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证]
(1)不喜冷性饮食者不宜用。
(2)喜冷性饮食,但兼有外感发热恶寒之表证者不可用。
(3)白痢不宜用。因系湿胜于热偏于气分之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此《金匮要略》治产后痢疾之方。
黄芩汤方 第九十九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等热证现象。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生杭芍三至五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呕者,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以止泻痢;芍药逐血痹以治腹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兼理肠胃之虚。
[禁忌证]
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用。
[类似方剂参考]
(1)葛根芩连汤:此治兼有表证之热性泄泻下利的方剂。
(2)仓廪汤:此治兼有太阳少阳表证之下利的方剂。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第一百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兼止呕之方。也系寒热并用。
治泻痢兼呕吐的方法之一。
[主治]
泄泻或痢疾兼呕吐。但必须具有寒热证夹杂现象,如单用热药,则呕吐轻而下利重;反之,则下利轻而呕吐又重等。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半夏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汤治湿热泻痢腹痛,半夏、生姜治寒性呕吐
[禁忌证]
一切单寒、单热之吐利证不可使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黄芩汤:此治热性泻利之方。
(2)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吐利之方。
(3)黄连汤:此治寒热虚夹杂腹痛呕吐之方。
理中丸及理中汤方 第一百零一
[方义]
此治太阴病肠胃虚寒之方。
[主治]
太阴病,吐利,腹满而痛。但必须具有腹不拒按、脉沉迟无力、口不干不苦、小便清长、不喜冷性饮食等现象。
[药品]
人参二至三钱 炙草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干姜二至三钱
[加减法]
(1)脐上筑筑者,去术,加桂。脐上筑筑是脐上跳动,乃肾阳虚,水气不化而上逆之故。去白术,恶其补脾阳;加肉桂,取其温肾阳兼能降逆也。
(2)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呕吐多由于胃气上逆,故去升补脾阳之白术,加温胃降逆之生姜。实践证明,如再加半夏,更有助于降逆止呕之作用。
(3)下多者,还用白术。下多,是由于脾胃虚而兼湿,用白术升补脾阳以止利。实践证明,如下多而兼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更效。
(4)悸者,加茯苓。心下悸,是水气凌心,加茯苓以利水,水行则悸愈。
(5)渴欲饮水者,加白术。脾阳虚,则水不能吸收上输于肺,故渴欲饮水,加白术者,补脾阳以助其吸收也。
(6)腹中痛者,加人参。腹中痛而喜按,是里气虚,故加人参以补之。
(7)寒者,加干姜,因干姜善治肠胃之寒。但寒甚者,桂、附也宜加入。
(8)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腹满宜宽中理气,白术甘能令中满,故去之。
整理者按:理中去术加附子,有四逆加人参汤意。
[制服法]
丸剂倍加约量。共研细末,蜜丸三钱重,早晚米汤送下;汤剂按照现拟的分量,用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人参、白术、炙单补肠胃之虚,干姜去肠胃之寒。
[禁忌证]
喜冷者忌之(此系热证);腹拒按者也忌之(此系实证)。
[类似方剂参考]
(1)小建中汤:此治肠胃虚寒,补力较少之方。
(2)附子理中丸:此治肠胃虚寒,热力较胜之方。
四逆散方 第一百零二
[方义]
此宣达阳气、解除肝郁之方。
[主治]
阳气被寒邪所郁,形成热厥,四肢厥逆,兼寒热往来。但必须具有胸胁满痛,心下拒按,或肝气郁滞,脉沉等。此方治肝气郁滞、寒热、腹痛拒按、脉沉者有效.痢疾兼有寒热证者也有效。
按:仲景原文有“少阴病”三字,根据实践认为,绝不是真正阳虚的少阴病,乃貌似神非的证候。所以《医宗金鉴》云:“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正说明这一点。
[药品]
炙草一至三钱 柴胡一至二钱 生杭芍二至三钱 枳实一至二钱
[加减法]
咳及下利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制服法]
将以上四味药共为细末,作为散剂,每服一钱,每日服二至三次,开水送下。或以所加之药煎水送服。
也可煎汤服: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升达阳气,故能治寒热往来,胸胁痛满,及由闭郁形成的厥逆证;芍药和肝,疏通血脉,故能治腹痛痢疾;枳实导滞,治心下拒按;甘草和中,以补正祛邪。
[禁忌证]
恶寒蜷卧、腹痛下利之四逆证忌之。因为这是四逆汤的症状。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亡阳寒证、四肢厥逆之方。
(2)治痢疾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泄利下重有互相启发之作用。
四逆汤方 第一百零三
[方义]
此温中回阳之方,专治阳虚内虚之证。所谓阳虚者,即体温低落、机能沉衰是也。
[主治]
(1)太阴病,肠胃虚寒,寒邪较重,下利清谷等证。
(2)少阴病,亡阳,四肢厥逆。
按:以上二病都必须具有脉沉而微、舌无苔而润、不喜冷性饮食等表现。
[药品]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三钱 生附子一至五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附子回阳,以恢复其体温;干姜温中,以疗治其厥逆;炙草补中气,兼调和诸药。
[禁忌证]
(1)外感风寒开始,手足厥冷者,不可用。此阳气被外邪所郁,不得外达之证,脉必见浮紧。
(2)麻疹初起,手足厥冷者,不可用。因阳气内郁,尚未达外。必见发热、咳嗽、喷嚏等症。
(3)热性病,神识昏迷,手足厥逆,舌苔干燥,身冷脉微的手足厥冷证,更不可用。因为这是阳极似阴、真热假寒的证候,误用之祸不旋踵。
[类似方剂参考]
(1)通脉四逆汤:此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方。
(2)白通汤:此温中回阳兼治头痛之方。
(3)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
(4)真武汤:此回阳兼镇水之方。
通脉四逆汤方 第一百零四
[方义]
此回阳之方,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古人所谓“真寒假热”证,或“阴极似阳”证。
[主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药品]
干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附子三至五钱
[加减法]
面赤者,加葱白一至二钱;腹痛者,去葱白加生杭芍一至三钱;干呕者,加生姜一至二钱;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至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三至五钱。
按:本方根据柯氏之意加葱白、人参二味,不但符合方义,实际上比原方只加重干姜有效。我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是寒邪直中证,葱白也须慎用,因为葱白或多或少总是散药,对于阴极似阳一证,千钧一发,纯粹温补尚恐不及,岂可使用散药乎!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用四逆汤以回阳,加葱白、人参以通脉。面赤者,阳郁于上也,故加葱白以通之;腹痛者,寒痹于中也,故加芍药以行之;干呕者,胃寒上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者,寒痰结于上也,故加桔梗以开之;利止脉不出者,津液将绝也。故加人参以补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