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金梁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

 刘胜勤 2019-10-15

戴金梁为江苏省名老中医,业医五十载。戴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笔者有幸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并参与“江苏省名老中医戴金梁工作室”医案总结整理工作,受益匪浅。胆汁反流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因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使胆汁和碱性肠液返流入胃,胆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的一种浅表性炎症[1],是纤维胃镜运用于临床而发现的一种镜下病理现象[2]。据有关报道,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胃病的30%左右[3]。由于没有一组特定症状或体征,胆汁反流性胃炎常常被其他上腹部症状所掩盖,使其诊断有一定困难[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苦、泛呕苦水(或酸水、清甜水)、胃痛、上腹饱胀、嗳气,饥时嘈杂、食欲不振。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嘈杂”“呃逆”“呕苦(呕胆)”等范畴。笔者将戴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做一总结,与读者共飨。

1
中土虚惫为本证,扶土降逆共奏功

戴师指出,本病多因长期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太甚、思虑忧伤,耗损元气,伤及脾胃,“久病则虚”,从而致中土虚弱,气机失调。此时若肝木乘侮脾土,则肝脾之气不升而郁陷;胆木乘侮胃土,则胆胃之气不降而横逆。木气横逆,胆汁逆行,反流入胃,进一步克伤中土,戕伐胃体。正如《景岳全书·反胃》中云:“或因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因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又胃为传化之府,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若胃失通降,中焦壅塞,妨碍肝木条达顺降之路,致使胆气不降,失于疏泄,胆汁逆行,首犯胃腑,出现胆汁反流入胃的证候,也即所谓“木克土”的表现。因此“肝木之升缘于胃气之逆,胃气之逆缘于中气之虚”。戴师治病,遵“治病必求于本”及叶天士“补脾之中,为宜疏肝”之旨,治疗以扶土健脾和胃,降逆肝胆之气为法则,培土固本,调顺气机,胆汁反流可止。

病案1  患者,男,42岁,2013年1月因“胃痛3年”初诊。近1年来,胃脘部隐隐胀痛发作频繁,痛以食前明显,喜温喜按,痞满不适,嗳气频作,泛吐清水,纳少便溏,神倦乏力。服吗丁啉、猴菇菌片、硫糖铝等药,效果不明显。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病检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轻度化生。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脉弦细,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证属脾气虚弱,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消痞(和胃)降逆。方以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化裁。药物组成:太子参10 g,黄芪10 g,桂枝6 g,炒白芍10 g,炒白术10 g,紫丹参10 g,吴茱萸5 g,甘草5 g,法半夏10 g,炒柴胡5 g,佛手片10 g,生姜2片,红枣8枚。禁烟酒,连服10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二诊,胃脘隐痛得减,嗳气、吐清水明显减少,脘痞已展,胃纳见增,守方继服。2个月后复查胃镜见:胃窦部黏膜散在性水肿,未见胆汁反流。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戴师认为,此案证属脾胃虚弱,升降壅滞,脾气不升反降,浊阴填塞中焦,肝木乘而侮之,则脘痛、痞胀、嗳气、便溏,形成脾虚气滞之证候。脾虚为本,木乘为标,法当扶土健脾和胃,宁肝胆之气。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为主药,脾升则胃降,胃降则胆随;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消滞,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用;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效,二者相伍,以调和阴阳气血;取丹参一味,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久病入络之良药。

2
阴虚胃热气化火,甘凉酸甘佐泄胆

戴师指出,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又为阳土,性喜柔润而恶燥热,得阴自安。若脾不升清,津液不濡,郁热由生,胃不降浊,气郁化火,或木火克伐,致使胃津亏耗。黄元御《四圣心源》云:“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气上逆,胆汁妄行,反流入胃,形成阴虚胃热之证。理当益胃生津以养胃,辅以泄胆止反流。

病案2  患者,女,45岁,201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胃痛5年,症见:胃脘痞满,灼热似痛,饥不欲食,食入饱胀,纳谷渐而不馨,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大便干。半月前,因饮少量白酒,而胃痛加重。刻症见:胃痛,嗳气,吐黄色苦味黏液样物,口中干苦。倦怠乏力,舌质红少津,苔花剥有龟裂,脉细弱。结合胃镜及病检,诊断为胃窦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证属阴虚胃热,选用叶氏益胃汤加味。药物组成:沙参、麦冬、生地黄各15 g,白芍、乌梅各10 g,柴胡5 g,佛手片、枳壳、法半夏、炒栀子、牡丹皮各10 g,甘草5 g,14剂,水煎服,1剂/d,饭前半小时饮服。1周后二诊,胃脘灼痛消失,呕吐停止,食欲转佳。舌苔薄黄,时嗳气,大便不畅,继服上方,去生地黄,加石见穿10 g,2个月后复查胃镜示:胃窦部黏膜散在性充血水肿,未见胆汁反流。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戴师认为,本证属阴虚胃热,法当甘凉酸甘以养胃,佐以泄胆止反流。沙参、麦冬、生地黄、甘草甘凉之品,濡润戊土以养胃阴,白芍、乌梅酸甘化阴生津养胃,供其阴复津来。辅以柴胡、佛手、枳壳疏肝解郁,降泄胃胆。但柴胡为劫阴之品,只宜少用、暂用,不宜久用、多用,可予4~6 g,症状减轻即去之。法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栀子清泄三焦火郁,牡丹皮凉血清泻阴火,甘草助扶土,调和诸药。此方融补、升、降、清、和、消于一炉,具有养阴益胃、调肝泄胆之效。若久病气阴两伤,上方中加太子参、黄芪合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土气顺而木气平,气机升降有序,诸症自解。

