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您好我好大家好 2011-03-19
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近日来,我在报纸上看到几则这样的报道:报道一,2008年2月25日,雷州市二中发生校园血案,凶手陈××(雷州市第二中学辍学学生,男,19岁,英利镇人)窜回该校教室持刀捅伤老师、同学,导致3死2伤。报道二:一个年年在学校考试拿第一名的中学生,竟因为自己参加全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只取得第五名的成绩而跑到广州市的白云山企图自杀;报道三:在成都,一个在校颇受老师、同学好感的学生,在家却是一个十足的“魔王”,动不动就对其家长大叫大吼,大打出手甚至让其家长下跪;报道四:一位在家在校都乖巧听话的小男孩,却经常以偷盗女生内衣为乐……
                  当我敲下这些文字,心中真有一些沉重,有一些悸然,有一丝隐隐的痛烧灼于心,是什么,让本应青春阳光的孩子萌生杀念,是什么,让孩子成为
                  “家庭魔王”?又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怪癖呢?
                  虽然,这些悲剧的造成,我们的老师没有直接的责任,但老师作为孩子的重要引路人,悲剧的发生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其实孩子们的这些做法,究其原因都是孩子的心理上出了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再次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折关注。
                  “少年不识愁滋味”往往是人们不以为然伤害孩子的误区。如今不少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快乐,认为孩子能够吃得好,睡得好,穿得好,学得好……父母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则关注不足。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如湛江师范学院陈教授分析雷州市二中的校园血案凶手陈××走上不归路的原因时说:“陈××是自卑让他走上不归路,他从农村上城所接触的人与事不同,自己一下拐不过弯来,加上家庭贫困,性格内向,形成了自卑心理,特别是被殴打后,得不到解决,自卑心理演变成复仇心里,由于没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惨案就发生了。”
                  每一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满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健全个性发展的前提。按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有关宪章中指出:人的健康应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单纯的身体没有疾病。不少研究显示,约15%的儿童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身体发育和躯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无疑,孩子心理成长中的亚健康问题尤其值得父母的关注。而无数的事实也证明,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人的一生的事业成败与否,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是每一个家长、老师不可掉以轻心,而且刻不容缓的一项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一般对于小学儿童,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热爱学习,积极向上;情绪稳定,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团结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意志坚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等。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家长教育方法的不恰当,使孩子出现了以下的心理的问题: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依赖性强;二、自悲厌学;三、意志薄弱难承受挫折。针对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我想谈谈它的成因和解决的一些方法。
                  一、                    
                  对“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依赖性强的学生。首先,老师要主动做家长的工作,当前的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长辈容易将他们所有的爱倾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含在嘴里怕化,吐出来怕凉”,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罩在家长的保护伞下,使孩子不用干什么事,更谈不上为他人着想,遇上不顺心的事还要撒野、哭闹,甚至无故搞恶作剧。所以,老师要有针对性纠正家长这种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们以正确的方法对子女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次,老师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能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活动,并放手让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组织这些活动,如我们昌黎路小学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学生的自理能力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性,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                    
                  对自悲厌学的学生。当前学生的自我意识强,但是非判断能力较差,未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往往对自身的某些不足未能正确地对待,对自我的否定,对自我没有信心,自信心丧失,从而产生自悲厌学。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外貌没有别人美,长得太矮,、太胖、太瘦,所以不敢去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有的学生自觉智力比不上别人,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都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由于孩子“消费意识”的早熟,有的孩子会认为家庭条件没有别人优越,所以想趁早出外打工挣钱……这些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无故旷课、逃学。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说明人的自我认识是十分重要的。高尔基说过“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不扫除这种自卑的瓦砾,自信心的种子就没有土壤撒播。”孩子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对自己保持一种愉快接受的态度,自信面对他人。我有一次接手一个班,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人因此而有些灰心。我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我学习女教师海伦想的这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我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孩子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带着它。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其次,老师要多讲一些名人名家成才的经历和故事,如爱迪生、安徒生、高尔基、保尔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明白个人的容貌、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均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而这些条件也不是一个人进步和成功的主要原因,要想成功更重要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再而,老师自身要改进教学的方法,采取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对症下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一定的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起“我也能学得了,学得好”的信心,克服厌学的心理。最后,要尽量做到家校合作,互动式教育。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总与家长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没有给孩子两面夹击,让孩子总有温暖的感觉,从而让孩子克服厌学的心理。
                  三、                     
                  对意志薄弱,难承受挫折的学生。将竞争意识、竞争的机制引入到校园,无疑对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动力不没重大意义,但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把教师、家长的目光都定格在了分数上。这往往容易使那些智商高心理素质不高的“优等生”失去自我。这些孩子总是活在光环中,一遇到挫折,就不能正确对待,易于走上极端,酿成悲剧。上面提到的那个企图自杀的孩子只是许许多多有这样心理疾病的孩子中的一个。要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我认为老师要有意识地疏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启发学生,竞争的目的不单纯在于分清胜负,争夺桂冠,重要的是通过竞赛活动,找出差距,知己知彼,增强进取的动力。另外,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学习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故事,让孩子在这些逆境中崛起的人身上懂得,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是要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是正常的,客观存在的。再三,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挫折的原因,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会转移情绪,不往后看,要往前看,抛开过去,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让他们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一堑,长一智”等这些道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心理也变得更为复杂,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来越多,这已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心理疾病已悄悄逼近你我他。要想这些心理发育不健全的孩子走出心理亚健康,社会、家庭、学校应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尽快在学校、社区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引与辅导,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