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渎严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苏迷 2011-03-13
严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苏州是园林城市,木渎是园林古镇,而严家花园就是木渎众多私家园林中的扛鼎之作。
  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蕴积,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
  1935年,中国建筑学界的二位泰斗级人物,有“南刘北梁”之称的刘敦桢和梁思成教授,曾两次来到严家花园,流连忘返,对它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从雍正六年(1728)苏州秀才沈德潜迁居木渎构地筑园算起,严家花园的历史已有整整280年。在这漫长又短暂的280年里,落第秀才沈德潜变身进士,成为乾隆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从小随他在竹啸轩苦读的学生毕沅30岁便高中状元,成为乾隆朝权倾一时的重臣;而木渎严家后代之中更是才俊辈出,其中有台湾国民党“总统”严家淦,有建国初期我国著名细菌学家严家显、严家贵,还有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严隽琪。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是有人说,这是因为乾隆皇帝当年夜宿沈宅时说了一句话,才赋予这块土地几百年的好风水;也有人说,是当年严国馨在重葺这座园子时定下的四季花园风水轮回的架构,才奠定了后世的发达。
  乾隆在沈德潜的寓所说了一句什么话?严国馨的四季花园真的能让风水轮回?严家花园有太多的谜,让后人去回味,去思索。

  乾隆在竹啸轩的一句谶语在150年后得到应验

  严家花园春景区有一棵玉兰树,苍翠挺拨,粗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高得比花园里任何一幢楼房还高。一到春天,满树都是雪白雪白的玉兰花,每一朵都比寻常的海碗口还要大。当地人都说:这棵树之所以这样茂盛,是因为乾隆亲手种植,沾了皇气的缘故。
  话还得从头说起。早在雍正六年的春天,木渎山塘街王家桥堍新搬来一位老先生,只见他身穿一袭清布长衫,清廋的脸上布满皱纹,露出一脸疲惫的神色,一把山羊胡子在料峭的倒春寒风中微微抖索。他是谁?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诗选家沈德潜,不过,当时他还没有名气,尽管已经五十八岁年纪,但仍是一介布衣。从二十二岁中秀才后,他屡败屡试,究竟参加了多少次科举考试,自己也记不清了。沈德潜原来住在苏州葑门,科场连连失意的打击,使他萌生了搬离烦嚣的城市,去乡间觅居的念头,最后他选中了青山绿水、民风淳朴的木渎。
  沈德潜的新居就在山塘街王家桥的北堍,门对香溪,背靠灵岩,“门后青山门前水,人家都在绿荫中。”沈德潜对这样的环境十分满意,他在园中栽了不少竹子,给寓所起名为“竹啸轩”,月夜看竹影,雨夜听竹啸,平添了不少文人雅趣。沈德潜还在寓所开馆授徒,以此谋生,后来高中状元、官至陕甘总督的太仓人毕沅就出自他的门下。闲暇之时就约几个好友去附近的灵岩山、天平山吃吃茶,吟吟诗。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山居杂兴》的诗,记录他当时悠然闲适的心情:
  绿荫邻家树,香流户外溪。
  奇花欢识种,好鸟各成啼。
  拾橡空林近,剧苓野径迷。
  鹿门期可践,安稳报山妻。
  也许是木渎的山水有灵,沈德潜山居木渎的第九年,终于乡试中举。第二年赴京会试连捷进士,钦点庶吉士,入词馆学习。这一年他已是六十七岁了。之后,沈德潜一路春风,五年不到,就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成为乾隆身边的红人,经常被乾隆单独召见,被称作“江南老名士”。一次偶然的机会,乾隆读了沈德潜的那首《山居杂兴》诗,对诗中描绘的山中幽兴十分向往。
