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醫名詞術語(22)

 幸运草wrh 2011-03-17
驚風 是兒科常見病症之一。驚是驚厥,風是抽風。在兒童疾患中,凡因風而出現驚厥抽搐症狀的,統稱為驚風。分為“急驚風”、“慢驚風”二類,各詳本條。
急驚風 以發病迅速、高熱眼紅、昏迷抽搐、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口吐白洙、痰聲漉漉等為主證,故名。發病原因,有由於外感六淫,或暴受驚恐,或痰積食滯所引起。由外感六淫引起的,初起伴有發熱等;由驚恐誘發的,多不發熱或發熱不高,睡中驚惕啼哭;由痰積食滯引起的,有腹脹痛、便秘或大便腥臭,嘔吐噯酸等。凡急性熱病有上述主證 的都屬於急驚風,其中包括中樞神經的急性感染,如流行性腦膜炎及腦炎等。
慢驚風 以慢性發作,面色淡白或青、神倦嗜睡,緩緩抽搐、時作時止、腹部凹陷、呼吸微緩等為主證,故名。發病原因,或因嘔吐泄瀉後引起,或由急驚轉變而成。由吐瀉引起的,多見囟門和目眶低陷,肌肉鬆弛,便稀尿少,口鼻氣冷,甚則睡中露睛,肢冷,脈細無力。由急驚轉成的,有便秘,小便失禁,或尿閉,汗出淋漓,舌紅少苔,邪盛者,兩目畏光, 強直抽搐,甚則語言錯亂,舌紅,苔濁膩等。慢驚包括多種重病晚期有驚厥的,如結核性腦膜炎等。
驚風八候 指驚風的八種症狀表現。?搐,肘臂伸縮抽動;?掣,兩肩拽動; 顫,手足震顫;搦,兩手握拳或十指開合不已;?反,角弓反張; 引,臂若開弓,手如挽弓;?竄,眼睛上視;?視,眼睛斜視,睛 露不活。
內釣 小兒由於胎寒或脾胃虛寒引起的一種病症。主要症狀有腰背屈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腫(陳治《幼幼近編》)。
天釣 小兒驚風的一種。陳治《幼幼近編》:「天釣屬心肺積熱所致,其證涎潮(形容口水多)搐弱,項強痰鳴,雙眸(即目睛)翻上,爪甲包青,皆痰熱壅滯上焦所致」。
驚厥 指突然受嚴重精神刺激,以致氣血逆亂,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的現象。指小兒驚風證候。
瘛瘲 俗稱“抽風”,是小兒驚風的一個症狀。瘛,是筋急擊縮;瘲,是筋緩縱伸。瘛瘲是形容手足時伸時縮抽動不止的狀態,是熱極生風、肝風內動的證候。
臍風 又稱“撮口”、“噤風”。即新生兒破傷風。以牙關緊閉、強直痙攣、角弓反張、面帶苦笑為特徵。嚴重的兼見面色發青,呼吸急促等症狀。主要由於斷臍不潔,或臍帶脫落過早,局部受傷感染所致。
胎風 指小兒出生後,身熱,皮膚紅赤,狀如燙火傷的一類證候。大多由於妊娠時過食辛熱,脾胃積熱影響胎兒所致。
胎驚 新生兒非因臍風而出現驚風證候叫“胎驚”。前人認為由於孕婦飲食調養失常或精神因素,影響胎兒所致。主要表現有驚厥,知覺全失,手足抽動,面部肌肉痙攣。呈陣發性發作,不發時無異常徵象。
胎癇 指初生兒百日內所發生的癇症。
疳(疳積) 亦稱“疳積”。好發於幼弱小兒。以面黃肌瘦、肚腹膨脹、營養障礙,伴有慢性消化不良為特徵。一般的臨床表現為毛髮焦稀、易發脾氣、吮食手指、嗜異食、大便泄瀉、酸臭異常等。致病原因,多與所乳過早,飲食失節,病後失調,以及蟲積等因素有關,導致脾胃受傷,營養吸收障礙而得病,久而傷及其它臟腑。
五疳 疳證按主要的臟腑病變,分為五撞類型。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腎疳”。詳見各條。
心疳 五疳之一。由於乳食失調,心經鬱熱所致。主要症狀有身熱、頰赤面黃、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口渴飲冷、下痢膿血、盜汗、磨牙、易驚等。
肝疳 五疳之一。由於乳食失調,肝經受熱所致。主要症狀有消瘦、腹脹、面色青黃、多汗、下痢次數多、糞便中有鮮血或粘液、搖頭揉目、雀盲,甚至眼睛不想睜開等。
脾疳 五疳之一。由於乳食不節,脾胃受傷所致。主要症狀有面色萎黃、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嘔逆、不思飲食、喜吃泥土,煩渴引飲、水榖不消、瀉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滿、口鼻乾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發焦、四肢乏力等。
