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投行命运多舛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只剩高盛与摩根

 胡子幺五 2011-05-01
 
『五大投行 命运多舛』
 
  專業的金融知識、靈活的財務操作手法與金融創新的能力,常是投資銀行給予大眾的印象,投資銀行從業人員的高薪與地位曾廣受推崇,往往是名校學生所嚮往進入的行業之一;然而2008年的一場金融海嘯卻讓這些菁英們重重的栽了跟斗,具有百年歷史的Bear StearnsLehman Brothers等都因不堪虧損而宣告破產,市場甚至一度不看好投資銀行能夠繼續存活。 

    目前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高盛(Goldman Sachs)以申請轉型商業銀行來熬過衝擊。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現況

公司

創立年代

變動日期

主要變動

Bear Stearns

1923

2008.3.16

出售予摩根大通銀行

Merrill Lynch

1914

2008.9.14

出售予美國銀行

Lehman Brothers

1850

2008.9.15

申請破產重整

Goldman Sachs

1869

2008.9.21

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

Morgan Stanley

1935

2008.9.21

由投資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

   這一場大海嘯讓金融機構的風險控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也讓華爾街與全球的金融菁英們重新評估風險之於利潤孰輕孰重。

    筆者即將推出的「現在投資銀行」第三版完整的介紹投資銀行的業務內容與運作模式,書中對於投資銀行實務與時事知識的整理,更是讓讀者能在理論知識外,能對國際金融市場與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現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次的改版除了以金融海嘯後的投資銀行做為重點,介紹金融海嘯的成因 資產證券化和金融海嘯,其對於投資銀行業務衝擊如此嚴重的原因,以及風暴過後投資銀行的新發展方向等。

    另一個重點則在於國內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討論,自再版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腳步變化快速,許多投資銀行業務在這幾年中開始成為熱門話題,如台商回台發行TDR之承銷業務、融資收購(Leverage Buyout)案件、專案融資案例-高鐵BOT案件以及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發展等。

    雖然全球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比重較高的金融機構),在此次的金融海嘯中受創慘重,紛紛採取保守的策略,並致力於去槓桿化等政策,但仔細檢視金融機構的業務內容後,可以發現投資銀行業務並未因此而消失,各種金融商品的交易與創新、為法人客戶提供的承銷、顧問服務等活動仍持續進行,並未因此停歇;在歷經一段時間的休養與回復後,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各個國家逐漸出現復甦的訊號下,投資銀行相關業務也隨著景氣的腳步再度活躍。

   投資銀行的業務運作與一般產業、金融業等法人客戶皆息息相關,只要全球經濟持續發展、個體之間的交易腳步不間斷,投資銀行的業務就會持續不斷的運作下去以滿足客戶之需求並持續創造收益。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只剩高盛与摩根士丹利

全美第四大券商雷曼兄弟周一宣布破产,美林证券也已确定出售给美国银行,使得美国金融业版图重画,五大投资银行目前只剩下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两大,同时也使得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前景更加担心。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这两家金融业者本周都将公布业绩,虽然分析师预测都将较去年同期逊色许多,不过尚能维持获利,显示没有立即的危险。

《工商时报》报道,雷曼兄弟上一季大亏39亿美元,目前陷入红色警戒的华尔街股市,对于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即将公布的财报莫不绷紧神经。分析师表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预料将分别有10亿美元到20亿美元的资产减损,即将公布的第三季获利数字虽然不会太好,但因许多部门的表现都差强人意,因此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第三季仍将维持获利。高盛将于周二公布业绩,摩根士丹利则是在周三。

分析师在最近几周多次下修这两家金融巨擘的获利预估,根据Thomas Reuters上周针对分析师群调查的最新结果预估,高盛可能是两者之中表现较差的一家,本会计年度第三季的每股获利将在1.73美元上下,较去年同期大减72%,是该公司自次贷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另外分析师预估,摩根士丹利的每股获利约为77美分,年减44%。

直到最近,高盛均巧妙躲开许多次贷地雷,不但先前看出次级房贷可能陷入泥淖,并避掉其它灾难,但由于该公司在同业中涉入股市最深,今年以来跌跌不休的股市,侵蚀相关业务的获利。

仅半年,美国前五大投行垮掉三家

  救市背景是华尔街的震荡。曾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则宣布收购同样陷入困境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加上半年前卖给摩根大通的贝尔斯登公司,曾经的华尔街5大投行仅剩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

  3月16日

  第五大投行被收购

  贝尔斯登公司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急先锋。随着次贷风暴席卷全球,贝尔斯登公司成为第一家葬送于次贷市场的著名投行。

