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路上的自我质问

 王老酒 2011-03-13

成长路上的自我质问

参加工作已经16年了,被评为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也已经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直到现在很多的我们仍然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是天资不足,还是努力不够?是没有理论,还是没有实践?后来才明白,可能是以下几个因素在制约我们的成长:

一、不敢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很多人认为,应试教育束缚的是学生,其实,应试教育在束缚学生的同时,也在束缚着教师。应试教育要求,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学业水平测试展开,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甚至是最高目标和最后归宿。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分数、升学率,更谈不上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
教育研究变成了考试研究,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反倒缺乏动力。这些都严重束缚着教师知识结构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教师只有无可奈何地去做,丝毫不敢有创新,即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也没有条件和机会运用于实践,也不敢运用于实践!

二、不愿付出努力去超越自己
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袁景立说,一位老师要有专业发展的欲望,但是现在真正立志于教育、献身于教育、想在教育上干出点名堂的又有几人呢?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强烈的专业发展的欲望(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欲望),甘心于已有的生活,满足于既得的成绩,不愿再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提升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从而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老师交流时讲:现在教师想成功很容易,因为现在学校中真正钻研业务的人越来越少。相对而言,寻找专业发展的领域,开辟专业发展的芳草地,就容易得多。但是,一个人要想超越自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善于寻找八小时之外的点滴时间,并充分利用。

三、意识不到思考也是很可贵的品质
勤于思考,是所有成功者最金贵的品质。缺乏思考,是成千上万的我们“成长为”教书匠而不是名师的共同病因。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往往迷失了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只是学习别人,自己所做的工作无非是验证别人教育理论的正确与错误,自己也只能自然而然地成长为教书匠。只有那些借鉴别人的教育思想,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进而去指导更多人实践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被周而复始的、毫无创意的、单调乏味的日常教学掩埋了个性,淹没了才华。

四、不去开阔狭隘的知识视野
知识视野狭窄,则课堂教学捉襟见肘,这是个人成长难以获得质变的根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位名师都必须是博学之人。而要想成为博学之人,没有开阔的视野,怎么可能呢?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这么快,如果老师不能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生活中,很多老师是没有书橱的;也有些老师即便有书橱,摆的却多是教材和教辅资料。如果语老师只研究语文,数学老师只了解数学,这也是远远不够的。与学科相关的前沿书籍和具有开创思想的书籍也需涉猎,更不用说本学科权威的理论书籍了。可以想象只钻研教材和教参的老师一定会营养不良,甚至是后劲不足,又如何能成长为名师呢?

五、不能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人类总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前行的。可以肯定的是,当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一定还有很多已经发现或尚未发现的问题。你呢,经常能发现问题吗?教育不是没有问题,只是教师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名师都是眼光十分敏锐的人,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他就很快地专业化成长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对问题的突破、对问题的超越,就是对自我的艰难提升,就是在快速地专业化成长

六、不善于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
没有丰富的资源,就没有现代社会的文明;没有对教育资源的更新、利用,就没有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蕴涵了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善于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比如,对于语文老师而言,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很多——生活用语、社会现象、电视媒体、图书报刊、交际实践等,同时还包括阅读的机会、表达的机会、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这都是学生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七、不注意对实践进行总结
没有意识到主动积累的重要性,这是很多年近花甲的老师的“悲剧”所在。虽已近退休,但还是“年轻”老师。一辈子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成几句话;即便总结成了一两句,发现还都是别人已经发表过的观点。一说到经验交流,便感到无话可说。我们都明白: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又高于教育实践。一位有思想的老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常进行总结: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偶尔产生的冲动变成意识,把自己的意识变成系统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做法,把自己的做法进行推广,把推广成功的做法形成制度。那么,这位老师的做法便成了行业的“规则”,而这位老师便成了制定规则的人,他也随之拥有了话语权。久而久之,就会水到渠成地成为名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