肺疳 五疳之一。由於乳食失調,鬱熱傷肺所致。主要症狀有咳嗽氣逆、咽喉不利、多涕時啼、憎寒、腹脹、泄瀉米泔樣糞便、乳食減少,口有腥氣、皮毛乾焦、四肢消瘦等。
腎疳 五疳之一。由於乳食失調,伏熱內阻所致。主要症狀有四肢消瘦、面色黝黑、齒齦生瘡或潰爛出血、上熱下冷、寒熱時作、吐逆、乳食減少、大便滑泄,甚則脫肛、肛門潰爛、濕癢生瘡。常見“解顱”、齒遲、行遲等腎氣不足等證。
熱疳 是由於小兒夏季斷乳,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主要症狀有肌瘦腹脹、 手足心熱、煩渴善食、泄瀉、大便色淡,或瀉下未消化食物殘渣等。
口疳 小兒疳積泄瀉,未癒或初癒,口腔發生潰瘍,稱為“口疳”。是由於濕熱蒸灼津液所致。
脊疳 是形容疳積患者羸瘦,脊骨顯露,故名。
丁奚疳 其病由哺食過度,脾胃受傷,營養不能吸收所致。症狀以腹大、頸細小、面黃肌瘦為其特點。
哺露疳 病因同丁奚疳。常為丁奚疳的進一步發展,患兒極度消瘦,時有寒熱,腹大,頸細,食多吐逆,泄瀉無度。常兼有腸寄生蟲疾病。
胎赤 初生兒皮膚色紅如塗丹,是胎中感受熱毒所致。?小兒眼瞼赤爛。“ 胎風”的別稱。
胎黃 初生兒於出生後數天面目、皮膚發生黃疸,叫“胎黃”,或稱“胎疸”,即現在所稱的新生兒黃疸。多因妊娠時母體濕熱熏蒸於胎所致。輕症一般 不用治療,黃疸可自行消退。
胎肥 指初生兒肌肉肥厚,目睛粉紅,滿月之後,日漸消瘦,五心煩熱,大便難,口中時流涎。這是由於胎中感受產母胃熱所致。
胎疝 小兒初生即見陰囊腫大的病症。
胎熱 指初生兒出現壯熱、煩驚、痰多喘急、目赤胞腫、便秘、小便赤等的一類證候。是由於產母在妊娠期過食熱毒之物,或過服溫藥,熱蓄於內,熏蒸胎氣所致。?孕婦經常目赤多眵或眼目昏花,亦名“胎熱”
臟寒 指嬰兒百日內,出現手足逆冷、唇面微青、額上汗出、不思乳食、腹痛腸鳴、泄瀉清水、夜啼等症狀。是由於產時冷氣侵入,或臍帶扎縛不緊、寒氣內侵所致。指脾胃虛寒。
滯頤 小兒常流口涎,涎常漬於頤下,故名。多因脾氣虛冷或實熱,不能約制津液所致。
五遲 小兒立遲、行遲、髮遲、齒遲、語遲,稱為“五遲”。病因與“五軟”基本相同。參見該條。
五軟 頭軟、項軟、手腳軟、肌肉軟、口軟,稱為“五軟”,又名“胎弱”、“胎怯”,或稱“白癡”。以發肓遲緩、智力發育不全為特徵。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早產,或後天乳養不足所致。類於大腦發育不全之軟白癡,即 伸舌樣愚鈍症。
雞胸 小兒生長發育障礙變成畸形的一種疾患。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失宜、脾腎虧損、胸骨柔弱而成。其症狀為胸廓向前畸形突出,狀如雞胸,故名。是佝僂病的症狀之一。
龜背 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發生畸形的一種疾患。多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腎氣虛,不能充養骨髓、督脈致脊骨痿弱,逐漸變成畸形。其症狀為脊骨彎 曲隆起,狀如龜背,故名。是佝僂病的症狀之一。
解顱 即頭顱骨縫分裂,前囟擴大,不能閉合之症。正常小兒的顱骨縫,大都在出生六個月時骨化,前囟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閉合,後囟在二至四個月時閉合。如延期閉合,名為“解顱”。多由先天不足,腎氣虧損所致,其症狀為頭縫裂開,頭皮光急,青筋顯露,面色[白光]白,眼珠常下翻,故白睛特別顯露,智力發育不良。解顱是較重的佝僂病的症狀之一,亦見於腦積 水。
囟填 即囟門凸起。有屬於寒氣凝滯的,囟門腫而硬,無發熱,四肢不溫。有因火氣上沖的,囟門腫而軟,面赤唇紅,指紋色紫。囟填類於腦積水。
囟陷 即囟門下陷如坑狀。多由於先天虧損或因長期腹瀉或慢驚風後,氣血虛弱,臟虛不能上榮所致。六個月以內的乳兒,囟部微陷,無其它症狀的,不作病態。
客忤 小兒突然受外界異物、巨響、或陌生人的驚嚇,而發生面色發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體瘛瘲、狀如驚癇的,稱為“客忤”