沈德潜七十七岁告老归乡后,时常去木渎这个为他带来好运的竹啸轩小住,还种了不少玉兰,三春花发之时,与木渎的诗友雅集小叙,宴饮唱和。
  沈德潜前脚从京城回来,乾隆后脚就来苏州找他了。乾隆十六年,是他第一次南巡,来到苏州,他就钦点沈德潜随驾。时值初春,江南细雨霏霏,乾隆皇帝沿着御道,涉香溪,游虹饮山房,驻跸灵岩山行宫,一路上灵感接踵,诗兴大发,只是苦了年届八旬的老诗人沈德潜,既要冥思苦索,吟诗唱和,还要一路导游,当好“全陪”。在灵岩山顶,乾隆举目南望,只见万顷太湖烟波浩淼,便要乘兴前往,领略太湖风光。谁料船出胥口,风雨大作,浊浪排空,船只根本无法下湖。归舟木渎,乾隆游兴未退,突然想到沈德潜的那首《山居杂兴》,便提出要夜宿竹啸轩。沈德潜闻讯既惊喜又不安,喜的是乾隆贵为天子,放着行宫不睡,竟要下榻于他的民宅草庐,该是何等的荣耀;忧的是万一招待上稍有闪失,惊了圣驾,自己纵有十颗脑袋也担当不起啊。
  沈德潜把乾隆安排在西院的书斋友于书屋里憩息,自己则在隔壁的一处厢房里,随时听候差遣。沈德潜是诗人、诗选家,也是位藏书家,一生收藏颇富,其教忠堂藏书海内外闻名,此刻,乾隆坐拥书城,环视四壁,见书架上古籍善本,精椠秘籍,琳琅满目,有些还是第一次看到。书桌上散放着几本书:《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全是沈德潜亲自选定之作。还有一本《归愚诗馀》,是他自选的一本词集,尚未完稿,墨迹犹新。这时,室内书香氤氲,室外雨声淅沥,在这样的气氛下,乾隆饶有兴致地翻阅着诗文。
  忽然,一缕清香沁入乾隆鼻中,顿觉心旷神怡,通体舒泰。细细寻找,原来幽香来自书桌后面花几上的一盆玉兰,甚觉惊奇:想不到盆栽的玉兰也能开花!于是抚盆把玩,爱不释手,岂料一失手花盆跌得粉碎。
在场的随臣们大惊失色。沈德潜在邻室闻声入内,见状,灵机一动,上前奏道:“皇上洪福,此乃名花有灵,朝见万岁!”
乾隆本觉有些扫兴,现在听了沈德潜的一番解释,不禁大悦:“朕与你将此花栽入院内,如何?”于是,君臣俩沐雨入院,由乾隆亲手将玉兰植于友于书屋前的空地上。回到书屋,乾隆回头望望漫天夜雨,不由得皱起眉头。沈德潜知道他是因游湖未成心生愁绪,便道:“太湖无风三尺浪,因此古名震泽。”乾隆叹道:“震泽无风起浪,何日见静波?”
  这是乾隆无意之中的一句话,有意思的是,时隔150余年,就在这座古老的庭院之中,真有一位名叫“静波”的人诞生了。此人生性温和平静,波澜不兴,但在他的一生中竟干成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业。有人称他为“一代完人”,就像一幅美仑美奂的字画,没有一处败笔;也有人称他一生平静无波,一帆风顺,是民国史上最无争议的一位政治人物。此人就是严国馨的孙子、曾任台湾国民党“总统”的严家淦,字静波,号雨荪,人称静波先生。

  诗人龚自珍为端园留下了“妙构极自然”的揄美之句

  羡园的前身是木渎“钱氏三园”之一的端园。
  钱氏乃嘉道年间木渎望族,有良田千顷,祖产殷富,三兄弟钱炎、钱照、钱煦均以诗名,号称“渎上三诗人”,平素好结交文人雅士,诗酒风流,引为快事,却不乐仕进,无意功名。明清之交的木渎,筑园成风,先后有王心一的秀野园、徐政的玺园、徐白的 上书屋、徐枋的涧上草堂、叶燮的己畦、汪琬的尧峰山庄、吴泰来的遂初园、吴士缙的南宅草堂、王咸中的石坞山房、毕沅的灵岩山馆、徐士元的虹饮山房,还有萧萧斋、怡云山庄、采娱阁、啖蔗轩、环山阁、怡园、盘隐草堂,等等。钱氏兄弟眼热心痒,也有了效仿先贤、起屋筑园之意。
嘉庆十八年(1813),老大钱炎字杏圃,从歙人汪某手中购得斜桥之西的小隐园,此园本为明朝李氏废圃,多老树奇石,钱炎接手后,疏池叠石,构亭建榭,更名潜园,又名桂隐园。
继老大之后,老三钱煦字千舟,又于潜园之西百步余,觅得薛氏旧圃十余亩,重新葺之,凿池筑亭,种竹莳花,憩息其中,起名“息园”,一时题咏颇盛。