  摩根大通公司和贝尔斯登公司3月16日发表声明说,摩根大通公司同意出价2.36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公司,价格不及贝尔斯登公司上周市值的十分之一。贝尔斯登公司的股票3月14日报收于每股30.85美元,公司市值35亿美元,账面价值每股80多美分。

  走过85年风雨历程,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于6月关门停业。

  9月15日

  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

  美国银行15日发表声明,宣布以接近500亿美元总价、约合每股29美元收购美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这是美国银行今年二度出手收购在信贷危机中处于困境的对手,此番收购有望造就一家全球银行业巨无霸。美林被认为是美第三大投资银行和世界最大证券经纪商,美国银行被看作是美最大个人银行和最大吸储机构。美联银行退休首席执行官小约翰·梅德林说:“在个人业务上最大的银行收购最大券商当然具有历史性。”

  收购使美林免于成为全球信贷危机下一破产者。美林拥有94年历史,却未能躲过信贷风暴袭击。其股价从去年1月的每股97.53美元最高点至今已暴跌80%,与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净损失大约190亿美元。过去一星期里,美林的股票贬值36%。

  9月15日

  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由于涉及次贷亏损严重,公司股价一年内已下跌了近95%。由于同韩国开发银行的收购谈判无果而终以及公司第三季度财报将出现56亿美元的资产减记,上周雷曼兄弟股价暴跌近77%。曾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连续40年独占鳌头的雷曼兄弟被迫寻找买家。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这次收购提供保证,包括美国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潜在收购者14日相继退出谈判。雷曼兄弟公司15日凌晨发表声明说,公司将于当日递交破产保护申请。

根据声明,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的将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而不包括旗下金融企业。一旦申请得到批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将在破产法庭监督下走上重组之路。这也将是垃圾债券专门公司德崇证券商品公司1990年破产之后美国金融界最大的一宗破产案。

大摩与高盛:

华尔街下一步:大摩或与高盛合并

  48小时之内,美国银行的移情别恋改变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下称雷曼兄弟)和美林集团的命运。在保尔森拯救雷曼的紧急会议结束之际,美国银行和媒体集团达成协议,宣布斥资500亿美元收购美林集团。

  因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风暴尚未就此结束。加上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美国五大投行已经有3家在次贷风暴中陷入严重危机。导致各方对美国金融业的担忧。如今,华尔街的目光将转向剩下的两家大型证券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MS)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或许不久之后,华尔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资银行了。

  事实上,有可能收购摩根士丹利的美国公司只有高盛一家。

  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已先后牵头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房地美和房利美进行了援助。但在“拯救雷曼”行动中,美联储和财政部表示不会动用联邦基金救助雷曼兄弟,而将依靠私人部门。

  《华尔街日报》周日晚间报导称,美国银行与美林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美国银行同意通过一项规模为500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美林公司。

  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公司所需跨越的障碍似乎是可以应付的。NAB Research的银行业分析师南希·布什(Nancy Bush)表示,美国银行可能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特许,从而可以不用满足一定的资本要求以及10%的全美存款要求。

  事实上,今年3月份,监管机构在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o. Incorporated)救助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公司时给其提供了类似的资本方面的宽限。为了促成美林与一家更为强大的公司合并,监管机构自然乐于批准类似的条件。

  大型证券公司接二连三地倒下。贝尔斯登于3月份被收购,得以避免破产的命运。而由于周末没有买家愿意收购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该公司已于15日宣布破产。现在美林也被逼进行合并。所有这些公司都因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而身陷困境。

  目前,投资者或许会猜测摩根士丹利是否也将被迫与其他公司合并。但在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之后,很多观察人士认为,目前美国已经没有哪家大型银行有能力收购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 WFC)和金融服务公司U.S. Bancorp (USB)或许有能力收购一家投资银行,但两者似乎都没有意愿去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交易。

  曾参与收购并最终放弃雷曼兄弟交易的巴克莱集团或许是诸多有意收购摩根士丹利的外国公司之一。

  南希·布什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可能会与高盛合并,这样华尔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资银行了。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备受市场关注

继美林被出售之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备受市场关注。分析师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被收购的可能,而高盛可能是唯一的一家美国公司。

  综合外电9月15日报道,由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已在收购美林公司(MerrillLynch& Co.),市场目光将转向剩下的两家大型证券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和高盛集团(GoldmanSachs Group Inc.)。