夜啼 是小兒夜晚啼哭不止的病症。原因主要是脾寒和心熱。因脾寒者,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腹痛,曲腰而啼;因於心熱者,面色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煩躁,惡見燈火,常仰身而啼。
不乳 嬰兒出生十二小時後不因口腔疾患而不能吮乳的稱為“不乳”。有實證、寒證、虛證之分。實證見腹脹便秘、嘔吐、煩躁不寧,啼哭聲粗,乃因胎糞不下,穢熱鬱結胃腸所致。寒證見面色蒼白,唇舌色淡,口吐白沫,啼 哭綿綿不休,甚別便溏肢厥,此屬腸胃虛冷,與產時受寒有用。虛證見形神虛怯,面色[白光]白,氣息微弱,啼聲無力,肢冷唇淡,由於元氣怯弱 ,多見於難產或早產兒。
馬牙 多因胎內受熱毒所致。其症狀為初生兒牙齦上生白色小泡,狀如脆骨,妨礙吮乳。
螳螂子 初生兒數天或一個月,二側腮內發現有腫脹有硬塊,吮乳不便,甚至啼哭不能出聲,稱為“螳螂子”,俗名“土脯子”,今名“頰脂墊”。
變蒸 小兒變蒸的說法,始創於西晉.王叔和。所謂變蒸,指小兒出生後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再加三大蒸,共五百七十六日變蒸完畢。徐春甫《古今醫統》:「變者性情變易也,蒸者身體蒸熱也。」變蒸的臨床 表現為身微熱,耳及臀部冷,此外無其它症狀。歷代醫家,都認為這種發熱證候,是嬰兒發育過程的正常生理現象。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認為 :「每經一次之後,則兒骨脈氣血稍強,精神性情特異。」直至明.張景岳認為變蒸是嬰兒發熱的別名,不是發育的正常過程。清.陳復正支持他 的見解。
天癸 指男女之腎精。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據此,天癸有類似性腺激素的作用。?在婦科方面,有時把天癸作為“月經”的代稱。
月經(月事) 是女子週期性子宮出血的生理現象,通常一個月來潮一次,每次約三至五天乾淨。因為每月按期而來,所以叫做“月經”,“月事”,又叫“經水”,“月信”(指按月而至之意)。一般十四 歲左右月經開始來潮,到四十九歲左右月經閉止。月經是否正常,可以從相隔的日期,經量的多少,色澤的深淡,經血的厚薄等 幾個方面來判斷。正常的婦女經血為暗紅色,開始時較淺,中間逐漸加深,最後又呈淡紅,不凝結,無血塊,不清不稠,沒有特 殊氣味,經量適中,能按月來潮,這是健康的象徵。如果在月經的期、量、色、質方面有改變,即屬於病態。
經水 指“月經”。?指經脈。《靈樞.經水篇》有關於“五臟六腑十二經水”的記載。
月經病 指婦科病中屬於月經方面的各種病症,即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等的異常而兼有各種症狀者。包括“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倒經”、“崩漏”、“經前便血”、“經行泄瀉”等等。詳見各條。
月經不調 是月經病的統稱,包括臨床上常見的經行先期,經行後期,經行先後無定期,以及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痛經,閉經等。詳見各條。
經行先期(月經先期) 是指月經來潮此正常過期提前一週以上,甚至一月兩至 。一般來說,本病屬熱的較多見,經血量多色深紅,質 稠濃,並見煩燥、口乾、脈數,屬血熱。如經量不多,色鮮紅,質清稀,手足心熱,屬虛熱。氣虛的則症見經 血量多,質稀,色淡,面色蒼白,神疲體倦,氣短懶言 ,頭重眩暈,舌淡脈遲。此外,屬於肝鬱或血瘀的亦較 多見。
經行後期(經遲) 月經來潮此平時的週期推遲一週以上。有血虛、血寒、痰阻、氣鬱血瘀等多種,但以虛症、寒症為多。虛症多腹痛綿綿喜按;若經血色淡,量少,質稀,身體瘦弱,面色蒼白,屬 血虛證。經色不鮮,或黑雨量少,惡寒倦怠,肢冷,屬血寒證。經色淡而粘,帶下連綿、心悸、頭眩,屬痰阻證。經行不暢,少腹隱痛,痛引腰部或乳房脹痛,屬氣鬱症。經色紫暗,血塊多,下腹疼痛拒按,捫之有包塊,屬血瘀症。