仲弟钱照在弟兄三人中性格最为忠厚沉稳,其诗歌成就也最高。钱照喜爱清静,嫌斜桥之西环境喧嚣有余,幽静不足,因为斜桥毗连木渎中市,是吴西有名的活码头,水运繁忙,商旅如织,而息园紧挨的虹桥,又是著名的木渎麻市所在,四乡八镇的农人都来这里交易,麻业早市异常兴盛。钱照在香溪河两岸寻觅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中意的地块,直到钱炎造园15年后的道光八年(1828),终于在香溪河王家桥北堍购得沈德潜竹啸轩旧居。沈归愚乃乾嘉诗坛领袖,深得乾隆宠幸,衣锦归乡后,即在苏州城下塘阔家头巷口建教忠堂,木渎的旧居就很少去了。沈的子孙极不成材(据台湾史学家高阳《高宗乾隆》所载),沈德潜索性将木渎旧宅赠给了外孙章日照,由其处理,后来,日照又把旧宅传给了儿子章寿五,但终因家道中落,无力修治,只得任其坍塌破败。寿五与钱照同为木渎诗人,经常诗酒唱和,钱照见前辈诗人的旧居日渐残颓,不堪寓目,心中不忍,便化了五千两银子,从寿五手中购下了这座廖芜已久的旧宅院。
钱照买下竹啸居后,即行抢修,所幸那座明代遗物楠木大厅的廊庑梁柱甚为完整,稍事修缮便重现昔日气派。又在园中增葺“眺农楼”、“延青阁”诸胜,筑假山,引清流,内擅幽栖之胜,外窥田野四季景色,逍遥自得。从他的《眺农楼》诗中可以看出钱照的性情和诗风,很有些范成大田园诗的意境。
  数声牧笛响西东,稼穑艰难到眼中。
  一代桑麻相掩映,天开图画是豳风。
  钱照爱书,一处书香飘溢的书斋自是不可或缺的,好在沈德潜那座接待过乾隆皇帝的友于书屋还在,只是屋漏梁倾,岌岌可危。伫立残垣断壁之间,可见那株古广玉兰浓荫滴翠,一片生机,时值仲春,千葩万蕊,满园花光,钱照见了,自是唏嘘不已。书屋在当年秋天便重葺一新,钱照特地去了趟苏州经史巷,请吴县状元、时已辞官归乡正执掌紫阳书院的石韫玉老先生题写斋名:友于书屋。
新园落成于次年三月既望,因钱照字端溪,便取名为“端园”。此时,正值园中新栽的牡丹花盛开,姚黄魏紫,繁艳娇妍,钱照便在园中设宴,遍请渎上诗家,曲水流觞,即景赋诗。钱照一人竟一气呵成写下了30首诗,而且全部采用了苏东坡的《北台》诗韵。
  每年清明,钱照都要开园放春,吸引了远近的不少游者,文人墨客更是联翩而至,端园很快闻名吴中。一日,杭州诗人龚自珍从湖州坐船遍游太湖名胜,由洞庭东山径往木渎,游览端园,写下了“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的揄美之句,传为佳话。诗人袁景澜举家踏青郊游,曾慕名赴端园一游,作诗一首纪念:“暖风吹散雨帘纤,园以端名结构严。篑覆庭山蹲虎豹,门喧村市集鱼盐。亭台此地宜鸣屟,杨柳今朝记插檐。令节携家寻胜赏,踏青泥湿绣鞋尖。”
钱氏兄弟咫尺三园在渎上风光了几十年,钱端溪俨然渎川诗坛领袖,整日与友人在园中诗酒唱和,怡然自乐。他还亲手绘制了“端园十八景”,分别题咏,合编于他的《端园诗抄》之中。
花落花开,冬去春来,转眼已是咸丰十年(1860)的春天,虽说一样的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但人们眼中只有恐慌没有春光,心头象笼上了一片浓重的乌云。“长毛要打过来哉!”这个令人心悚的消息已经传了几年,眼看着太平军真的到了家门口,镇上的居民开始骚乱不安,纷纷带上值钱的东西,有的去太湖东、西山的亲戚家避难,有的逃往上海英法租界寻求庇护。钱家老三遣散家仆,收拾起金银细软,携妻掣儿,也匆匆去了上海;老大钱炎已于前年去世,老妻李氏把两个未成年的儿女托给了三弟钱照,自己却死活不愿离开潜园。
  钱端溪也没有离开木渎,他实在是割舍不下这座端园,这里的亭榭楼台,山水草木,对他而言就像是自己的亲人骨肉一样,要他离开端园就等于要了他的命。再者,他已年过六旬,对生死早已看得很透,他愤愤地对前来劝他一同出走的三弟说:“我倒要看看,这长毛究竟是三头六臂,还是红眉毛绿眼睛,看他们能把我怎样!”钱端溪的耿劲又上来了。
  太平军攻占苏州城后,很快派兵进驻木渎这座吴西的著名商埠,四月十三日夜,一把大火烧了位于斜桥堍的吴县县丞衙署,火借风势,竟越过斜桥,向西蔓延。这时的木渎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留守,几成空镇,哪有人来救火,一夜之间,大火烧毁了大半条西街,潜园和息园无一幸免,成了灰烬。六月初,太平军又焚烧了镇郊范家场至沈巷、吴巷等13个村。年底,又将灵岩山寺焚毁殆尽。(至今木渎斜桥西还有“老园上”的地名,即潜园、息园故址所在。)
