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石配茵陈治疗胃脘胀痛效佳中医杂志 2000年第2期第41卷 理论探讨
作者:高谦 单位:云南省开远市铁路医院 661000 赭石具平肝潜阳、镇逆平喘之功,多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呕吐、呃逆以及哮喘等证。临床中若将赭石配伍少许茵陈,用于胃脘痛伴见口苦口干、脉弦之症的治疗,则疗效颇佳,举例如下。 例1:唐某,男,54岁。胃脘反复胀痛1年余,伴口干口苦、盗汗、嗳气不适。近2个月加重,饭后胃脘胀痛尤重,活动后稍舒,纳差。1997年11月6日前来就诊,予柴平汤加味,症略减,细诊其脉,双脉弦细,考虑肝胆郁热,肝火随胃气上逆。在原方中加入赭石30g,茵陈6g,服2剂后,胃胀明显减轻,纳食转佳,口苦症状消除,再投4剂,胃胀、纳差全消,病愈。 例2:马某,男,36岁。心悸、寐差、头昏伴胃脘胀痛不适1月余。于1997年11月24日来诊,其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投予张锡纯之建瓴汤以平肝镇潜、宁心安神,同时稍佐茵陈以柔肝,配与方中赭石以平肝和胃。服2剂后,胃脘痛愈,心悸不寐明显好转,知其为赭石配茵陈之功也。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赭石其质重坠,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其性和平”。又谓:“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用药强制之,是激动其所寄之相火而起反动力也”。而“茵陈者,青蒿之嫩苗,其禀少阳初生之气,原与少阳同气相求,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临床中,大部分胃脘胀痛患者,伴见口苦口干、脉弦之症,多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胃气不降,肝火随胃气上逆所致,故在方中加入赭石,稍佐茵陈,则每获良效。 赭石治疗黄疸 中医杂志 2000年第2期第41卷理论探讨 作者:李怀生 单位: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定水镇分院 252328 赭石治疗黄疸为笔者临床偶得。1991年7月曾治孟某某,女,74岁,患胰腺癌晚期,症见一身面目俱黄,皮肤呈黄黑绿色,形体消瘦,脘腹胀大,胃呆恶心,全身皮肤瘙痒,便秘,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而数。证属邪毒内蕴,肝胆失调,脾胃虚弱。处方:茵陈30g,泽泻24g,猪苓18g,茯苓18g,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2g,赭石24g,土茯苓30g,丹参30g,生地黄30g,苍术、白术各15g,乌梢蛇15g,白鲜皮15g,大黄10g,服药15剂,黄疸衰半,呕恶止,全身瘙痒减,饮食增。药房暂缺赭石,笔者思赭石本降逆止呕之品,今呕已止,缺亦不妨,故令服之。5日后黄疸加重,虽倍用茵陈,黄疸仍继续加重。复加之,并重用至45g,10日后,黄疸渐退,守方服2月余,黄疸消失,后继续调治3月,病愈,随访6年,仍健在。赭石味苦性寒,归肝、心经,诸本草书皆载具降逆止血,平肝潜阳,凉血清热之功,临床用以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治吐血、衄血、崩漏等症。今治疗黄疸竟有奇效。其理余百思不解。后读《金匮》则得明示:黄疸者乃湿热火毒,熏蒸肝胆,迫使肝汁外溢肌肤所致。赭石色红,味苦入心,补心气,使心气旺,而有助于肝,“子能令母实。”同时,赭石有凉血清热之功,与方中茵陈、四苓之清热燥湿解毒药相伍,加强了原方的清热解毒燥湿作用,使黄疸速退。后每遇黄疸者,余皆重用本品,屡获显效。 赭石善治伤科眩晕 中医杂志 2000年第2期第41卷理论探讨 作者:余锡明 单位: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 246501 赭石,苦甘、平,因主平肝镇逆,故多为胃家推崇。近20年间,笔者将此用于外伤眩晕之症,临床颇多效验,兹作介绍。 如治某男,42岁。3年前因车祸伤及头部,当时昏迷不醒,在某市医院诊为头部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予以手术治疗,出院后屡发眩晕3~4次/日,且伴恶心欲呕,春夏之季发作频繁,秋冬之时偶作,每次发作须双眼紧闭平卧半小时许,方可缓解。经中西医多次调治,均无效果。