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烟雨浙江潮

 淮南玉 2011-04-04

庐山烟雨浙江潮

● 刘俊合

苏东坡有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写的是一种“历程”──在此我想说的是“人生的历程”的心境。

“庐山烟雨”和“浙江潮”都是人世间闻名的美景,区区数十年的生命,岂能错过这“古往今来也”的人生美景?倘不能亲临胜景,如愿以偿,自是“千般恨不消”。

从此,“庐山烟雨浙江潮”便成了人生追求的目标,兢兢业业、竭力营求的,到头来也不过只是欲一睹“庐山真面目”罢了。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最终不管是不是“相见恨晚”,你所见到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终究也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美景依然是美景,没有丝毫的改变。

景物虽然依旧,而且以“无一事”结束追求的历程,毕竟最终“千般恨已消” ──这似乎暗示我们:人生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包括我们亲身所遭遇的很多经历,往往到最后才发觉终点也就是起点,我们只不过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绕了一圈而已,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一个类似的说法,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好一个“蓦然回首”!


话说回来,“意义在过程”的说法,不应忽视这个事实,那就是无论过程如何最后总要有个结果,“水落石出”的结果,不管是否合乎原来的目的,得要从这回过头去看走过的来路,才能正面去肯定点滴耕耘的意义。奇怪的是,最终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很可能都同意那样的说法。失败了,“过程胜于目的”的论调,自然成了失意者自我安慰的借口;成功了,多多少少也会发觉:“胜利的滋味”不过如此,想来还是过程来得“有意思”多了。刚开始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最后还不是一样“庐山烟雨浙江潮”?

不过,我们还是要提醒一下自已,两个相同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当中却有不同的含义,颇有禅味。古代有位禅师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便把这个含义解释得很清楚了:“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真能得个休息处时,则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终点和起点相同,但彼此的境界不同。

禅的境界,凡夫俗子实在难以体会,让我再引苏东坡的《定风波》词中结尾一句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原来这“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庐山烟雨浙江潮”,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境界倘能修养到无欲无求的境地,那真是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