望着灵岩山顶燃起的冲天大火,钱端溪尽管万般痛心,也只能无奈地蜗居在端园之内,默默地为这座仅存的名园祈祷。也许是上苍显灵,端园终于平安度过了这场劫难。可是,钱端溪饱受惊吓加上忧虑过度,竟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初春撒手归西。由于连年战火和天灾,苏南社会经济每况日下,民不聊生,大量农田抛荒,无人耕种。钱家虽有良田,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野草吞噬,成为一片荒芜。钱家的儿女只能靠变卖园中的家具和字画度日。可怜一代名园,几成废圃。 严国馨造四季花园是要让好风水在轮回中传承

  钱家在咸丰兵火之后,家道式微,子孙仅靠变卖家产度日,并无其它生计,但是,端园毕竟名园风采,山石累累,池水粼粼,亭榭花木崇丽而幽雅,故仍有不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发怀古追远之幽情,有的还贪其清静,借寓一年半载不等,在此著书立说,这对钱家来说倒也是一笔额外收入,聊以贴补家用。
  俗话说“坐吃山空”,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大年夜,钱家的子孙卖完了园内最后一件值钱器物,总算勉强过了一个新年。看着家中四壁空空,再无值钱的东西可以变卖,钱氏寻思:看来祖上留下的这座江南名园自己是无力支撑下去了,与其让它一天天残败荒圮,倒不如趁早寻个好买主转让出去,这样,祖宅名园不致毁废,自己也可以凭这笔转让金置一处临街店铺,做些小本生意,勉以度日。这个念头钱氏想了很久,但迟迟下不了决心:毕竟这是祖上留下的基业,自己不能将它光大,任其荒芜,已是大逆,如今竟要变卖祖宅,这实在是件有辱祖宗颜面的事。每想到此,钱氏心如刀割,悲从中来。
过了年不久,钱氏就去西街拜访严国馨,把自己思虑多日的打算和盘托出。他找严国馨倒不是看中他是木渎首富,出手比别人阔绰大方。论财富,木渎的富人不少;若论品性操行,为人处事,严先生可谓鹤立鸡群,有口皆碑。把祖上遗园交给严先生,钱氏比较放心。
听了钱氏一番打算,严国馨正中下怀。当年,老父严徵祥携母亲朱氏从东山来木渎经商,吃尽千辛万苦,积劳成疾,一病归西,临终前留下遗嘱:由二儿国馨继承其业。国馨奉父遗命举家迁往木渎,苦心经营数十春秋,终于发迹,成为一方豪富。严家自国馨迁居木渎至今一直居住在西街老宅,当时,四个儿子年幼,挤在一起尚能勉强,如今儿孙满堂,二、三十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婆媳妯娌间就难免有些摩擦。自己年逾六旬,生意场上渐感力不从心,该是让孩子们分家独立的时候了。严国馨计划把自己经营的产业交给四个儿子打理,自己则另构一处宅园,奉母颐养,安享晚年。如今,钱家愿意出让这座江南名园,自己乐得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端园转让以20万两银子成交。钱家得了这笔巨款,便在西街口购得一处临街门面,后有三开间一厅一楼,中间隔以天井,呈前店后宅格局。有了本钱,钱家做起了南北杂货生意,虽是初入商海,但有严国馨经常光顾点拨,钱氏做生意渐渐入门,在邻近四乡八镇一带有了名气,几年下来,获利不菲。严钱二家遂成世交。后来,钱氏举家迁往上海,解放前又去了香港,至今与严家有来往。
严国馨买下端园,即聘请著名的香山帮巨匠姚承祖率良工进行重葺,在保留原有的友于书屋和延青阁等建筑的基础上,严国馨特地吩咐姚大师设计了一个春夏秋冬四季花园的格局,以乾隆玉兰树作为春天的主景区,一路向北向东,根据地形特点,配以不同的植物和建筑特色,突出不同的季节主题,历经夏秋冬三个季节,再折回春景区,让人在方寸之间体悟出天地之博大、岁月之幽深,游走片刻恰似走过了人生四季,又象是一种轮回,循环往复。严国馨分明是要让好风水在这样的轮回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严国馨的要求仿佛一道哲学命题,而姚承祖更象一位出色的有思想的艺术家,他用炉火纯青的造园艺术手段来完美诠释这样的这哲学主题。二年不到时间,一座融哲学和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名园诞生了。后世的建筑学家不约而同地用了这样的词汇来褒奖这座园林:“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
