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殊性慢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秋霜了无痕 2019-11-26

十二指肠胃反流,按照2000年井冈山会议我国慢性胃炎新的分类法,属于慢性胃炎 (特殊型、化学性、胆汁性),过去亦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酶及碱性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内,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所致,过量的反流即可引起慢性胃炎,有时也与反流性食管炎有关。

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本病属于 “胃脘痛”,或“胆瘅”等病范畴。《沈氏尊生方》 云: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若情志不畅,忧思伤脾,恼怒损肝,以致脾虚肝郁,肝失疏泄,久郁横逆,引起胆腑气机壅滞,使胆液不循常道,逆乘脾胃,胆汁不随胃气下降以助消化,故而反其道上逆犯胃,造成升降失常,疾病由生,此为肝胆克伐脾土之气分病。另一方面,若是肝气郁结,久郁化热,移热于胆,或肝胆兼夹外邪,湿热蕴结,则成肝胆干扰脾胃所致之湿热病。

病例一: 孙某,男,60岁。胃脘部灼痛1年,伴胸骨后疼痛,嗳气反酸,经胃镜检查,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超声波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胸片正常,经服用洛赛克等药治疗,效果不著。现症: 胃脘部灼痛,胸骨后亦痛,嗳气反酸,食后腹胀,食欲尚可,舌质暗红,舌苔白厚,脉弦滑。

西医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 肝胃郁热,胃气上逆。

治法: 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方药: 黄连15g,吴茱萸6g,旋覆花20g,代赭石30g,丁香6g,柿蒂15g,白及20g,煅瓦楞子20g,海螵蛸30g,大贝10g,黄芩10g,柴胡9g,延胡索15g,枳实15g,大腹皮15g,焦槟榔15g,生龙牡各30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连服2周,胃脘灼痛及胸骨后痛好转,嗳气反酸亦好转,食后腹胀已不明显,舌暗红,苔白。病情好转,守原方再服2周,症状皆除。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未见器质性改变。

按语: 此例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不得疏泄,郁而化热,横逆犯胃,而胃气上逆致本病。肝胃郁热气滞不行故见胃脘灼痛,胸骨后痛。胃气上逆则嗳气反酸。胃气不降则食后腹胀。舌暗红,苔白厚,脉弦滑均为肝胃郁热,胃失和降之象。方中黄连、吴茱萸、黄芩、柴胡疏肝和胃,清肝泻火; 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和胃降逆; 白及、煅瓦楞子、海螵蛸、大贝制酸和胃止痛; 三七粉、延胡索活血止痛; 枳实、大腹皮、焦槟榔疏肝行气和胃,龙牡镇静抑酸。胃痛,中医又称为 “胃脘痛”,是指肚脐以上,剑突以下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很多疾病,尤其是消化疾病所发胃痛均可属于此范畴。本例经西医检查,已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依据西医的诊断而按病用药,中医对此则应按辨证施治的原则,而进行理法方药的思索,做到理法相应,组方选药丝丝入扣,方能对证效验。

胃脘痛的记载始见 《内经》,如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说: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郁犯胃,肝胃不和有关。肝木失于疏泄致气机不利,脾气不升,胃浊不降,不通则痛,郁久化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此即本病例发生之机制。治疗上采用左金丸,旋覆代赭汤及丁香柿蒂散合方为基础,佐以疏肝清热,理气消胀之品,服药数剂而效果立见。可谓证效相应也。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肝胃郁热是反流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应用上述方剂随症加减治疗,每可收到明显效果。胃脘灼热而痛的辨证,一般属于郁热,病位在于肝胃,治疗上理应舒肝解郁,清热止痛。但在临证选法用方中,必须注意脾胃升降之灵活掌握,因胃属腑,宜通降,在肝郁气滞之中,必致脾胃升降失司,这是多数病机的必然结果。所以在分析病机随症加减的基础上,选用和胃通降药,能增强效果。但结合辨病的反流性质,而灵活用药。

