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

 虚室生白 2011-03-28

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以期为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

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近年来,尽管教师的教学观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进步,但其现代有效教学观念的淡薄和缺失仍极为明显,并严重妨碍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效率观念淡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不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有的教师上课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只能让学生在课前课后占用大量时间进行预习、复习,“课内损失课外补”;有的教师只注意提高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效率,却忽视了另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教学时间效率,从而使部分学生的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明显偏少,损害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节奏松垮,毫无教学计划和效率效益意识。这种教学时间效率观念淡薄的情况在中小学有些教师的思想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成为教师教学观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2)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以教的多少代替学的多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以教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认为只要加大投入,“搞大运动量训练”,总是能获得“高分数”的。

3)重教学的“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缺乏整体和长远的教学效益意识。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就不仅要看学生记忆的多少和考分的高低,更要看今天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生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如果仅仅要求学生机械地掌握一些肤浅的知识,虽然也能在有些考试中体现出教学的某种有效性,但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观点看,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可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的倾向。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问题

以教学时间维度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各层级时间比例失调两个方面。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教学时间模型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递进嵌套的层级时间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这就是说,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及实用时间的质量上。从当前实际看,这也是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间的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常常存在较大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些重要学习内容上获得的学习机会极少,那些画唐老鸭、坐飞机的学生的实用时间甚至接近于零。同时,教学时间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完成低层学习目标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偏少,就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教学中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会跟不上,出现这部分学生个体实用时间量小的情况;如果把时间过多地用于低层目标,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实用时间质差的情况。从现实情况看,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质量低下。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量小质差是当前教学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堂教学时间层级比例失调。这主要表现在: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狭隘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因而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目前,仍有不少学校热衷于进行全天候的上课、补课,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繁重,从而使制度化教学时间不断膨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分缩减,其结果必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损害。有些教师虽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但却把学生的自流当作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更没有及时检查和反馈,很少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学习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质量,从而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接受学习时间和表达、探究学习时间比例失调。接受学习是以接受信息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这类学习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接收信息阶段,还应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教师还应用一定时间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探究学习材料并进行适当的技能训练,把接受学习与表达性学习、技能训练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辩证和谐地统一起来。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之一是接受学习时间、探究学习时间、技能训练时间、表达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有的课堂中,学生听讲等接受学习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都要让学生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既绘画唱歌又奔跳游戏,动手动身,忙个不停,从而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综合达成各项学习目标的教学时间比例失调。教学时间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的,构成教学时间整体的任何一种要素的短缺,都会影响教学时间结构的整体效能。例如,德、智、体诸育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协调,就会破坏教学时间的整体结构,从而影响教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导致受教学者的片面畸形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既要注重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也要科学分配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教师用于各种认知、情感、技能等不同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比例失调,是当前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