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4)

 nice83 2011-03-17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4

 

http://blog.sina.com.cn/liliguoxue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是孔子收弟子的规定,“束”,十根草捆在一起就叫束,“脩”就是干肉的意思,干肉就是腊肉。孔子说,只要送给我十块干肉,我没有不教诲他的。这是什么道理啊?在先秦,对士大夫来讲,十块干肉是最微薄的礼,好的礼应该是玉帛,珍珠、玉帛才是高贵的礼品。送十块腊肉是很一般的礼节。《学记》里面说“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也”。老师不严,道就不尊,道不尊,老百姓就不尊重你的学问,所以为师之道“严师为难”。那么怎么体现出学问、道德、智慧的价值呢?那就必须你内心要至诚。你没有那个诚心,是我非要让你来学,求你来学,我敲着锣喊:“赠送喽!不要钱喽!我还倒贴喽!”你这个学问这么不值钱呐?所以并不是说要收腊肉,而是让人真正懂得对学问、智慧、学者要尊重。

 

 

    《礼记》里面讲“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只听说过你来求学,没听说过我一定要去教你的。现在的学堂,是老师要求学生学,不是学生要求学。我就有体会,我在大学里面教书,就是求学,我在求学生学;我给民众讲学呢,那就不一样了,那是民众来求学。大家挤着都要来学,他是自己心里面要学,故而大家都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地来学习。学校里面上课,老师在上面讲,竭尽全力地讲,学生在下面,吃瓜子的吃瓜子啊,谈笑的谈笑啊,I

 

 

    love youI love you啊——是老师在求他学,求学生学。孔子说,只要送给我十块腊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所以圣人说,十块腊肉表示你有这个心,只要你有求道之心,我就一定要教你。你没有这个心,我就是教也白教。我二十四岁第一次到北大拜见季羡林老先生时,就送了十块腊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一句和上一句结合起来看,上一句讲不是诚心来求学的学生不要教,这一句讲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思考,老师就不要去启发。这些都是孔子的重要的教学思想。

 

 

    “不愤不启”,不到他思考问题实在是想不出来的时候,你不要去启发他。“愤”这里就是心中想不通的意思。“不悱不发”,意思都到嘴边上了,可是找不到特定的词表达,就叫“悱”,不到他想说话、想表达而实在表达不出时,你不要去给他递传语言。一定要他自己去表达,确实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你递给他一句,他终生都记得。他思都没思考,你就给他讲了半天,“老师你讲的什么啊?”你到他讲不出来的时候,你给他讲,就会醍醐灌顶,从而使之豁然开朗。

 

 

    我族中一位饱学的八十五岁大哥李炽昌老先生做了一副对联就是:“当头棒喝是必大彻大悟,醍醐灌顶即知非色非空。”当头棒喝你一下,你大彻大悟,为什么?因为你有长期思考的积累。什么叫顿悟?长期思考的东西突然之间豁然开朗,就是顿悟。你没有长期思考的过程是不会顿悟的。所以,必须要他有那个心的时候,你再去教他,那这个教才是有意义的,不然也是白教。“隅”就是屋子的角落,我们一般屋子都是四个角落,四方形,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方形。你给他讲了一个角落,他就应该知道其他三个角落了。一个角落讲明白了,其他三个角落还不知道的,你就不要再教他了,再教他也没用了。所以,这两句要结合起来读,就是说他有这个心,你才收他做你的弟子,你才教他。第二,他确实是在努力,刻苦地学习,你才去指导他。真正的老师,不是说他一天到晚坐着给你讲,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是要你自己去深入地修学以后再点拨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