如为酸性反流可加用海螵蛸、瓦楞子、牡蛎等以中和胃酸。

如为碱性反流则加乌梅、五味子、白芍和五倍子等酸以收之,尤其胆汁反流明显者重用甘草和之。

病例二: 诸某,男,47岁。右胁痛1年,伴嗳气呃逆,脘腹胀满,时有胁痛牵及后背,夜寐多梦,自汗,盗汗,便溏,食欲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曾查超声波示胆囊小结石。胃镜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而求于中医。

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辨证: 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气阴不足。

治法: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 茵陈30g,旋覆花30g,代赭石30g,吴茱萸6g,黄连15g,丁香6g,柿蒂15g,枳实15g,大腹皮15g,焦槟榔15g,北沙参30g,瓜蒌仁30g,生地30g,炒栀子30g,知母30g,鸡内金30g,黄芪30g,甘草6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服上方15剂,右胁痛明显好转,嗳气,呃逆亦减,大便基本成形,余无所苦,舌脉大致同前,上方减黄连、吴茱萸、生地、三七粉,加苏梗12g,金钱草20g,浮小麦30g,以增行气利胆止汗之功。又服15剂临床症状消失。

按语: 患者系平时精神紧张,复因饮食不节,日久致肝胆郁热,气机不畅,横逆犯胃所致。肝胆郁热,气滞不通而右胁疼痛、痛连后背,胃失和降上逆而发嗳气、呃逆、脘腹胀满。郁热耗伤气血,神不守舍则夜寐多梦,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盗汗,脾虚健运失常则便溏,舌脉均为肝胆郁热之象。方中: 茵陈、栀子、黄连、吴茱萸清热疏肝利胆; 枳实、焦槟榔、山楂、鸡内金、大腹皮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丁香、柿蒂、旋覆花、代赭石平肝和胃降逆;沙参、瓜蒌仁清热和胃利膈;生地、知母滋阴清热止汗;黄芪、甘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 三七粉活血止痛。二诊病情好转,减清热活血之品,加入金钱草、苏梗以行气利胆排石,浮小麦敛阴止汗。本病例的治疗中重视保护胃气,本例虽肝胆郁热,症属邪气实,但在大剂清热祛邪之品中加入黄芪、甘草以顾护胃气,防止过凉伤及脾胃。

病例三: 张某,女,42岁。胃脘胀痛3年,加重1周。

患者3年来间断性的胃脘胀痛,多伴口苦、嗳气,每于情绪不畅时病情加重。本地医院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曾服用胃苏冲剂及吗丁啉等药,效不显,特来京就医。主诉: 胃脘胀痛,反酸,烧心,嗳气,口苦,心烦失眠,纳呆,便溏,舌质暗有齿痕,边尖红,苔黄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辨证: 肝胆湿热,脾虚气滞。

治法: 疏肝利胆,健脾理气。

方药: 醋柴胡9g,延胡索15g,茵陈30g,郁金25g,吴茱萸5g,黄连15g,旋覆花20g(包),代赭石30g,清半夏9g,黄芩15g,枳实15g,大腹皮20g,苍白术各15g,茯苓30g,三七粉3g(冲),甘草6g,砂仁6g。

患者服药1周后胀痛,反酸,烧心,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又服2周,诸不适消除,纳尚可,黄腻苔已退。仅留睡眠不实,上方加酸枣仁30g,继服1周。由于患者急于回乡,未复查胃镜,嘱其服用疏肝健脾丸善后。

按语: 观其脉证,辨证为肝胆湿热,肝气犯胃,故见胃脘胀痛,嗳气。胆火上逆,湿热内蕴而致口苦,反酸,烧心,心烦失眠,苔黄腻,脉弦。纳呆,便溏,脉细均因脾虚所致。故方中用柴胡、延胡索、郁金、茵陈辛开苦降,兼化湿热,辅以旋覆花、代赭石、枳实、大腹皮和胃降逆,佐以苍白术、云苓、砂仁、甘草健脾理气。三七粉活血不伤新血,止血不留瘀血,为治胃病必用之品。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 “胃脘痛”、“嘈杂” 范畴。