3
肝胃不和木克土,疏肝和胃柴胡剂

戴师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胆关系甚为密切,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古称“木能疏土”。又胆为中精之府,内藏精汁,与肝相为表里,胆汁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脉经》),借肝之疏泄,下转于肠,以协助消化。胆汁借胃气通降下行之力,使之下达,正所谓“胆随胃降”,这种功能是在肝、肠的协助下完成的。若长期情志不畅,恼怒忧思,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往往横逆犯胃乘脾,土气不能冲和,气机失于调畅(升降),气血壅滞不行,以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影响了“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肝胃失调,木旺克土,湿热内蕴,胆失疏利,通降障碍。胆府通降失职,胆气不降,胆汁逆行入胃,临床出现灼热、嘈杂、呕吐苦水等症。胃镜检查可见胃中有不同程度的碱性胆液。正如《灵枢》所述:“邪在胆,逆在胃”。故疏肝和胃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方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

病案3  患者,女,51岁,2012年3月17日初诊,患者家庭不和,长期情志不遂,郁闷不乐,胃脘胀痛间作4年。每因精神刺激和饮食不节而加剧。结合胃镜及X线诊断为慢性胃炎,陈旧性十二指肠溃疡。曾口服莫沙必利、铝碳酸镁、谷维素、胃复春及中药治疗罔效。月前复因情志抑郁,胃痛因而加剧故来我院,刻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终日不休,食后痛甚。胸闷嗳气,泛酸嘈杂,口苦而干,纳呆,心悸,失眠,大便干。舌苔薄白,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胆输不利,上逆犯胃,取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炒柴胡10 g,炒枳壳10 g,陈皮10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香附10 g,炒白芍10 g,甘草5 g,法半夏10 g,生大黄5 g,九香虫5g,延胡索10 g,煅瓦楞子10 g,川芎5 g,服药7剂。水煎服,1剂/d,饭前半小时服用。二诊,胃脘痛减,胸闷舒,泛酸已少,心悸、失眠定,纳增,大便正常。原方去生大黄、白川芎、九香虫,加党参10 g、生姜2片,红枣7枚,续进3月,诸症悉退。再以原方加黄芪、白术、淮山药、川黄连、吴茱萸为丸,调理3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戴师认为,本例属肝胃气滞型中的胆胃同病,无论是胃病于胆,还是胆病于胃,都可存在胃失和降与胆气(液)上逆的病理联系。疏肝和胃法既能疏解肝胃之气,协调脾胃升降不致中焦壅遏,又能疏利胆汁,循其常道,不使反流。方中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疏肝理气解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不通,瘀血阻络,川芎行气活血以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九香虫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法半夏、生大黄降泄胃胆,煅瓦楞子制酸止痛,致使肝气条达,达到“疏动其气机,微助其升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胆胃谐和,则疏利通达,故脘痛减而泛酸少。戴师强调,在理气药中切记,对于一切辛燥耗气之品,应慎用或少用,故复诊去刚烈之品。

4
讨    论
1
病因病机

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劳倦过度以及过度吸烟、饮酒或久病及胃。也有人通过临床资料统计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以冬季、春季发病为多[5]。戴师指出,本病病情时轻时重,迁延缠绵。早期虽无明显症状、处于亚临床水平而不易诊察出来,但已有“土虚”之端倪。久之则出现中土虚弱,气机失调的明显症状。“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出现“木克土”之失调症状。

“胃气上逆故病,既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胃随胆降,胆为洁净之府,内含精汁,阴静则降。今有胃气不降,糟粕不除,浊气鼓胀,脾不升清,津液不濡,郁热内生,灼热遂骚扰胆府,如此胆失疏泄,其气难降。

胆气逆,相火炎,同气相求,首犯胃腑。出现胆汁反流入胃的症候,也即为临床所称“火克土”的表现。相火上炎,熏焰经络,不通则痛,故痛在两肋部。木性曲直作酸,火性炎上作苦、火炎津伤,故口干苦、泛酸。胃阴不足,相火上炎,则舌红瘦。土虚木乘,相火上炎,耗伤胃气。燥土阳明,逢禀木火之性,胆汁逆流,即现燥热之相,胃阴亏损。或久热耗阴,津液大伤,胃津伤,脾无所奉,无阴则阳何以化,“阴损及阳”致脾气亦衰,脾胃形气俱损,表现为精气皆夺之虚证。

2
治疗

戴师告诫,“治病必求于本”。其脾胃为本,肝胆为标,病机为“本虚”或为“本虚标实”标实亦为本虚所致。故本病则当以扶土健脾和胃而宁肝胆之气,培本固本,风木自安,相火潜降,胆汁反流可止。即或使用调理肝胆之药,也为辅助之法。所以本病治疗中要处处顾护脾胃后天根本,时时不忘通调气机升降。“此通字,勿执攻下之谓”,致使欲求速止胆汁反流,过用苦寒猛峻之药,意图通降,实伤脾胃,犯“虚虚实实”之错。“脏有贼克之情,非比腑病而以同为用也”,反而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 何厚金.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1):46-47.

[2] 吴宗元.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367-368.

[3] 肖丽玲.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317-318.

[4] 王媛媛.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2):52-54.

[5] 戴小华.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况[J].江西中医药,2002,33(5):53-55.

(收稿日期:2015-05-17  编辑:谌海军)

下载《中医药导报》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商务合作电话:0731-85415606
APP下载通道

作者:李晟玮,张星,指导:戴金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