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震新闻:愈凄惨愈抢眼?

 雪山飞燕 2011-03-28

{日本媒体对“3·11”地震的报道,没有尸横遍野的画面,没有大量受灾者求同情,甚至没有感人的救助事迹。日本媒体的最大特色是平静、客观。(据《法制晚报》)}

日本媒体回避“惨烈”

日本大地震牵出一问:媒体如何报道灾难?

上周,《法制晚报》关注到: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NHK几乎没有一个惨烈的镜头,没出现一具遇难者的尸体,只出现了屈指可数的几次受灾者画面,受灾者面对镜头也很平静,只是表示“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据说,若果非要呈现遇难者的画面,播放时须经电视台决策层讨论。这种无视惨烈场面的报道方式,在日本称之为“尊重生命”。

报道救援工作时,一般也不采访救援队员,不采访等待救援的人。媒体只是用镜头安静地记录整个救援过程。

日本媒体都在报道什么———官方对事态发展的通报,专家对情况的分析,以及外界对政府救援的监督,重在安抚民心。

台湾电视“虚张声势”

无独有偶。3月16日,台湾《联合报》也载文反思岛内媒体的表现:

日本大地震后,海啸预计在17时47分抵达台湾东岸。17时,台湾所有电视台都摆出大阵仗,主播都用激动的语气大声讲话,强调情势的紧张,不断提醒17时47分这个关键时间,但到了17时47分,电视上竟没有东海岸的画面,勉强用东北海岸的镜头敷衍着,海面上没有任何异样状况,记者却睁眼说瞎话:“这里的海浪也明显升高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有电视台用大标题打着“日股狂跌”。往下细看,日股只是跌了百分之一点几。“狂跌”的标题纯属胡弄……

文章尖锐地反思:台湾的电视之所以充满硬撑出来的激动情绪,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习惯———将情况描写得愈凄惨愈有吸引力。用激动口气来制造气氛,比去积极挖掘事实、提供资讯容易多了。

日本政府“调控”新闻

也有人思考日媒为何能平静客观?22日,中国社科院专家在《环球时报》披露了日本“调控”新闻的内幕:枝野幸男平均每天召开3次发布会,及时通报信息,并屡屡提及媒体的责任。地震翌日,他还发出训诫:新闻从业人员要切实根据政府的公告和真实的采访来发布新闻,不要被没根据的信息迷惑。他还严厉地说,有许多邮件和手机群发短信捏造事实,散布错误信息,政府已掌握动向……

日本政府也注意直接指导媒体。其中既有“积极引导”,比如准许媒体车辆享受与救灾车辆同样的优先通行权和汽油供给权;也有“消极限制”,例如枝野明确要求新闻媒体远离受灾人群,称这是对受灾国民的尊重,而灾区也可限制记者采访一些敏感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专家苗棣认为,日本的地震报道方式可以借鉴,但不宜照搬。“只要是能起到安抚民心、凝聚民族团结力的报道都是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