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2

 小狗爱看书 2011-04-07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第六课 春天的颜色 
 
一、教材分析:
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记忆。通过组织孩子们走进山林、原野,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美好春光,通过画笔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表达工具,涂抹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的色彩,表达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春天的景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丰富他们五彩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受春天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
操作目标:在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讷讷感用自己擅长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春天的观察与表现,充分感受春天的色彩没与季节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春天的色彩没,用简短的语言和自己喜欢的色彩加以描绘和表现,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难点:用什么样的美术语言表现春天的色彩美。
四、教学准备:
师:景点、授课环境的选择;应用与写生、示范、指导的工具材料。
生:学生所需的相关工具材料及户外活动的服装、鞋帽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知道,春天!
师:对了,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那春天跟冬天有什么不同呢?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植物园(根据地方优势,也可以是公园、野外等),看看春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们愿意去找一找吗?
生:好!哦!去植物园了,去找春天哦!
(组织教学,讲解室外写生纪律要求)
二.            发展阶段:
师:同学们,你找到春天了吗?
生:找到了,找到了,春天呀——
(请小朋友观察周围的环境,从这些事物的生长现象和色彩变化方面加以描述。)
师:那么,你们觉得春天美吗?你想怎么表现?
生:有——
师: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眼中春天最美丽,颜色最漂亮!
1.学生绘画或制作(可分小组协作),教师指导。
2.请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价。
1.收拾整理:强化环境卫生的维护。
一.拓展阶段:
1.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春天唱支歌吧(边唱边舞)。
2.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春天留个影吧!
3.等到节假日请爸爸妈妈带你一同去踏青,把美好的春光写在你的日记里。
二.评价总结:
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师评、生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执行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
○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
○对学生语言表达、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进行评价。

第7课 转转儿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创造体现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儿童虽然不具有改造物质世界的主动性,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都融于情感驱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之中。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以自由的心态放松着自己的思维,以无拘无束的行动为大胆地创造,感受着无尽的愉悦和满足。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些活动和自由的玩乐就是创造精神的萌芽。学前时期,儿童就喜欢玩转转儿。无庸置疑,本节课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的任务是让儿童在转转儿的玩乐中感受制作的乐趣,寻找图形和色彩混合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了解转转儿玩具的原理,掌握制作的反复法,并能独立操作。培养儿童动脑想、动手表现的能力和兴趣,并养成爱创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转转儿的制作方法和游戏方法。
难点:圆的剪制;转转儿中间部位的制作,组织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制作,形成积极参与的游戏氛围。
四、教学准备:
师:转转儿几个,剪刀,胶水,卡纸,纽扣等制作工具。
生:剪刀,胶水,卡纸,纽扣,线等
五、教学过程:
1.活动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活动工具。教师课前提醒学生在准备剪刀等工具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安全性,准备儿童专用剪刀,并存放、保管好自己的圆规,特别注意圆规的尖部。
2.活动的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玩过转转儿的游戏吧?(教师取出转转儿然后旋转起来,激发儿童兴趣。)
3.活动的尝试:
A. 教师知道儿童将纽扣穿起来,绳线的两头打结。
B. 教师知道儿童尝试让纽扣转起来。
4.活动的发展:
A. 师:纽扣太小,如果添上卡纸,再纸上画上美丽的颜色,转起来就会有梦幻般绚丽的色彩出现。
B. 看教师的范作,激发兴趣。
C. 初步研究、了解制作方法。讨论并掌握制作方法。
转盘的制作:圆规画园---剪出圆形---给转盘涂上漂亮的颜色---确定圆
1)心---将纽扣粘在圆形卡纸的正中间---用针穿孔---穿线并打结---尝试旋转。
2)注意事项:圆心旁边的两个相对应饿点不能距离圆心太远,大致和纽扣的两个对应的孔距离差不多。
D. 学生尝试制作。学生利用自己的工具制作转转儿,并在转转儿上涂上漂亮的颜色。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5.活动的延伸:
A. 试者让转转儿转起来。
B.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转转儿?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独到的发现。
C. 游戏,相互欣赏交流。举办比赛,谁的转转儿旋转的时间最久,转起来最漂亮。
活动的收拾:
打扫卫生
教师总结
第8课 校园真热闹  
一、教材分析:
儿童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本课的内容和儿童的活动与生活紧密相关,所有的构思和表现的基本素材都来源于儿童平时的校园活动和生活;画面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段也是儿童们熟悉的,但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因此,观察就是通过经验来获得视觉感受。引导儿童观察热闹和活泼的场面,理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表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氛围。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相互的配合,可以让儿童之间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同时,通过会议、想象和美术表达,让儿童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教学目标:
指导儿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构图和用色,表现热闹的氛围;培养儿童画面的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绘画和表达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校园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表现校园的活动氛围。
难点:人物动态的夸张表现,构图的形式美感,色彩的大胆运用,画面的气氛渲染。
四、教学准备:
师:欣赏作品若干
生:彩色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场面,积极参与活动。
五、教学过程:
*回忆和想象。
通过回忆和想象,说一说校园里活动: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校园里举办过那些活动。
2.活动的场景。
3.想一想精彩的活动场面,上台来表演一些动作。
*欣赏图片资料,讨论表现方法。
1.欣赏教材和教师准备的图片资料,理解画面内容,感受活动气氛和表现方法。
2.小组讨论表现方法。
1)表现手段: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颜料,铅笔等各种材料的综合应用。
2)画面氛围的刻画:内容要充实,色彩要鲜艳,人物形象的动态要夸张,表达要大胆。
3)想一想自己要表达哪些内容,讨论:如何使画面的安排更充实,如何能表现热闹的气氛。
*课堂练习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尝试用各种方法刻画活动场面,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展示和评价
相互欣赏作品,并相互点评,教师总结。