經行先後無定期(經亂) 又稱“月經愆期”。指月經不按正常過期來潮,或提早,或推遲,或經期不定。導致本病的原因很多,有腎虛,有肝氣鬱結、有脾虛,也有瘀血積滯所致。臨床辨證,屬腎虛的,症見經色暗淡、質稀,眼眶暗黑 ,腰脊酸痛乏力等。屬肝氣鬱滯的,症見經色暗紅,腹脅脹痛不舒,易怒等。屬脾虛的,症見肢倦納呆,便溏,經色淡而混有粘液。屬瘀血積滯的,月經常帶 血塊,下腹痛拒按。
經行便血 指每月在行經過期出現大便下血,而經量減少的病症。又叫“錯經”。多因腸中積熱,迫血妄行。類似子宮內膜移位的病症。
月經過多 是指月經來潮時,超過正常的血量,或經來日子延長,超過七天以上而經血過多,但仍不失一月一次的過期性。此症多由血熱、沖任受損或氣虛不攝所致。血熱的,經血深紅,質稠濃,或有臭穢氣;沖任受 損的,月經綿延不斷,面色萎黃,身倦困乏,經色暗淡而質稀薄;氣虛不攝的,面色淡白,氣弱懶言,經色淡。
月經過少 指行經時出血點滴,量少而不暢,一、二天即淨,故又叫“月經澀少”或“經行不爽”。臨床分為血虛、血寒,血瘀及痰濕等症。將到更年期的婦女有這些症候,可能是閉經的預兆,如每次經量極少,點滴 即無,長期不癒,應考慮生殖系統結核的可能,須早日調治。
經閉(不月) 發育正常的女子,平均在十四歲左右來經,如果超齡過久(一般是年過十八歲),仍無月經的;或已來過月經,非因妊娠,哺乳而月經中斷三個月以上,同時又出現病狀者,稱為“經閉”或“ 不月”。但也有些婦女身體無病而月經又不按月來潮的,如月經每兩個月來一次的,叫“並月”;三個月來一次的,叫“居經” ,又稱“季經”;一年才來一次月經的,叫“避年”;甚至有的終身不行經或每月屬期只有腰酸感覺而能受孕的,叫“暗經”, 但這種情況畢竟是極少見的。以上都不屬病態,與經閉的實質不同。經閉一般可分為血虛和血滯兩大類型。?血虛:因於脾虛的,常見面色萎黃,疲倦,頭目眩暈,納呆,腹脹不舒等症;因於心腎虧損的,則見面色蒼白,腰膝酸軟,心悸氣促、目眩耳鳴,手足 心熱等症。?血滯:因於氣滯血瘀的,則見面色紫暗,下腹疼痛拒按,或痛連脅部;因於寒濕凝滯的,則見面色青白,下腹冷痛、怕冷、脘悶作嘔,兼有白帶等。 經閉即“閉經”。中醫古書習慣將閉經稱為經閉。
痛經 又叫“經行腹痛”,是月經前、後或行經時,以下腹及腰部疼痛為主症的一種婦科常見病。本病的發生,多因氣滯,血瘀,寒凝,或血虛所致。因於氣滯的,多在經前下腹痛,痛連脅肋,或見乳脹等;因於血瘀的,多在 經前或月經剛來時,少腹刺痛拒按,經色紫暗,或有瘀塊;因於寒凝的,多見下腹冷痛或絞痛,熱熨則痛減,經行不暢,色暗滯;因於氣虛的,多 見行經後腹部及腰部綿綿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等。
倒經(逆經) 又叫“經行吐衄”。指在月經過期中(或行經前後)出現過期性吐血或衄血的病症。因發病與月經過期有關,又常引起月經量少 或閉經,故稱“倒經”,或稱“逆經”。本病多由肝氣逆上,肝經鬱火或陰虛肺燥而致。
經斷(經絕) 指婦女四十九歲前後,月經終止(有人還認為病理的月經閉止,叫“經閉”,生理的月經終止,叫“閉經”)。在月經終止之前,如出現經期先後不定,經量過多或過少,無其它臨床症狀的, 屬正常生理現象。若見頭暈,耳鳴心悸,心煩易怒,情志失常,手心發熱,經來量多,或漏下淋瀝不斷的,是由於腎氣衰弱,沖任虛損所致。伴有潮熱汗出,顴紅口乾,脈弦細數的,屬陰虛陽 亢;伴有腰痛陰墜的,為腎陽偏虛,沖任二脈虛衰。
經行泄瀉 是指月經前或來潮時,即大便泄瀉,經行即作,經淨則止。由於脾虛或腎陽虛,互相影響,致不能運行水濕,多伴有面黃、四肢乏力,口 淡食減,甚則浮腫、腹脹等症。
崩漏(經崩) 指不在行經期間,陰道內大量出血,或持續出血,淋瀝不斷的病 症。如出血量多而來勢急劇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較少,但持續不斷的,稱為“漏下”(《金匱要略.婦人妊 娠病脈證並治》)(一說指月經剛停後,又續見下血,淋瀝不斷 )。崩和漏可以互相轉化,其原因主要由於沖任不固。臨床上分氣虛、血熱、血瘀等。婦產科有很多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 盆腔、內生殖器膚炎症、腫瘤等)可以引起崩漏的症候,應早期獲得診斷治療。
血熱崩漏 指熱盛迫血妄行的陰道大量出血。多由平素體質陽氣亢盛,或因感染而出現內生殖器的急性炎症。症見出血量多,色深紅或紫,或夾有少 量血塊,面赤,煩躁,易怒。亦有陰虛而沖任受熱,局部炎症存在, 引起出血的,症見出血淋瀝不絕,色鮮紅,心煩不眠,或午後潮熱。