  严国馨在这几年里,生意达到巅峰阶段,一顺百顺,喜事接踵而来,推都推不开。端园修复工程举行竣工大礼,恰逢苏州知府亲自送来朝廷旌表母亲朱氏赐建百岁坊的圣旨,还有一块“贞寿之门”的御匾。朱太夫人今年高寿九十八,上年秋天,严国馨遵例加闰计算以百岁题请苏州府台予以嘉奖。此刻,严国馨率全家二、三十号人跪地接旨,在一片喜庆热烈的鼓乐和鞭炮声中,金龙镶边的御匾高挂在大堂正梁之上,街坊邻居蜂拥而至,一睹严府的荣耀和风光。
  在庆功宴会上,严国馨请老母亲朱太夫人为园子更名,老太太想:这座园子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心生羡慕,便脱口说道:“我看就叫羡园吧”。后来,严国馨专门托人请了皇帝的老师、常熟人翁同和题写园名,为名园增色不少。 羡园幼主严家淦

  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是指断了,没法再继承,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富不过三代”的意思。即便如此,从古至今又有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财富能代代相传下去呢,严国馨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是,保佑严家除了好的风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严国馨是光绪年间木渎首富,虽为商人,但素以儒雅著称,并无半点奸滑习气,为人急公好义,乐于相助,喜欢舞文弄墨,莳花栽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儒商”。因为有了良好家风的熏陶,才使其家运昌盛,后辈中名人迭出,光耀乡里。
  先来说说严家淦。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九月二十五日,严家淦出生于羡园。小家淦自幼聪慧,祖父严国馨对其十分钟爱,四岁时,便将他送往好友、光绪举人王镜若家中,亲自教授。六岁时,即入木渎公立两等小学堂(即现木渎实验小学前身)学习,校园中那几株由家淦当年亲手种植的银杏树,如今已成参天大树。
  严家淦在木渎小学堂上完四年级,即随全家迁往苏州包衙前,入读私立桃坞中学小学部;十二岁时,考入桃坞中学,后升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期间,曾与谢大任等人,共同发起并创办了义务学校,招收学生主要是附近要求入学而又没有经济能力的穷苦孩子,以扫盲为主,附带教授国文、算术和音乐等基础知识。严家淦虽然年少,即已表现出关心民生的责任感及高超的组织活动能力。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严家淦被校方保送至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主修化学,辅修数学。五年后,圆满毕业,同时,因他在校期间的杰出表现,校方推荐他为上海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
严家淦从圣约翰毕业后,没有从事所学的化学专业,也没有象其他人一样出国留学,他效学乡里前辈,开始从事商贸金融。终因经验不足,赔累一空。1931年,严家淦得宋子文引荐,出任铁道部京沪、沪杭甬铁道管理局材料处处长,少年显达,从此步入仕途。