查见患者神志清楚,语言对答流利,头顶偏右侧约2cm×2cm骨质缺损,扪之有凹陷感,面部微红,颈项活动正常,四肢诸关节活动自如,神经系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诊为脑外伤后综合征。证属肝郁气逆,痰火上扰。处方:赭石30g,姜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0g,厚朴10g,茯苓10g,赤芍、白芍各10g,陈皮10g,竹茹10g,甘草10g。服药7剂,患者诉精神饮食明显好转,眩晕近2月未发。原方去黄芩、半夏,再服14剂,眩晕基本消失。随访至次年夏末,未再发作。 伤科眩晕,虽多为血瘀所致,然宿伤陈伤切不可专从血论。经云:气为血帅。故久伤必致气郁,气郁必生痰火,因瘀致郁,因郁生痰,痰瘀交结,痰气互阻,痰随火升,每致清窍闭塞,眩晕难愈。赭石,“下气降痰,清火”(《本草正》),又“除血脉中热、血痹、血瘀”(《本草别录》),故以之为君治疗眩晕,其效应桴。 赭石治胆汁返流性胃炎 中医杂志 2000年第2期第41卷理论探讨 作者:邵东平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医院 210018 10余年前,笔者学习张锡纯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时,受书中“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用镇逆汤”和“有因‘胆倒’而呕吐不止者……方用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可名正胆汤”的启发,以赭石为主组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8例,效果甚佳,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以赭石为主药,生用入汤剂先煎,一般用量20~30g。若肝胆郁热者,加黄连、枳实、竹茹、半夏(黄连温胆汤),以疏肝利胆,泄热和胃;肝胃不和者,加柴胡、芍药、陈皮、香附、川芎、枳壳(柴胡疏肝散),以疏肝和胃,理气通降;胃气虚弱者,加旋复花、半夏、人参、生姜(旋复代赭汤),以益气和胃,温中降逆。总之,要谨守病机,知常达变,辨证用药。一般日服1剂,连煎2次后将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空腹服。 如治周某,男,43岁,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2年余。经胃镜检查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服多种西药治疗症状未缓解。后来我处就诊。患者胃脘部嘈杂、胀闷不舒无定时,伴嗳气,泛吐黄苦水,食少纳呆,口苦便干,苔薄黄腻,脉弦滑。属肝胆郁热,痰浊内扰,胃失和降之证,治拟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法。处方:赭石30g(先煎),黄连3g,吴茱萸2g,枳实10g,竹茹10g,姜半夏10g,柴胡10g,芍药10g,茯苓10g,陈皮6g,黄芩10g,蒲公英20g。患者服药7剂后自觉症状减轻,胃脘部嘈杂感已无,稍有作胀感。苔薄腻,脉弦。继服14剂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轻度浅表性胃炎,未见胆汁返流入胃现象。随访1年未见复发。 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呕吐”范畴。按中医学“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理论,胃的贲门、幽门具有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的作用。一旦功能失调,胆汁乘虚上逆,就会产生胃气通降机能的紊乱。胃失通降则“胆随胃降”机能丧失,遂出现胆汁返流之症。 赭石,色赤,归肝、胃、心经,有平肝镇逆功效。其质重性降,主治病势上逆诸症。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筛选出以赭石为主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且实证、虚证皆可使用。现代实验研究,赭石含三氧化二铁(Fe2O3)及少量钛、镁、铝、硅、锰、钙等。笔者用其治疗,取其三意:一是使胆汁不得返流入胃;二是使胃中的酸碱平衡恢复正常;三是对胃粘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随症灵活加味,治之得法,每每奏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