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旸地110年祭:张之洞、黄遵宪对苏州的历史贡献

 苏迷 2011-03-25
老胡侃史之六
青旸地110年祭
张之洞、黄遵宪对苏州的历史贡献

胡伯诚


光绪二十一年时的张之洞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苏州青旸地,现在还有多少苏州人记得它?过去是块荒地,而且几乎是半坟半荒。它地处苏州城墙外,又隔了一条护城河,既不是人人熟知的苏州小巷,更远离为人称道的苏州园林,所以许多苏州人都将它淡忘了。从《苏州市志》上翻阅它的老地址,是盘门外相王庙对岸。对照新地址,大约是从觅渡桥向西,沿着南门路东段,延伸到苏州第一丝厂为止的那一块地方。青旸地,现在只留下一个历史地名了,而在晚清时代,曾经抽动每一个苏州人的神经。一直延续到解放,青旸地都是苏州人民心头的一个痛。光绪二十三年的三月(1897年),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苏州藩台衙门、苏州海关道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签定了"苏州日本租界章程",将青旸地租借给日本。到今年的三月,正好110年,是为祭。

    源出"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以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的惨痛代价,为中日甲午战争画了个零,结束两国的战争状态。其中有一条规定与苏州有关,日本要求苏州成为它的的通商口岸,同时,日本人在苏州享有国民待遇,有居住、经商、办厂等权利。一向以内敛、安逸、守家、平和,听听评弹,哼哼昆曲为城市风格的苏州,一下子被推到政治和外交的最前沿:"鬼子进村了"。苏州的平静被打断了。

    中日甲午战争与苏州人大有关系。与日军接仗的湘军统帅乃是苏州人士,湖南巡抚吴大澂。吴大澂带了一枚"度辽将军"的汉印,志在必得。结果,日军炮声一响,清军望风披靡,不仅海城没收复,还连丢牛庄、营口和大本营田庄台。吴大澂自请处分,被革职永不叙用。与吴大澂同到辽宁的,还有他的助手,清朝驻日公使参赞王同愈,也是苏州人,光绪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爆发后,王同愈回国在吴大澂军中辅襄军务。王同愈后来担任苏经苏纶的总经理,成为晚清的苏州名绅。再有一位就是名气更大的常熟翁同龢,翁同龢作为北京官场中"后清流"的主帅,力主对日作战。甲午战败,埋下了与光绪皇帝师徒失欢的重要原因,因为中日甲午开战,是光绪皇帝亲自批准的,与慈禧无关。

    马关缔约的消息传到苏州后,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急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国工商生计从此尽矣"。他警告说,日本先进的工业技术,将彻底破坏中国经济的整体性,尤其会给苏州带来莫大的灾难。

    但情况比张之洞想象的更糟。日本国驻上海的总领事官珍田舍己声称奉日本内阁指示,指名要阊门作为租界区。张之洞当然无法答应,阊门乃是姑苏精华,居民密集,商铺栉比。就晚清当时的情况而言,阊门已经成为苏州经济文化生活中非常包容、非常宽泛的地区,许多在苏州古城不许施行的,阊门地区都可以一试。譬如,京剧进不了苏州城,但可以在城外的阊门演。因为这样的原因,阊门事实上已成为苏州最繁华的地区。阊门,怎么可以交给日本人呢。

    黄遵宪三气珍田舍己

    张之洞于是想到了黄遵宪。黄遵宪,何其人也?先看看曹聚仁怎么说他。曹聚仁说:真正的"日本通",中国只有过一个,便是著《日本国志》的黄遵宪,他作《日本国志》时,日本正在维新变法,他说,"日本维新,一有成效,必可独霸东方,首当其冲,给他们宰割的便是我们中国"。其时国人方梦梦,过了二十年,(作者注:应为八年)直至甲午战败,才记起他的话来。

    当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的时候,黄遵宪是江宁洋务局总办,四品官,道台级别。黄遵宪曾任大清国驻日本国的参赞,历时五年,著有《日本国志》,对明治维新有很深刻的描述。所以,张之洞想到了黄遵宪,真是找对了人。张之洞任命黄遵宪主持苏州开埠交涉。

    黄遵宪接到张之洞的电文后,赶到苏州。大概日本国驻上海的总领事官珍田舍己闻得黄遵宪的名声,当天晚上就来拜访黄遵宪。黄遵宪辞而不见,传话说,私邸不宜谈论公事,请明天到巡抚衙门见。珍田舍己好不郁闷。第二天,珍田舍己来,寒暄后,即表示奉政府训令,指索阊门,若不得阊门,当即下旗回国,不再开议。

    黄遵宪听完,轻轻说出一句话,顿时让珍田舍己大惊失色。黄遵宪说,我们今天第一要办的,首先得互换凭证,证明自己的外交身份,这是国际惯例。我已奉有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和江苏巡抚赵舒翘的委任书,阁下从贵国专程来华,想必也奉有政府训条。珍田一时语塞,嚅嚅说道,事出匆忙,竟忘了带了。黄遵宪脸色一转,说,这是何等大事,阁下作为老资格的外交人员,岂能推说忘了。这样吧。你现在只有私人资格,不宜谈论两国间的租借事务。为你着想,还是先回国,取了训条再来。珍田大郁闷,只得告辞出来,第二天就回了日本。经黄遵宪如此这番的挫其锐气,珍田舍己终于领教了"中国第一日本通"的利害,也就不再坚持阊门了,遂让步在盘门的青旸地建日本租界。据当时上海报界报道,青旸地距城六里,在觅渡桥至灯草桥一段。根据光绪年间的交通条件,已是极为偏僻了。张之洞和黄遵宪成功地将日本人羁縻在冷水盘门,这个目的,算是达到了。