  分析师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被收购的可能,但收购方很有可能是巴克莱集团(BarclaysPLC)等大型外国银行,而不是美国商业银行。事实上,有可能收购摩根士丹利的美国公司只有高盛一家。

  《华尔街日报》(The WallStreetJournal)14日晚间报导称,美国银行与美林公司迅速达成了一项协议,美国银行同意通过一项规模为500亿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购美林公司。

  NABResearch的银行业分析师NancyBush表示,美国银行可能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特许,从而可以不用满足一定的资本要求以及10%的全美存款要求。

  由于周末没有买家愿意收购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HoldingsInc.),该公司也在14日晚间面临被清算的可能性。而现在美林也被逼进行合并。所有这些公司都因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而身陷困境。

  目前投资者或许会猜测摩根士丹利是否也将被迫与其他公司合并。但在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之后,很多观察人士认为,目前美国已经没有哪家大型银行有能力收购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WellsFargo& Co.)和U.S.Bancorp(USB)或许有能力收购一家投资银行,但两者似乎都没有意愿去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交易。

  巴克莱集团或许是诸多有意收购摩根士丹利的外国公司之一。Bush表示,摩根士丹利也有可能会与高盛合并,这样华尔街就只剩一家大型投资银行了。

高盛集团:三季度多数业务深陷困境

  在华尔街各大投行为摆脱次贷危机绞尽脑汁之际,媒体一直盛赞另一家投行是金刚不坏之身,它就是高盛。然而,各项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高盛集团可能既没那么“高”也没那么“盛”。不过与雷曼兄弟控股和美林相比,高盛让这一切看起来还算轻松。

  高盛9月16日将公布收益报告,分析师认为,到时候可不会那么好看。

  虽然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高盛出现了巨大的交易损失,但是随着交易活动和投行业务的低迷,第三季度高盛的很多业务都处境艰难。

  据汤森路透的数据,近几周分析师已经将该公司的每股收益预期从8月15日的3.29美元下调至2.13美元,总收益也缩水至9.53亿美元。即使降到这个水平,期望仍可能还是过高。少数预期每股收益为1.50美元的分析师或许才是最明智的。高盛去年同期的每股收益为6.13美元,总收益为28.5亿美元。

  罪魁祸首是:某些产品的交易量8月份出现大幅下滑。举例来讲,据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数据,月度美国股票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0%。这会进而波及高盛的其他一系列业务。客户交易量减少会损害机构经纪等盈利能力强的业务。这些都很可能对高盛的主要业务和交易业务带来冲击,此类业务二季度占了高盛总收入的59%。

  高盛的另一个盈利业务——投行也很疲弱。举例来讲,据汤森路透的数据,8月份,高盛完成的全球并购交易量较2007年几乎下滑了60%。

  除此之外,该公司170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投资组合很可能会发生冲减。

贝尔斯登:次贷最惨烈牺牲品 贝尔斯登哀歌

  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孤狼”,如何一步步成为自己所引发的次债危机的最惨烈牺牲品。

  艾伦•施瓦茨,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首席执行官,对外界宣称他的公司运转良好,尤其是在最近信贷市场波动的不利情况下依然如此。

  贝尔斯登在施瓦茨的前任詹姆斯•凯恩的带领下,成为了华尔街主要的次级债打包者和交易者。由于参与次级抵押市场业务,贝尔斯登成为了第一个感觉到危机震动的公司。该公司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在最初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之后终于难逃倒闭的命运。像凯恩一样,今年一月接过帅印的施瓦茨同样是贝尔斯登的老兵。两人同在贝尔斯登工作超过30年,在外界看来对该公司的运作可谓了如指掌。因此,该公司被美联储和摩根大通联合拯救的消息震惊了华尔街。

  这种震惊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过去数月中,无论是凯恩还是施瓦茨发表的关于该公司金融健康程度的声明都是那么令人宽慰。当次级债危机拉开序幕的时候,凯恩不见踪影。他正花时间在高尔夫球场上,而非在麦迪逊大街的办公室里。正在逐渐暴露的问题在他看来似乎并不足以引起他过分的担心。而施瓦茨仿佛很享受这场危机,因为他曾说过这种市场状况正是贝尔斯登擅长处理的。该公司以擅于在各种市场环境下进行交易而闻名。信贷市场的问题尽管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为。