氣虛崩漏 指氣虛不攝引起的陰道大量出血,或淋瀝不止。病變與脾腎兩虛有關。症見出血多或持續不止,血色淡紅,面色蒼白,神疲肢倦,頭暈氣促,心悸等。
血瘀崩漏 指瘀血積留引起的子宮出血不止。多由瘀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引起。主症是漏下淋瀝不止,突然又大量出血,血色紫黑有瘀塊,小腹疼痛拒按,痛連脅助或腰部,血塊排出時,病勢得以減輕。
帶下 廣義的帶下,包括一切婦科疾病而言。帶脈環繞人體腰部一周,在帶脈以下的部位,叫“帶下”,故古代婦科病稱之為“帶下病”。?狹義的帶下,是指從婦女陰道流出一種粘膩的物質,如帶一樣綿綿不斷。包括婦女 的多種生殖器炎症,如陰道炎,宮頸糜爛,宮頸炎,盆腔炎等,此外,宮頸癌,子宮體癌合併感染時,也常帶下量多,氣味惡臭。歷代醫家根據帶 下的顏色不同,又分為“白帶”、“赤帶”、“赤白帶”、“黃帶”、“青帶”、“黑帶”,“五色帶”等。參見各條。
白帶 從陰道流出白色蛋清樣粘液,綿綿如帶者,稱為“白帶”;在正常情況下,成年婦女陰道可以分泌少量粘液,多屬無色,無臭(或微腥)。白帶增多則屬病態。因於脾虛者,白帶量多,兼見神疲,面黃、肢冷,便溏等 症;因於肝鬱者,白帶時多時少,兼見精神不舒暢,頭眩、胸悶乳脹等症;因於濕熱下注者,帶下有腥臭味,兼有陰癢(以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性 陰道炎較為多見),頭暈倦怠等。此外,虛寒、虛熱,痰濕等均可引起白帶增多。
赤帶 指婦女從陰道淋瀝不斷地流出色紅而粘濁似血非血的分泌物。如流出的是純赤色分泌物,則屬“經漏”,而雜有白色的,又稱“赤白帶”。一般來說,赤帶是由於心肝火盛所致,屬熱居多。經漏是由於飲食勞倦,脾失健 運,濕熱下迫所致,屬虛居多。赤白帶是由於濕熱留戀,夾雜胞內瘀血;也有由於情志鬱結所致,屬濕熱夾雜者居多。本病多見於子宮頸糜爛,子 宮瘜肉,加長時間未癒的應考慮癌變,及早診治。
青帶 是指婦女從陰道流出青綠色而粘膩味臭穢的液體。多因肝經濕熱下注所致 。
黃帶 是指婦女從陰道流出淡黃色、粘稠臭穢的液體。甚則色濃如茶汁。多因濕邪盛,濕鬱化熱,傷及任脈所致。如呈灰黃色泡沫狀的稀薄液,多為滴蟲性陰道炎;如呈黃白色,粘稠或呈膿樣,多為慢性子宮頸炎。
黑帶 指婦女從陰道流出色如黑豆汁,或稠或稀,或臭或腥的分泌物,也有在赤白帶中雜以黑色,是由於熱盛熏蒸,腎水虧虛所致。
五色帶 指婦女從陰道流出多種顏色相雜而有惡臭的分泌物。多由於濕熱蘊蒸下焦,積瘀成毒,日久潰腐所致。發現五色帶,應考慮子宮頸或子宮體癌,及早作出診斷。
自淫 指從陰道流出過多的白色粘液。可由於房事過度或下焦濕熱所致。指男性房事過度,慾火妄動,因而精液自出的現象(《素問?痿論》)。?男子為精滑,女子為白帶(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妊娠 即婦女懷孕,又有“重身”和“胎甲”等名稱。
胎元 指懷孕時在母體子宮內的胚胎。?指母體中充養胎兒的元氣。即胎盤。《證治準繩》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就是指的胎盤。
惡阻(妊娠惡阻) 指妊娠兩個月左右,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如胸悶不舒,噁心嘔吐,惡聞食氣,食入即吐,頭重目眩等,古代又有稱為“子病”,“病兒”,“阻病”等,是妊娠期最常見的症狀 。症狀輕微的,屬正常反應,嚴重的可使孕婦迅速消瘦,或誘發其它疾病。多因懷孕後沖脈之氣沖逆,胃失和降所致。 臨床分為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胃熱上沖,痰濕阻滯等四種。脾胃虛弱的,脘悶腹脹,嘔吐不能食,口淡無味,倦怠, 嗜酸辣食物,時吐清涎等;肝胃不和的,症狀有嘔吐頻頻,兼吐酸水,氣逆上沖,食入即嘔,胸腹脅脹,頭重眩暈,精 神沉鬱易怒等;胃熱上沖的,多見面部潮紅,煩渴,嘈雜,舌質紅絳;痰濕阻滯的,症狀有嘔吐痰涎,胸腹脹悶,不思 飲食,心悸氣促,口淡,舌苔滑膩等。
子懸 指婦女妊娠四至五個月後胎動不安,心胸脹滿,痞悶不舒的病症。多因肝氣鬱結,痰氣壅遏而胎氣上逆所致。
