注说:“《华阳记》:汉武帝时蜀郡火烧数千家,不独栾巴之酒灭火、廉范之不禁火也。乾隆上十九年四月初一日,城中失火,延烧至大半城。说者谓作城时,将有三点火的匾额取下,即遭此厄,理或然也,居城中者自宜防备,又呼失火为备水,意亦讳言火也。”这两首竹枝词既可作成都防火史料,同时也可从中了解与防火有关的诸多风俗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