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暮从碧山下”的孤独的李白

 淮南玉 2011-03-14

“暮从碧山下”的孤独的李白

(2008-07-18 04:13:42)
标签:

杂谈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译文:

 

从终南山下来,去拜访斛斯山人,在他家留宿,并和他一起喝酒

 

李白

 

我从青绿色的终南山上往下走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一路上跟随着我往山下走。
我朝我来时的小路看过去,青黑色的翠微山横卧在远处的暮色之中。
我沿着这条来时的小路往回走,到达斛斯山人的家,他家的小孩子过来迎接我,并给我打开了柴门。
通往他家住所的小路两边是绿色的竹子和高大的松树,使这条路显得特别幽深,一路上松萝从松树上垂挂下来,拂动我的衣服。
斛斯山人和我聊得很高兴,我们一杯又一杯地喝酒。
我们一起唱起古曲《风入松》,唱完之后月亮已经上到中天了。
我喝醉了,斛斯山人也特别高兴,我们都暂时忘记了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5-10月的某一个晴天,李白一个人从长安城出发,经过翠微寺(现在户县的皇裕寺),行经15公里左右,来到终南山,一路游玩,爬到终南山顶时,太阳已经下山了。天色已黄昏,月亮也出现在天空里。下得山来,李白决定到一个叫斛斯山人的熟人那里去借宿,并和他聊聊天。这一晚,他和斛斯山人又是聊天又是喝酒又是唱歌,十分愉快。回到长安之后,李白写了一首诗,将这个愉快的经历记录下来。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历。一年前,唐玄宗改元天宝,大赦天下,并诏令“前资官及白身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就是要各地方向朝廷推荐人才。这年夏天,李白带着家眷来到安徽省南陵县,本来想再去江浙一带的,听到这个消息,就不走了。果然,唐玄宗的诏书下来了,因为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玄宗要他尽快赶到长安。李白一阵狂喜,他在临行前写了一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来表达他这种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我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俗人嘛。李白的这种踌躇满志,一方面来源于他过人的文学才华,一方面来源于他想要从政的热烈愿望。12年前,李白三十岁时就来过长安,结果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没有人赏识他。这一次是皇帝亲自征召,怎能不让他得意忘形呢?因此,这一年秋天,李白就高高兴兴地来到长安,而且是一个人。他把孩子老婆都放在安徽南陵县,大概就是想甩掉包袱,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到长安以后,李白见到了当朝太子的宾客、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非常欣赏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认为这首诗只有仙人才能写得出来,因此送李白一个“谪仙人”的称号,意思是“被贬到凡间来的仙人”。贺知章再次向唐玄宗推荐李白,于是李白得到玄宗的接见,受到非常好的优待,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供奉”。这样的一个职位,待遇是很不错的,可以帮助皇帝代写诏书,可以在皇帝出游的时候伺候在左右,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奉皇帝的征召,写一些诗词来娱乐皇帝和他的爱妃--杨贵妃。李白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心情失落,于是常常和贺知章等人跑到长安城的酒馆里去喝酒,有时甚至醉卧街头,连皇帝的征召也不放在眼里。李白这样的放浪形骸,令宫中太监高力士等人颇为不满,时不时地给唐玄宗吹耳边风,说他的坏话,唐玄宗就开始疏远李白了。

 

我在本文的开头之所以断定李白写这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在公元743年的5至10月之间,有这样的几个依据:一是,据日本学者笕久美子《李白年谱》(以下引用均来自本书),公元743年,“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八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这段话说明李白是在这年的4月份以后,才开始对御用文人的生活开始厌倦的。因为西安的牡丹盛开是在阳历4月份(也就是“暮春”),花期为10-20天。从公元743年4月对御用文人的生活开始厌倦,到得罪高力士及宫中人,到受到玄宗疏远,到感觉到宫中事情复杂、人心叵测,应该有一个过程。而距离公元744年“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二是,李白在诗中用“碧山”来形容终南山。我没有去过终南山,但是通过搜集网络上各位“驴友”在网上发布的照片,我判断终南山在10月中旬以后,到次年的3月之间,终南山要么是一片枯黄,要么是白雪皑皑,不能用“碧山”两个字来形容的。我甚至想要推测李白是什么时候到的山顶,又是什么时候下的山,甚至在和斛斯山人喝完酒后,大概是晚上几点钟。遗憾的是我的天文知识奇缺,难以把它们计算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推算一下,应该不难。根据终南山的经度和维度,当时的月相(太阳下山之前月亮就出来了),大概可以推算出当时的日落时刻,以及黄昏时天光持续的时间。根据终南山的高度,以及一般人上下终南山的速度,可以推算出上下终南山所花费的时间。根据月相,可以推算出月亮上到中天,使银河的众星光辉失色所需要的时间。

 

我这样想的目的并不是处于考据的兴趣,而是想真切地了解大诗人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一天的游玩给心情郁闷的李白很大的放松,大概也坚定了离开长安的决心。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独自跑到离城十多公里的地方去玩,又独自在暮色中下山,应该是很孤独的。但是,在查阅相关资料以后,我又感到,李白的这种孤独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李白生活在一个很奇特的历史背景当中,而身在其中的他毫无察觉。李白在长安城呆的这一年,以及前后一年,各自发生了一些非常诡异的事件。

 

公元742年,也就是李白还在安徽的时候,“二月,群臣上玄宗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镖骑大将军。是时,天下有州三百三十一,隶属之州八百,以十人为节度使与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以守备边防、时镇护总兵力为四十九万人,军马八万余匹,边境军事费自此逐年增多,民始困苦。”日后叛变的安禄山被玄宗皇帝提拔了,并且从这一年开始,用于边境的军费逐年上涨。公元743年,李白在长安的时候,“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宠待甚厚,许谒见无时。”安禄山入朝,并且可以随时见玄宗皇帝,这位未来的叛将可能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恃宠而骄的。而玄宗皇帝开始沉湎于享乐了,“时李林甫专政,公卿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斥之。”在朝中管事的实际上是李林甫,别说李白不会有什么作为,连皇帝都无为了。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八月,突厥内乱,册立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君主),回纥尽得突厥土地,日渐强盛。玄宗以天下太平无事,欲高居而无为,将一切政事委李林甫处理。”皇帝已经彻底放权下去了。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开始造反了,“安史之乱”开始了。这一年离李白离开长安城只有11年。安禄山造反也许不是必然的,如果玄宗皇帝不是放任李林甫、杨国忠把国家搞得一团糟的话。

 

我感到李白进长安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以后历史事件的主角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长安,而皇帝也是在这个时候决定休息一下。大诗人李白似乎起到了一个测试探头的作用,探测到这个王朝的气氛开始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后的11年,历史在为帝国的衰落做着准备,包括李白在内的各色人等,都毫无察觉。这正是我们人类的可悲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