子煩 即“妊娠心煩”,是妊娠期中出現煩悶不安,心悸膽怯的病症,病因有陰虛,痰火和肝鬱等。屬於陰虛的,可見午後潮熱,手心發熱,舌紅無苔,脈細數;屬於痰火的,可見頭暈,脫悶,噁心嘔吐等;屬於肝鬱的,可見 兩脅脹痛;脈弦數等。
子嗽 即“妊娠咳嗽”。指妊娠期中出現乾咳,日久不止,甚則五心煩熱,胎動不安的病症。多因平素陰虛,懷孕後血氣又多聚於下部以養胎,陰精不能上承,肺陰虧損所致。如久咳不癒,可成癆嗽,稱為“抱兒癆”。
子瘖 即“妊娠失音”,或叫“妊娠音啞”,是妊娠期間出現聲音嘶啞或不能出聲的一種病症,多因腎陰不足所致。臨床表現往往伴有頭暈耳鳴、掌心灼 熱、顴紅、心悸、心煩、咽喉乾燥等陰虛症狀。若將分娩時突然失音而無 其它症狀的,為胞脈受阻,腎脈不通,腎陰不能上承,一般不必治療,待分娩後即可自然恢復。
胎動不安 簡稱“胎動”,指胎兒頻頻躁動,腹中痛,並有下墜感,甚則陰道流血的病症。多由於跌仆損傷,陰虛血熱或沖任二脈空虛不能固攝胎兒 所致。
胎氣上逼 指妊娠期間出現胎動氣逆的症狀。大多由於母體虛或病後體弱調養失宜、血氣不和所致,故名。
胞阻 指婦女懷孕後,經常出現腹痛,甚至陰道出血的病症。這是由於氣血不和阻礙胞胎所致。
轉胞 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婦因胎壓迫膀胱,出現下腹脹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種病症。多與中氣不足有關。
子腫 妊娠在七、八個月後,下肢輕度浮腫,無其它症狀出現的,是孕婦後期常有現象。若水腫逐漸加重而遍及股部、外陰或下腹部,甚至面部或肢體上 部遍身都腫,同時尿量減少,體重迅速增加的,稱為“子腫”,即“妊娠 腫脹”,或叫“妊娠水腫”。這是晚期妊娠中毒症的一種臨床表現,患者每兼膚色蒼白,精神疲乏,肢冷倦怠,口淡厭食。病因主要是脾腎陽虛或 氣滯所致。 此外,在妊娠六、七個月間出現腹部脹滿而喘的,稱為“子滿”,又叫“胎水”;自膝以下腫,小便清長的,稱為“子氣”;僅是兩腳浮腫而皮厚 的,稱為“皺腳”;而腳腫而皮薄的,稱為“脆腳”。它的病理與上述大 致相同。近代這類名稱,已較少用。
子淋 即“妊娠小便淋痛”,指孕婦小便頻數,淋瀝疼痛的一種病症。多因下焦虛熱或濕熱所致。
子癇 即“妊娠癇症”,又稱“子冒”。指妊娠六、七月後,或臨分娩時,出現突然眩暈仆地,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目睛直視,口吐白沫,甚則角弓反張,過後逐漸清醒,時作時止。凡六、七月以上孕婦出現頭暈 目眩,血壓升高,下肢水腫,以及蛋白尿時,即宜檢查,及早防治。本病原因,主要是腎陰素虛,肝陽上亢所致。亦可發於產鬱。
少腹如扇 語出《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症並治》。指妊娠六、七個月間,下腹部自覺寒冷,如被扇子所扇。這是由於下焦虛寒,陽氣不能溫養胞胎所致。
墮胎 指妊娠未足而流產,一般指妊娠三個月以內胎兒還未成形時墮下。在三個月以上,胎兒已經形成的,稱為“小產”或“半產”。若連續墮胎或小產超過三次以上的,稱為“滑胎”。 在未經墮胎、小產之前,一般先有胎動不安,點滴出血,腹部隱痛等症狀,應及早防治;墮胎,小產後,如沒有明顯症狀的,可按一般產後調理。 若墮胎,小產後下血不止,甚至昏暈,面色[白光]白的,多為沖任損傷,氣不攝血;若陰道下血淋瀝不止,多為瘀血殘留;若“惡露”很少而小腹 硬痛拒按的,多為血凝不行。參見“惡露不下”條。
激經 又叫“盛胎”或“胎垢”。指懷孕以後,月經仍按月來潮,而對孕婦、胎兒並無明顯損害者,也屬生理現象,待胎兒壯大而可自止。
胎漏 又叫“胞漏”。是妊娠後,陰道時有血樣液體排出而腹不痛的病症。可由於氣虛、血熱,胎元不固,性生活過頻等原因引起。
臨蓐 指妊娠九個月以後至分娩前的一段時間,又叫“產前”。
難產 指懷孕足月,胎位已向下移,但胎兒難於娩出。症見腹部陣痛,腰腹酸脹,小腹重墜,胞水興血俱下,而胎兒又不娩出。可因產婦生理異常,產道狹窄,胎位不正,或胎兒過大,或羊水早破,或產婦氣血運行不暢等原因 所致。其中,產時兒手先下者稱“橫產”;兒足先下者,稱“倒產”或“逆產”;若產時用力過早,兒頭偏歪而肩先露者,稱為“偏產”;產婦用 力過早,疲乏,久座椅褥,仍末產出,稱“坐產”;產婦突然用力,逼胎娩出,因而有所傷損者,叫“傷產”。此外,妊娠未足月而痛如欲產,又 不能產出者,名為“試月”。