    张之洞捷足先登

    张之洞是前清官场中出名的性急人。他在中日和约确认后的第三天就致电总理衙门,要求马上投资建设现代化的丝织工厂,强固苏州经济,以利于与苏州的日本工厂的竞争。光绪皇帝批准了张之洞的想法,并要求各地尽快制定"马关条约"以后的补救办法。

    张之洞立即动用苏州商家为甲午战争集资的战争军费,共计60万两,加上地方财政的23万两,成立了苏州商务局苏经苏纶股份有限公司。事隔二三年后,才发现张之洞的苏州商务局根本未经总理衙门批准备案,是个非法公司,可见张之洞内心的焦虑。筹建苏纶纺纱局和苏经纺丝局,共花了100万两,它的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是世界纺织大国英国道勃生公司1896年生产的全套纺纱机器,他的第一任经理更是鼎鼎大名的状元公、原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校长兼国家教育行政首脑)陆润庠。他因为母病,在家养亲,所以张之洞奏准朝廷把"总办苏州商务"的差使交给了他。苏纶纺纱局在始创初期,棉纱质量和经济效益都蛮好的,陆润庠借此微功,调京后,升迁到内阁学士、工部侍郎。

    许多有关苏纶厂的文章只注意到了它是洋务运动的产物,而忽视了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是为了抵御"马关条约"后日本经济的入侵而强制出生的早产儿,由官督商办,扶持它的一只手是政府利益,另一只手是商人利益,在这个时候拥抱的,却是国家利益。张之洞和苏州绅商,在苏州的大义大利面前,是可以交代的了。"马关条约"的后效应

    日本人得到的青旸地,实在经营得不怎么样。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也报道说:"苏州青阳地一带,自日本开辟租界以来,市面虽日见兴旺而烟户廖廖,尚多荒地。"青旸地有日租界和公共租界。为什么还要有公共租界呢?这是因为欧洲各国的条约中有最惠国条款,所有与中国签定条约的国家都自动获得了原本只许给日本的权利。但欧洲对苏州不感兴趣,在青旸地的公共租界里,德国人没有来,英国人曾来了一名领事,但在1900年被召回,第二年,干脆就关闭了领事馆。只剩下日本人孤零零地守着青旸地。尽管日本人努力促成苏州的发展,但租界从未兴旺过。到1909年底,日租界还有126名居民,到1934年,只剩下69名了,连领事、警察和家属都统计进去了。

     日本人想用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劳力、中国的土地和中国的厂房,在中国生产出日本的产品,然后卖给中国人。至少,这个想法在苏州大打折扣了。日本人的看中苏州,就是看中了苏州是个活水码头。京杭大运河要经过,长江水道也要经过。但日本人千算万算,没有算出晚清已经是铁路的时代,李鸿章曾全力主张要建的由北京至清江(淮安)的铁路,在已经得到上谕批准的情况下,居然流产。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人气急剧下降而改建卢汉铁路了(卢沟桥到汉口),主张修卢汉铁路的当然是张之洞,他曾担任湖广总督达十七年。铁路不到清江,扬州、苏州都没戏。

    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甲午之战又燃起了中国人心中的希望。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了,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大批的中国青年涌到日本,仅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就有五万人之多。很多人相信:经过日本同化修正的西方制度和组织,要比纯粹的西洋制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晚清的新军、警察、教育等制度几乎都是照搬照抄日本的。但是,历史有它自己的发展方向,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东京聚居的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个叫"中国同盟会"的组织,六年后,满清倒台了。

     最后的交代

     张之洞最后老死北京。头衔是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位极人臣。张之洞主政湖广近二十年,在教育、工业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政绩。历史学家评论他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和"中国钢铁之父"。毛主席曾夸奖说,举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啊。

     梁启超对张之洞也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以为至言。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不禁想起与张之洞的"中体西学"有一脉相承之感。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本质都是珍爱自己的国家的。

    黄遵宪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的时候被任命为驻日本大使。上谕下达时,黄遵宪正在湖南当他的"长宝盐法道",因为痢疾,辗转到上海看病。光绪皇帝连发了三道上谕,命他"迅速来京",他都没能成行,耽搁了陛见的机会。拖到八月,戊戌政变就发生了。没等到黄遵宪去日本上任,就被列入"从严惩办"的乱党,被赶回广东梅州老家。后来没有惩办他,是因为日本政府已经接受了黄遵宪的任命,清廷怕惹出国际纠纷来。七年后,黄遵宪逝世,仅活了58岁。他撰写的《日本国志》洋洋洒洒40卷,50万字,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尘封了八年后,终于在甲午战败后被刊行出版,人们方才明白,原来中国还有一个明白人在。当时舆论认为,如果翁同龢早点读到《日本志国》,也不会坚持打甲午战争。这部书稿,值二亿三千万两白银。

    

黄遵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