  1937年冬,严家淦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聘,任建设厅主任秘书,兼任福建省政府贸易公司总经理,主持贸易行政。翌年一月,升任为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于艰困之中办起了小型水力发电厂,并致力公路建设,欲把东南沿海与大陆后方交通运输理顺。八月,严家淦改任财政厅长,其财政专长渐渐崭露头角。面对当时“无财无政”的紊乱局面,严家淦苦心孤诣,精心擘划解决之道,废除苛捐杂税630种,减少冗员5300人,使战时财政由紊乱趋于稳定;又首创“田赋征实制度”,使政府掌握大量粮米实物,使粮价稳定,人心安定。此法很快在全国推行,严家淦的才干受到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蒋廷黻和财政部长孔祥熙的赏识,1944年12月,严家淦被调往重庆,任战时生产局采办处处长;1945年8月抗战时期,又代表经济部和战时生产局,首先飞往南京,协助何应钦办理受降接收事宜。10月24日,飞赴台湾,任交通部特派员兼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处长。期间,曾往返台北和重庆数次。翌年4月,在赴任台湾财政处处长途中,严家淦取道上海,向亲友道别,曾问起羡园的玉兰树和小学校园内的银杏树。从此,严家淦赴台40年,再未回过大陆。
  在国民党溃逃台湾之初,时任台湾“财政厅长”的严家淦实施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废弃不断贬值的旧台币,代之以新台币,全面实行币制改革。此举获得巨大成功,使通货膨胀得以缓和,物价上涨控制。至此,国民党在台湾的财政颓势才得缓解。1950年初,年方四十四岁的严家淦升任“经济部长”,三月,改任“财政部长”,成为国民党退台后的首任“财政部长”。严家淦曾两度荣任此职,长达10年,在此期间,首推现代预算制度,整理各项财税法规,1960年,实施“奖励投资条例”,“养鸡生蛋”,开创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由于严家淦对台湾早期的金融稳定和财政政策贡献巨大,被誉为“理财专家”。
  1963年11月,严家淦接替陈诚,出任“行政院长”;1966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严家淦的当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台湾当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财经挂帅的运作导向,开拓了专技精英跻身于权力核心的时代。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6日,“副总统”严家淦遵守“宪法”,继任“总统”,成为台湾当局的领袖。1978年,将“总统”之职退位于蒋经国。1993年12月24日,严家淦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大师眼中的严家花园

  民国五年(1916)正月,钱基博曾与退思园后人任味知等慕名往游,并记道:“园地不甚大,而构筑颇精,用五色砖砌地成花,蹊径曲折可念。循途入,亭台楼阁,靡所不有、、、、、、其中尤胜者曰环山草堂,面堂堆假山,中有一石植立,作斧 形,颇奇,殆所谓石之透瘦者耶?下堂,循阶折而左,拾级登望山亭,亭倚园墙,味知乃攀危登,指示天平灵岩诸山,嶂者 者,历历自北而西南,迤环墙外,如拱如瓶,此环山草堂之所为名也。”
  1936年9月上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联袂共赴苏州,曾数次来羡园进行实地踏勘。现遗存的上世纪羡园老照片中有许多就是梁思成夫妇拍摄。翻开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可以看到这样的描绘:“今京沪铁路沿线各县,名园甚多,如苏州怡园、拙政园、狮子林、汪园、羡园等,皆其名例、、、、、、木渎镇严氏羡园,面积颇广,区划院宇。轩厅结构,廊庑配列。以至门窗栏槛,新意层出,不落常套;而其后部小池,上跨石梁,仅高出水面数寸,池周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尤为幽绝。”1949年4月,梁思成在北大文学院亦即著名的红楼最后一次讲述《中国建筑史》,边讲边放映幻灯片,而这一课讲的正是木渎。据张中行老先生回忆:梁教授“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