死胎 又叫“胎死腹中”,即胎兒於臨產前在子宮內死亡,或死於妊娠期內。原因很多,有由於跌仆損傷胎體;有由於母患熱病,熱毒傷胎;有因於母體 素虛,病後胎元失養;也有胎兒臍帶纏頸,氣絕致死的。至於久產不下, 胎兒窒息而死的叫“胎死不下”。
息胞 又叫“胞衣不下”。“胞”、“胞衣”,即胎盤。息胞指胎兒娩出後,經過較長時間胎盤仍不能自動娩出。因病者大都伴有出血症狀,應及早使胚盤排出,否則將因出血過多而虛脫。本病多由於分娩後元氣大虛,無力繼 續排出,或因產時感受外邪,氣血凝滯所致。
產後血暈 產後急症之一。主要症狀為分娩後忽然頭暈,目眩眠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滿悶,噁心嘔吐,或痰湧氣急,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有閉症和脫症之分。閉症,惡露不下或量少,小腹硬痛,暈時神昏口噤 ,兩手握緊,面黃或紫暗,舌紫,脈弦有力,屬實症,多因血瘀上攻所致。脫症,面色蒼白,惡露很多,暈時口開,手撒肢冷,舌淡無苔 ,脈大而虛或微細欲絕,甚則出現冷汗淋瀝,神志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等(休克)症候。
產後發熱 指產婦分娩後,因各種原因引起發熱。常見的有外感,血虛、血瘀、食滯等四種。屬於外感的,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腰背酸楚、無汗,苔薄白,脈浮。是風寒之邪乘虛侵入所致。屬於血虛的,症見微 熱,自汗,面紅口渴,頭暈目眩,四肢麻脈,舌淡,脈浮而中空:或見潮熱盜汗、顴紅、脈細數。乃因失血過多,陰虛陽浮所致。屬於血 瘀的,症見惡露量少,挾有瘀塊,小腹脹痛拒按、口乾不欲飲,發熱持續不退,脈弦澀,多屬瘀血內阻,營衛不和所致。屬於食滯的,症 見胸膈飽悶,噯腐香酸,納呆,或脘腹脹痛,苔厚膩,脈滑,多因恣食肥甘,停積於胃所致。
產後風痙 即“產後發痙”。產後急症之一。主要症狀有突然項背強直,四肢抽掣,甚則口噤不開,角弓反張。多因生產之後感受風邪,加之失血過多,津液虧損所致,分虛實兩種。虛症,頸項強直,牙關緊閉,面色 蒼白或萎黃,四肢抽搐,脈虛細;若氣血暴亡,則見肢體僵直,肢冷,兩手微撤,氣喘自汗,目張口開,脈浮大而虛。實症,多先出現外 感症狀,繼而四肢強直,汗關緊閉,脈浮弦;如內熱熾盛,則見身熱口渴,面色潮紅,昏悶,兩手緊握,便閉溺赤,脈弦數。本症多見於 產後破傷風感染。
產後喘促 是分娩後喘急的症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陰虛已甚,失血過多而氣 脫於上,為將脫重症;一是寒邪犯肺,肺氣不宣而喘急,多見氣粗胸脹,咳嗽。屬風寒外感症(《景岳全書》)。
產後音啞 婦女分娩後聲音嘶啞(甚則不能作聲)的症候。是由於平素腎虛,產後陰精不能上承所致。
蓐勞 指婦女分娩後,氣血虧損,失於調養或勞累過度、傷於風冷所出現的病症。主要症狀有頭昏,肢節疼痛,煩悶,口渴,盜汗,咳嗽,寒熱如瘧,飲食不消,身體日見瘦弱。
惡露 指產後陰道排出瘀濁敗血之物。這些血性的液體含有血,粘液和壞死的子宮內膜組織等,開始間雜有些小血塊,顏色紫紅,以後只有暗紅色液體滲出,一般在二足期左右乾淨。
惡露不下 指胎兒娩出後,子宮內遺留的濁液敗血沒有排出或排出很少。主要是因氣滯或血瘀所致。屬於氣滯的兼見小腹脹甚而痛,胸脅脹滿,脈弦;屬於血瘀的,兼見小腹疼痛拒按,痛處可摸到硬塊,脈多沉濇。
惡露不絕 指產後超過二、三過,惡露仍末乾淨。或稱“惡露不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平素體虛,加上產後氣血虛損,氣不能攝血,二是瘀血內阻,新血不得歸經;三是血熱內鬱,迫血妄行。氣虛的,症狀有面色 蒼白或萎黃,神疲身倦,腰酸,腹脹有下墜感,惡露清稀無臭氣;血瘀的,症狀有面色紫暗,小腹疼痛,惡露色紫或夾有血塊;血熱的, 症狀有面色潮紅,口舌乾燥,惡露色鮮或深紅,有臭穢氣。
產後腹痛 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為常見。大多由於血瘀,氣血虛 ,或感受風寒所致。以產後瘀血凝滯(或風冷挾瘀血)為主的名“兒枕痛”,小腹部可摸到硬塊,有明顯壓痛,常兼見惡露不暢或不下, 胸腹脹滿,脈多弦濇有力,有偏寒、偏熱的不同。氣血虛的每易外感風寒,多見腹痛喜熱按,往往摸不到硬塊,頭昏目眩,體倦畏冷,甚 則心悸、氣短、舌質淡,脈虛細或弦濇;如挾瘀血,則少腹硬痛,舌質多紫黯;兼氣滯的則有胸悶腹脹、大便溏薄等症。
