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山县创新村级综合便民服务机制侧记

 顶高的树 2011-04-01
竹山县创新村级综合便民服务机制侧记

  ■通讯员周光林柏林陈燕

  这是并不遥远的往事——

  群众办计生证明、土地使用证……这些手续要到乡镇、县里跑多个部门,磨破嘴,跑断腿,搭上工夫还不一定能办成。“摸不着门、找不到人、办不成事”,是老百姓最伤心的事儿。

  这是正在发生的新事——

  群众急需办理的事,只需将相关材料交给村委会的便民服务室,剩下的事就由村干部统一办理。“办事动动嘴,干部来跑腿”,如今在竹山县一些乡村,一种新型办事方式——村级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正日益受到群众好评。

  为使群众办事“少跑一次镇,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竹山县创新村级综合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了覆盖全县各行政村的村级便民服务室和组级便民服务代办点,不仅彻底解决了群众 “办事难”的问题,更提高了行政效率,打造了更加阳光、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从 “独角戏”到“集体舞”,“政务超市”搭建“便民通道”

  “地盘大了,干部少了”,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农民要办一件事,往往是找了村里找镇里,找了镇里找县里。“办一个证,盖一个章,跑断两条腿”,农村公共服务的缺位,让群众意见很大。

  能不能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把事情办成?自2007年开始,竹山县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通过在镇设置行政服务中心,村设立便民服务室,组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连同县行政服务中心,构建四级联动代理网络,为群众代办宅基地审批、户籍登记、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5类28项事项。

  究竟什么是“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竹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袁昌国介绍,就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对村民要办的事,便民服务室能办的马上办,不能办的由村干部到镇、县找对口职能部门办,让村民办事尽可能不出村。并根据情况,在各组或分片设便民服务点,服务点收集周边群众需办事项到村便民服务室办理或转乡镇服务中心办理。

  目前,竹山县确定村代理员762名、组便民联络员1170名,推出了全程代理制、办事指南制、限期办结制、办理回执制等“八项制度”,村民不出村组就能享受到全程代理服务。

  县、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有效对接,打破了过去行政服务中心一个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两年多来,全县村级便民服务室、组级便民服务点共为村民代办事项12000多件,办结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办事找代理”的为民服务新机制。

   从 “群众找”到 “干部跑”, “全程代理”让群众 “零烦恼”

  竹山县城关镇高家庄村农民黄明海半身瘫痪,妻子外出打工,家里想建房,却无人去办理建房手续。黄明海试着拨通村便民服务室电话,没想到第三天村代理员就将建房手续送到家里,且没跑一趟路,没花一分钱。

  过去农民建房,办手续往往要在土管、城建等几个部门间来回穿梭,没有十天半月办不下来。如今,竹山县农民要到乡镇、县里办的事,除了办结婚证、贷款等必须本人到场外,大都可由村组干部免费代办。

  “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办,让群众 ‘零烦恼’”是竹山县在便民服务工作中提出的要求,也成了村级便民服务室代理员的口头禅。

  村级便民服务室明确村文书为全程代理员、其他村干部为分项代理员,建立了坐班受理、上门服务两项机制。坐班受理机制要求村干部在村级便民服务室轮流值班,保证每天都有人在,以解决群众“想要办事去一处,不用担心找人难”的问题,对村民提出的事项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办理,对承办事项进行限时承诺;实行“零费用”代理土地建房审批、低保救济申请、计划生育审批等便民服务事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解答群众疑难问题,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组便民服务点安排诚实守法的经营户担任联络员,每个服务点实行挂牌上岗,向农民提供农资、日用品购销、农机家电维修、代交话费、农产品销售等便民服务。为方便群众,每个村、组还发放 “服务卡”,把为民服务的工作范围、程序、联系方式“广而告之”,群众一个电话即可上门服务。如今,“群众动嘴、干部动手”成了竹山基层工作的新亮点,许多原来村民们“求奶奶、告爷爷、磨破鞋、跑断腿”、拖来拖去无法解决的事,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了。

  从 “便民”到 “富民”, “连锁服务”激发 “和谐效应”

