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原本只是卦,没有文字,被后人称之为无字天书,文王作系辞(卦爻辞),后世文人如孔子又对系辞进行解注,这就是现在易本的全部内容。即卦,辞,传,前两者称为经,故,易本是由经与传组成。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时期,易经从王庭中传出,诸子百家如获至宝,纷纷学易,注易,解易。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荀子等等,均是从易中开悟,发展了各自的学说,可以说,中国的古文化,是以一易以蔽之。 易有多种用途,其最原始的用途就是卜筮。孔子认为:“古人在进行大事之前,先卜筮以断吉凶,然后方行事。”后世人认为是迷信活动,而孔子认为不是。孔子在注易中,认为易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出天地、人物的变化及吉凶。 孔子虽然认为易之本意是卜筮,但又认为如果能深刻理解易之理,则易就是人类社会治世和发展的指南。后世的儒家把功夫用在易之理上,把学问用在解易之义上,从而易的其他用途暗淡了,却凸显出其哲学的光辉。 老子根据易的物理及义理,写出了《道德经》。后世的道学家,根据易的生理,写出了《周易参同契》,形成了道家修行的内,外丹门派。 《易经》讲的基本思想,就是人外在和内在都要表现出顺应自然,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并去创造出一个平和宁静的环境,这就是“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后句话另有寓意,这里不做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