第9课 这是我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极其宽泛,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较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施教的一堂好课。本课教学的连续性、条理性、综合性很强,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要义。本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现课标精神。本课与其他同类课题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同之处是本课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是一个“面”化的教学体,而其他课是“点”化的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的我就是没的塑造者,与自然存在着共舞、共生、协调等关系;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实现美化自己的目的。本课在情意领域上,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尝试欲,能够通过自己、做自己、雕自己提高自信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较好的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比例关系,把握人物的形态特征,能够运用生活媒材进行恰当的表现。实现情趣化、个性化的绘画表现;掌握一定的手工制作方法;能够尝试性地运用立体手法创造性塑造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测量工具、小镜子、照相机、制作工具及材料等。
生:制作工具及材料、照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发现自己。
教师可在班级向同学们描述一个特征鲜明的学生形象,让大家猜,这位同学自然地发现“这就是我呀”!
*出示课题,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魅力”所在(特征),可与同学交流观察结果,互相提出看法。
*探讨比例,学会方法。
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实验性的“比例游戏活动”,可把头作为身高的比例单位,把眼作为面部的比例单位,同学之间进行测量,并写出活动报告(强调安全教育)。在掌握比例关系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特征和比例,
运用画笔进行大胆的表现,并尝试性地运用各种绘画表现方法。
*作画过程,互评互进。
引导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结合同组的同学的意见,完善画面的形象。建议学生给自己重新设计发式和服饰。同学之间的互评,不够使每位同学更准确地表达特征,情趣更浓厚。
*课后拓展,初步感知。
教师可让学生把描绘自己形象的画面放在面前,进行趣味性评价。让学生课后收集制作材料和观察自己的照片、录象等来发现自己的特征。
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展示作品。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备的制作材料放好。欣赏几幅有特色的情趣作品,给予学生启发。
*启发想象,学会方法。
启发学生想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材料才能使画面有立体效果?学生答出运用手工制作方法和运用纸、布等材料制作。
*欣赏范作,探究学法。
教师出示几件不同材料制作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看、摸、拆、拼、想等探究性学习,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设计“我”的形象。
*合作探究,个性制作。
同组之间互相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制作爱好,初步确定制作方案。学生进行制作,同组同学之间互提建议,特别是形象特征上和情趣上给予帮助。
*开展游戏,情趣评价。
在学生制作好以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面前,同学之间进行“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提倡情趣性评价方式,指出作品的可取之处和存在问题,以便改善。
*课后拓展,触摸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认真观察并能够触摸自己的头、面、身体等,初步感受自我形体结构的立体感,并准备制作塑型材料。
第三课时
*欣赏导入,激发情趣。
教师出示几件有代表性的情趣化人物雕塑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的形象特征、制作材料、形态情趣等,并让学生摸一摸,增强学生对立体作品的感知。
*讲授方法,尝试制作。
教师讲解立体塑型的初步方法,如:搓、捏、盘、接、雕、刻等方法,特别是人物姿态的拼接和制作过程的流程图,应讲清、讲明。学生尝试运用制作方法,同学之间可交流讨论,试验出其他制作方法。
*合作探索,制作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能够尝试性地摆出个性化的动作和神态,同学之间观察、审美,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可用笔把动态画出,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照片进行播放、评点。学生有了个性化的表象内容,同学之间相互切磋,运用适合自己的媒材进行制作,可用黏土、泡沫块等
可塑材料进行雕制。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评点,完善作品。
*游戏评价,凸现自我。
教师与同学一起开展“这是我的ABC”游戏,小组之间进行展评。A。自画像;B。自我形象手工;C。自我情趣雕塑。师生互评,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奖励,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游戏与评价氛围。
*课后拓展,布置房间。
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用于室内装饰(如教室、家庭等),放在有趣的位置,让来客欣赏你的作品,并说说他(她)像谁?当来客认出制作的是你自己,那么回家帮爸爸、妈妈制作一件作品