  与梁思成一同来苏州的刘敦桢教授对羡园可谓情有独钟,他曾两进羡园,写下了有关羡园的大段文字描述:“(民国二十五年九月)九日晨七时,自阊门乘长途汽车,经胥门,折西南约一小时,抵木渎镇,游严家花园。园面积颇广,院宇区划,稍嫌琐碎,然轩厅结构,廊庑配列,下逮门窗阑槛,新意层出,处处不肯稍落常套。最后得小池一处,中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为境绝幽、、、、、、人为之美,清幽之趣,并行而不悖,而严氏此园,又其翘楚也、、、、、、下午返木渎,复至严氏园补摄相片。五时,乘车返苏城”。
  刘敦桢的挚友童隽教授在抗日战争以前,也曾专访木渎羡园,除文字记录外,并有摄影,更为后人留下了难能可贵的步测草图,收录在他的《江南园林志》中。他在文中记道:“羡园在木渎王家桥侧。清道光八年钱端溪所筑,称端园,并自为记。端溪能诗,盖隐居不仕者。木渎故有潜园、息园,咸丰兵燹,俱成灰烬。惟端园独存,旋归严氏。光绪二十八年,重葺一新,号为羡园。今之友于书屋及延青阁等处,皆端园旧胜。北临田野,登楼凭窗,远瞩天平,近望灵岩,极游目骋怀之致。园内布置,疏密曲折,高下得宜。木渎本多良工,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
  说起中国现代建筑史,上述几位大师的名字着实如雷贯耳。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学界即有“南刘北梁”之说,而刘敦桢、童隽、梁思成、杨廷宝又被誉为中国的“建筑四杰”。几位大师同时垂青于木渎乡野之间的一座小小废圃,这不能不说明羡园造园之精巧,名声之广远,无愧一代江南名园。之所以说废圃,是因为大师们当时所见的羡园其实已无人居住,时近抗战,羡园主人已举家搬迁至苏州城。早在民国十五年(1926),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曾往游,记述羡园因“乏人经纪,渐榛芜,殊可惜也。”可以想见,大师们来到羡园之时,已是断壁残垣,老树昏鸦,一片萧疏之景。从当时的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羡园虽“乏人经纪”,但名园骨架还在,风韵犹存,而且,在大师的眼里,恰恰是因为“乏人经纪”,此园少了些许的人间烟火之味,却又多了几分清幽之趣,苍凉之美。

 


  苏州园林之“翘楚”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未尝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严家花园的厅堂建筑宏敞精丽,堂堂高显,显示出严正的气度和性格。而进入园区,其建筑则显得精巧活泼,丰富多彩,楼阁亭轩廊榭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体现出造园者精湛的造园艺术。
  园中有书斋二处,分别以友于和海棠为名,尤其友于书屋,地处幽偏,经曲折长廊,过清荫居和静中观,方可蜿蜒而至。友于书屋为自成一体的独立庭院,前院湖石数片,花木扶疏,室内经典古籍,书香飘溢,实在是一个专心攻读的“藏修密处”。在严家花园幽曲静美的环境中,友于书屋等建筑偏居一隅,清幽曲奥,具有幽人般的情致;与其迥然有异的是,另有一些建筑如眺农楼、见山楼、环山草庐、宜人亭、延青阁等则地处高旷,空间畅豁,具有旷士般的襟怀。凭栏极目,不但园中景致尽收眼底,还可看到园外的田野风光和灵岩山的满目苍翠。延青阁上一副对联概括了这一切:“阁邻佛寺经盈耳,窗对灵岩翠满晴”。严家花园还有一些建筑造型颇为别致,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颇为罕见。如延青阁后墙与围墙不在一线,陡然偏斜出一角,打破了平稳板律的局面,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闻木樨香堂为厅榭合一式建筑,前部水榭依水而筑,数鱼为乐,后部四面厅光明洞彻,尽收四周景色于窗棂之内。羡园东部的爬山廊也较罕见,此廊依地势而建,随地形升高,连接自然,造型优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从平地漫步至环山草庐的二楼。
