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雅逸 雄秀朴真 ——二论贾起家书法的内在美 太行草人
说贾起家的书法继承了“二王”的传统书体,有其独有的内在美,这是他在“临”的基础上注重“创”而收获的硕果。 “创”与“临”,是学书的起点,也是书法家成功的必由之路。习书的人大都有这样的共同认识,要想成为名书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悟性、功力、学识。而这三个要素均与创临有着至关重要的密切联系。 贾起家从习书之始,就明白了这三种要素的逻辑关系:悟性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由创临过程中激发的灵感,对书法产生某些发现,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风格。功力是在反复创临中由生到熟地运用技法,及至达到非常娴熟的地步。学识包括书内和书外的知识,或者说是自己掌握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书内知识或直接知识,有的就来自于创临。在这三个要素中,功力是与创临联系最紧密的。因创临是获取功力的决定因素,换句话说,不坚持数年的创临就无功力可言。 因而,贾起家就把创临的过程,当成了获取功力的途径,在创临上下起了苦工夫、笨工夫、真工夫,苦摹《兰亭序》数百遍,《玄秘塔》上千遍。王羲之在《笔势论》中,不仅明确指出创临在学书过程中的地位,而且也明确指出了创临的尺度,即:“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而贾起家成百上千遍地临摹,远远超越了王羲之“五遍”说的从摆好结构,到初有形体和字势,到临摹本体近似,到有骨肉筋脉,到神采的升华这个初级要求,在遍临了二十来种《兰亭》临本后,对其中的差异,进行了一一对比,从细微处揣摩、体会王羲之在创作《兰亭》时的心路历程,打下了自己坚实的功力基础。 贾起家深晓,临是创的基础,创是临的归宿的这个辨证关系,他为了在临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给传统书体赋予新的意象和气息,让传统书体显现出新的意象、气息、生机,透射出其内在美,仅凭手下的功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使新书作品饱蕴着诞生时代的文化之象,因而,贾起家多次通读了《陶渊明集》、《谢灵运集》、《世说新语》以及诸多史记书籍和文学作品,使他在书写作品时,自然地将新书作品内容的意境和自己的灵感,运用到腕下,创出天性雅逸、雄秀朴真的作品。 贾起家书法的内在美,是他凭着自己的悟性、功力和学识“创”出来的。如《山西收藏》登载的《书似灯如》联和刘禹锡《新竹》诗、申涵光《怀太原傅青主》诗等作品,无论从落笔到收笔,从单字结体到整体布局,都透出一种灵气,似是一列或一阵鲜活、蓬勃的生灵。这与一些临有余,创不足,虽习书多年,遍临了古代诸家和当代名家之作,却始终囿于临摹对象,没有自己的面貌,缺乏创新意识,失去艺术灵魂的人相比,或与临不足,创有余,还没有达到王羲之的“五遍说”创临尺度,基本技法和基本法度尚未掌握,便将天马行空随意创造出的作品,美其名曰为自由体或流行书体的人相比,就更彰显出了贾起家书法的毓灵和秀美。 书法的内在美,是从字的骨肉筋脉和神采灵魂上来展现的,骨肉筋脉,即运笔之象与点画形势形成的字的形体和字势。对此,卫夫人有《笔阵图》之说,王羲之、唐太宗、欧阳询、柳公权对卫夫人的《笔阵图》,皆有诠释。而贾起家就在熟稔了以上诸家的笔阵之说后,无论点、横、竖、撇、戈、环、捺,均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而他的独特语言,就构成了他书法的骨肉筋脉,成了他书法内在美的构架。神采灵魂是指字的鲜活灵动性,同样是书法,有的人写的就比较呆滞、死板、僵硬,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没有栩栩如生之感,而欣赏贾起家的书法,却会让人看到字里行间放射出的异彩,每个字犹如一个个鲜活的生灵,在异彩中发出斑斓绚丽的光芒。而这也正是贾起家书法内在美的最集中的体现。
摘自墨友《太行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