第10 课 纸线绳小浮雕  
一、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学生利用纸、线、绳制作小浮雕,通过动手制作,不仅锻炼学生对物体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色彩搭配、点线面结合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的原材料来自于日常生活,这会促使学生认真地体验、感受生活。在创作上,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质地的纸、线、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组合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利用多种材料大胆制作。
难点:点、线、面的结合要具有美感。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若干、纸、线、绳、胶水、及剪刀。
生:色卡纸、白纸、线、绳、胶水、剪刀、自选可以用来制作的媒材。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按组重新排列桌椅,集体协作完成。
*感受材料: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触所带的材料,说出质感。
2.用小手触摸老师所带的材料。
3.讲述感受:选择某些纸、线、绳,说好所你觉得它们适合表现何种物体?
4.再次加工:对已有的材料根据其特性进行加工:染色、卷曲、打结等,使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5.尝试创作:
1)欣赏范图,学习经验。
2)勾勒草图。
3)选择材料。
4)动手粘贴。
6.展示交流:
1)开一个小小展览会,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可以赠给你的好朋友,和他(她)共享艺术之美。
 
第11课 神奇的瓦楞纸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10 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原材料的机理效果进行创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瓦楞纸剪、撕、切等操作,引导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表现力也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本课以常见的包装盒之类的瓦楞纸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从废旧物品中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是学生们感受肌理,加深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以瓦楞纸的剪、撕、切、贴等方法组成一幅幅浮雕式的绘画,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是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与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利用它的多层凹凸面进行创作。
难点:巧妙地利用纹理的粗细确定粘贴的饿方向。
四、教学准备:
师:范作、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胶水、美工刀、剪刀等。
生:各种瓦楞纸盒、剪刀、胶水、美工刀以及一些废旧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1.纸张比较(宣纸、卡纸、餐巾纸、瓦楞纸等)。
1)直观对比;
2)感觉、触摸对比(重点感觉瓦楞纸)。
2.研究表述。
1)讲述各类纸张对比结果。
2)瓦楞纸的特点及功能;
3)可以再次加工的方法:撕、剪、贴等。
3.欣赏范作。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画的表现方式及形式美感。
4.尝试制作。
试着用撕、剪、贴等方法做一幅简单的画。
第二课时
分小组合作
1.展示作品。
自评、互评上节课的作业。
2.欣赏范例(受机广告画、立体模型等)。
通过欣赏,拓展思维。
3.分小组构思创作草图。
要求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4.动手创作。
1)表现内容要丰富,多样;
2)用弯、折、卷等方法更增强立体感;
3)粘贴形式根据纹理色彩。灵活地粘贴。
5.共享活动。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Health/meisu/73400.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