早在《灵枢·四时气》 中就有相似的论述: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功能失调。甲木克土,脾不升清; 乙木犯胃,胃不降浊,中焦气机逆乱,胆胃不和,胆汁上逆而反流。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病因在肝胆,与心有密切关系。其病机变化可由肝木克土,气郁化火,形成肝郁胆热之实证; 亦可由脾胃虚弱,胆无土养,阴火上冲而形成脾虚胆郁的标实本虚证。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要谨守病机,守衡用权,同时辅以心理疏导,东垣老人曰: “安心神以调治脾胃”。现代医学证实,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因胃肠压力梯度改变,幽门口功能紊乱所致。临床上以内镜确诊,镜下可见金黄色的胆汁从幽门口冒出或胃池内黏液糊显黄绿色。在诊断中的体会是: 幽门口启闭有力,同时见金黄色的胆汁涌出,多为肝郁胆热之实证,治疗以清热降逆为主; 若幽门口开启无力,关闭迟缓,胃池中见陈旧黄绿色的黏液,多为脾不运化之虚证,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胆汁呈碱性,破坏胃中的酸性环境,直接损伤胃黏膜。若黏膜水肿,充血,加入蒲公英、泽泻、丹皮; 黏膜糜烂出血加栀子、大黄、赤芍; 若黏膜苍白,血管显露,病检见胃腺体萎缩,加入生芪、莪术、三七粉。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辨病用药,可提高疗效。

病例四: 江某,女,35岁,1997年7月24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出现胃脘胀痛,痛无规律,饱食与饥饿皆可诱发。伴反酸,呃逆。每次发作多因过食油腻或饮食不节。2天前因过食油腻出现胃脘胀痛、拒按、畏凉、反酸,大便成形日一行,眠尚安。月经先期有血块。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滑。胃镜示: 慢性胃炎,胆汁反流,Hp (+)。

辨证: 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诊断: 胃脘痛。

立法: 健脾养胃,疏肝止痛。

方药: 郁金15g,陈皮15g,鸡内金20g,焦三仙30g,砂仁6g,当归15g,赤白芍15g,香附15g,白术15g,茯苓15g,丹参15g,川芎15g,甘草6g。7付。

1997年07月31日二诊: 服上药7付后胃脘胀痛减轻,但反酸呃逆不减,纳食量较前增加,便调寐安。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滑。患者为年轻女性,病史3年较长,月经有血块,有瘀血的表现,仅用轻微的活血药效力不够,上方中加入三七粉3g,再服7付观察。

1997年08月26日三诊: 服上药后疼痛基本消失,仍觉餐后不适,腹胀反酸,有时烧心。便调,眠可。舌质红苔白,脉沉滑。辨证如前:

郁金15g,陈皮15g,鸡内金20g,焦三仙30g,砂仁6g,当归15g,赤白芍各15g,香附15g,白及15g,黄连15g,吴茱萸5g,甘草10g,三七粉3g(冲)。14付。

1997年09月09日四诊: 患者诉服药后胃胀腹痛消失,但纳食稍有不适即觉反酸烧心,余如常。舌脉同前。患者为反流性疾病,需长期治疗。故协定成药清胃冲剂治疗。

嘱病人择期复查胃镜及Hp。

按语: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原发的动力紊乱,西医治疗有手术及促进食管、胃十二指肠生理性转运特性的药物,才能纠正食管及胃的压力不足,需长期治疗,复发率高,现试用纯中药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汤剂与成药相结合,以使病人能够接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属中医的胁痛、胃痛、呕吐、噎膈、反胃、呃逆等范畴,临床以肝胃不和、肝郁气滞及肝脾不调等证型多见,治疗服药可很快缓解,但易反复,因此用疏肝健脾和胃的汤剂制成成药,以期为大多数患者接受。

﹉出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危北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