  溢水镇下腰店村二组吴永齐长年在深圳打工,得了肺炎在异地住院,病愈后想回家找合作医疗报销住院费用,可一直没时间。听说村里有了便民服务代办点,他试着给代办员拨打了电话,得到肯定答复后邮寄了住院单据,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医疗费报销的银行现金支票。

  村便民服务室设立之后,逐渐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信任,来便民服务室反映诉求、寻求帮助的慢慢多了起来。为此,竹山县在村便民服务室又设立了民情热线受理岗、投诉督查岗、民情谈心室等办公室,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全方位了解掌握群众的诉求和意愿。

  擂鼓镇碾盘村有14人在银矿打工患上了 “矽肺病”,四处告状无门之后联合上访,村便民服务室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主动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并统一纳入医疗救助。村民方有山感激地说:“便民服务室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以后再也不上访了。”

  随着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村便民服务室成了群众青睐和信任的地方。于是,竹山县对村级便民服务室进行了第三次升级,设立了 “创业帮扶室”,只要是来便民服务室反映创业中遇到的困难,统一由他们来接待并协商帮助解决。近一年来,擂鼓镇红岩村村民刘永国天天睡得很香,他说: “我家的2亩多大棚菜,再不要我操心费神了,我天天吃得香,睡得香。”以前因为技术问题,每年不知道要往镇上跑多少趟。现在村便民服务室牵头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种子、农药、化肥统一配送,蔬菜不愁销路,遇到技术难题,便民服务室便会请镇上的农技员上门 “传经送宝”,一年下来轻轻松松能收入两万多元。

  现在,村级便民服务室功能还在进一步拓展。在村便民服务室,村民可以获得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和劳务信息服务等有效信息。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设置、拓展服务内容,最终是要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办事不出村、矛盾隐患调和化解不出村、掌握信息不出村、帮扶解困不出村。”竹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梁邦国说。

  “建设四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进行政效能提速,给全县上下带来了 ‘革命性’的变化。”竹山县委书记沈学强如是说。通过便民服务的推行,群众越来越支持建设了。潘口水电站开工建设,全县仅用了20个月时间,迁建集镇3座,新建移民小区53个,建移民房100万平方米,迁移移民2.3万人,提前一年实现搬迁目标,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创下了令人称奇的 “移民速度”。

  从“尝试”到“常态”,“无缝监督”推进“阳光政务”

  各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成立,让老百姓明白了办事程序,避免了暗箱操作,也杜绝了“吃、拿、卡、要”等现象。

  上庸镇村级便民服务室通过公开代理事项、收费标准,把各项事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了工作透明度。 “以前,想办个证件,找了好多部门,跑好多趟路,都办不成事,还得看人家脸色!”该镇几名村民扳着指头说。现在办事快了,成本低了,一不给人送烟,二不请人吃饭,省了一大笔钱。

  为了把阳光政务便民服务做细、做实、做优、做强,竹山县纪委监督办事环节,确保阳光服务。他们加强施政约束,推出5项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群众服务电话预约制度、服务评差制度、服务事项提醒制度、过错追究制度。要求便民服务室所有服务事项上墙,办事过程、结果、办理时限全面公开。各乡村公开了代理员联系方式,设立服务监督举报电话,在醒目地段设置意见箱;不定期对各村组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把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工作的成效列入镇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镇村干部年终待遇、评先彰优挂钩。对不作为、乱作为情况,给予严厉查处。

  杨寿刚是擂鼓镇鼓坪村村文书,他每次出村,都要提着一个沉甸甸的黄挎包,包里装满了大伙请他代办的各种证件和手续。杨寿刚告诉笔者:群众交待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事办不好不行,说不清也不行,标准全都写得清清楚楚,百姓看在眼里。

  “建便民服务网络,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提速,最终获得的是源头治腐在体制上的有效防范、干部作风的转变、人民群众的满意和区域发展的提速。”竹山县县长佘立柱对建四级便民服务网络的深刻内涵如是解读。

  政府公权在阳光下运行,社会的全面监督形成了强大合力,规范了农村基层权力运行,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带动了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建立后,因办事不便引发的投诉纠纷减少了80%以上。


2010年07月13日   来源:十堰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