  园无花木,山无生机。严家花园在植物花草的布局配置方面也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构成春夏秋冬四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花木与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花木丛中,严家花园愈显幽深广远,变化多端,遍历全园,有步移景异、左右逢源之妙。
  从尚贤堂右边门穿越一条幽长的备弄,即进入以古广玉兰为中心的春景区。古广玉兰为羡园旧物,昔日园中胜景之见证,虽历经百年沧桑而蓊郁如故。每逢春夏,千葩万蕊,满园花光。邻近的友于书屋则为羡园旧名,引自《论语》“友于兄弟”,指兄弟友爱。友于书屋是严家藏书之所,颇多珍藏,严靜波(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览经典古籍,四岁吟诵唐诗,六岁熟读《易经》。驻足友于书屋,赏百年玉兰纯白之花色,嗅宜人之清香,兰芬益文思,自是文人墨客风雅之举。
  出友于书屋,进入绵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风徐来,还夹杂着淡淡荷香,告诉人们这里已是夏景区。假山尽头,视野顿显开阔,但见碧水清天,荷风四面,心中的暑气俗尘早已随着清风清散殆尽。环顾四周,澹碧轩、织翠轩、澈亭、锦荫山房和延青阁皆掩映于绿树丛中,回首一副楹联为此景作了点题:“胜地四时浓荫里,洞天一派碧鲜中”。
  随着曲廊向北延伸,过池塘,即进入秋景区。此区由两部分组成,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应时景致。闻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飘香,芬芳馥郁,闻之令人坦怀若荡,心旷神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园主于此焚香点烛,供拜月神。严氏儿孙折桂嬉戏,以寓“蟾宫折桂”高中之意。穿过眺农楼和见山楼前幽静的院落逶迤向东,来到环山草庐,一座宽敞平台贴水而筑,视野豁然开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绵延,山巅一亭翼然,山间清流潺潺。假山东侧为采秀山房,北接爬山廊。无论是在环山草庐的二楼,还是伫足假山之巅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远处灵岩山古塔钟楼的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环山草庐似乎已是园之尽头,孰料经东北角一侧门右折竟是别有洞天。此处已是冬景区。这里建筑密度很高,曲廊厅堂,交叉搭接,形成多处特色鲜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环境绝幽。疏影斋前,满植梅花,小雪初霁,红英绿萼,颇有宋代词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
  冬景区外是一处新园,水域开阔,园中的粉墙、亭廊、假山、藤树都倒映在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桥,水边有亭,水波轻漾,水香氤氲。岸上杨柳依依,鸟鸣蝉噪,已是一派活泼泼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