產後三急 指婦女產後出現嘔吐不止、盜汗和泄瀉頻頻等能迅速傷津耗氣的三種急症。尤以三者併見為危重(《張氏醫通》)。
產後三衝 指產後因感染惡露不下等原因引起的三種危重症候。即“敗血衝心”,“敗血衝胃”,“敗血衝肺”,合稱“三衝”,這裡的“敗血”主要是指當下而不下的惡露。各詳該條。
敗血衝心 指產後由於惡露不下,出現發熱,狂言呼叫,甚至發狂奔走等神志症狀。參見“產後三衝”條。
敗血衝肺 指產後由於惡露不下,出現胸悶煩躁、面赤、氣急喘逆等症狀。參見“產後三衝”條。
敗血衝胃 產後由於惡露不下,出現飽悶嘔惡、腹滿脹痛等消化機能障礙症狀。參見“產後三衝”條。
缺乳 即產後缺乏乳汁,或叫“乳汁不行”。有虛症和實症兩種。虛症多因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產時失血過多,氣血兩虛所致。主要表現有乳房不脹,不痛、或偶有少量乳汁流出,面色淡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惡露量 少。實症多因肝鬱氣滯,經脈壅塞,氣血不通所致。主要表現為乳房脹痛,胸脅脹滿,脘悶不舒,大便秘結,甚則發熱等。
乳泣 指妊娠期中乳汁自行流出(產後未經嬰兒吸吮而自行流出,甚至終日不斷的,叫“乳汁自出”)。有氣虛和肝熱二種。氣虛的,乳房不脹,面色淡白,氣短神疲,心悸頭暈,手足發涼,脈多緩弱。肝熱的,乳房脹痛,面 色潮紅,頭昏脅脹,煩躁便秘,脈多弦數。
不孕 指女子婚後,夫婦一起生活三年以上,沒有避孕而不受孕的。原因很多(包括男方的缺陷),在婦科方面,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的指先天性生殖器膚或機能缺陷;後天的與月經不調、氣鬱、血瘀、腎虛和痰濕等有關 。參見“不育”條。
陰挺 指婦女陰部有物下墜,或挺出陰道口外的病症。又叫“陰脫”,“陰頹”,“陰菌”,“陰痔”,也有因脫出物如茄子狀,而名“陰茄”,或名“茄子疾”;也有叫“子腸不收”。名稱很多,現多統稱為“子宮脫垂”。 本病原因,主要是氣虛下陷,不能收攝,或臨產用力過度,損傷胞絡所致;亦有因濕熱下注而引起的。屬於氣虛、胞絡損傷的,主要症狀有下腹自 覺墜重,腰部酸脹,心悸氣短,神倦,白帶較多,脈浮而虛。屬於濕熱的,症狀可見外陰部腫痛,黃水淋瀝,小便灼熱疼痛,心煩,自汗、口苦而 乾,脈滑數。
陰癢 指婦女外陰部或陰道內瘙癢,甚則疼痛,常滲出水液,癢痛難忍(類於陰道滴蟲病)。如因瘙癢引起陰道生瘡潰爛的,是陰癢的重症,稱為“陰蝕”。病因多由於濕熱下注或肝經鬱熱。屬於濕熱下注的,表現為陰道常滲 出水液,帶下甚多,呈淡黃色,小便黃赤,淋瀝不盡,心煩少寐,胸悶不舒,脈滑數;屬於肝經鬱熱的,表現為精神抑鬱,性急易怒,或脅痛潮熱 ,口苦而乾,便秘,小便黃短齦難,服弦數。
陰吹 語出《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症並治》。指婦女陰道有氣排出,並帶聲響的一種病症。
陰腫 指婦女下陰部腫痛的病症。多由於陰戶破損,感染毒氣,或肝脾二經濕熱下注所致。患者下陰突然腫脹疼痛,幾天後化膿,逐漸穿潰收口,但也有反復出膿而成瘺管的,嚴重時可出現寒熱,大便秘結,小便不暢等症狀。 成瘺管久不癒的,每呈氣血兩虛的症狀。
五不女 “五不女”指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即螺、紋、鼓、角、脈五種。前人認為這類情況沒有生育的能力,故名。“螺”,指陰戶中有螺旋紋,礙於性交者(一說螺是“騾”字之誤,指無生殖能力者);“紋”,即“ 紋陰”,類於先天性陰道狹小或缺陷;“鼓”,即“鼓花”,陰戶繃急似無竅,類於處女膜閉鎖;“角”,即“角花”,指蔭蒂過長,類於陰 陽人;“脈”,是女子一生月經全無(或月經不調),不能孕育之症(以上見萬全《廣嗣紀要.擇配篇》)。
石女 也叫“實女”,指陰道口細小的女性。
室女 指未結婚的女性,即“處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