  然而就在美联储宣布其拯救计划的那一刻,所有的市场信心都被粉碎了。美联储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主要关注对象一直都是商业银行。事实上,它的直接权威只适用于那些曾经是美联储成员的银行。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赋予美联储为所有接纳存款的机构设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即便如此,投资银行仍然不在其列。在美联储诸多职权中,确有一项权力比较模糊地允许美联储资助非银行金融机构,但这项权力除了1960年代一个小小的例外,从未被启动过。然而随着市场问题在三月中旬进一步恶化,美联储突然宣布将对那些经美联储承认,并与之在公开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一级市场交易商启动回购协议。这立即被解读成一项美联储对货币市场的让步。今年伊始货币市场信贷的糟糕局面明显加剧。于是美联储准备接受更多质量较差的债券,以此为券商注入更多流动性。

  但是最终的震惊是在美联储宣布回购协议的两天之后,美联储宣布对贝尔斯登实施全面拯救。很明显,仅仅回购的举措恐怕不能帮助贝尔斯登,它需要美联储的插手,只有这样它才能对抗流动性问题和破产危机。美联储选择了摩根大通作为它的中间方,通过向摩根大通贷款,最终为贝尔斯登注资。在交易中扮演白衣骑士对于摩根大通来说可谓有利可图。该行欲以每股2美元的超低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要知道一年半以前,贝尔斯登每股价格还高达170美元。最终美联储同意摩根大通以大约2.4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这是一个令华尔街以及所有贝尔斯登股东震惊的消息。就在一个星期以前,该公司股价还是65美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媒体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细节:就在危机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很多贝尔斯登的高管还在桥牌锦标赛上拼杀。

  尽管华尔街惊讶于美联储介入的方式和速度,但出手拯救贝尔斯登并非没有先例。在历史上,摩根大通曾经多次参与各种救市方案,扮演听命于美联储的拯救者角色。甚至在美联储1913年成立之前,摩根大通就已经因历次拯救行为而闻名于华尔街了。

  两个最著名的例子分别发生在1894 年和1907年。1894年,摩根大通通过提供黄金供应而帮助美国财政部免于危难。14年后的1907年,美国遭遇了20世纪第一次严重的股市危机,摩根大通通过向货币市场不断注入流动性进行救市。这两个成功的故事为1913年逝世的老摩根(J.P. Morgan)赢得了“国家拯救者”的别号。当然,摩根大通也有拯救失手的时候。1929年,摩根大通在大萧条开始时便试图用各种方式稳定市场,但仍旧没有这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的爆发。

  多年以后,摩根大通再次协助美联储,在三个著名的个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4年,它帮助组织了一个财团,为当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伊力诺依大陆银行注资。1987年它帮助拯救了陷入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的墨西哥。最近的一次是1998年,它在为拯救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成立的财团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拯救贝尔斯登几乎花不了摩根大通什么钱。美联储同意提供300亿美元用于购买贝尔斯登库存的债券,因此摩根大通的资产负债表不会面临任何风险。2美元一股的价格在很多人看来只是名义上的,因为2.4亿美元的总收购价只是价值12亿美元的贝尔斯登麦迪逊大街总部大楼的20%,这样看来似乎摩根大通为扮演拯救的角色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回报。

  美联储之所以如此迅速,摩根大通之所以加入,这些都与笼罩在货币市场的担忧有关。近几个月以来,无论是潜在的房屋所有者,还是已经购置了房屋,抑或是大公司,银行都不愿意发放贷款。银行和投资银行每周举办的与市政府有关的机构借款者拍卖会也日渐冷清,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借款人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像贝尔斯登这样一个一级市场交易商的失败只会让这种惨淡的情况加剧,让笼罩在金融市场上的阴云更难驱散。评论家们坚称,美联储不应该动用自己特殊的权力去拯救贝尔斯登。一些华尔街的工作人员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失败会意味着市场已经见底,那么接下来信贷市场将迎来恢复期。每一次大危机都会有至少一个机构牺牲,而这一次,轮到了贝尔斯登。

  然而这种解读与事实并非完全吻合。没错,1990年德崇证券在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在垃圾债券危机中数项违规操作以及1980年代内幕交易丑闻起诉后,该公司获准宣布破产。但是该项惩罚是基于刑事违法指控,与此次身陷危机的贝尔斯登不同。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于在国内和国际债券市场中扩张过度,内部问题随之暴露。但是在这次危机中,问题的本身是一级交易商的管理失当。贝尔斯登破产的潜在影响很严重,将为美联储对其他公司破产的放任不管提供先例。这个市场现在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交易商,而非越来越少的参与者。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不应该允许直接干预,失败的公司理应从市场中消失。与这个做法相违背即是与严格的资本主义信条“游泳或下沉”背道而驰。但是这种残酷的诠释既违背了美国历史,又违背了政府应扮演的对市场行为进行普遍干预的角色。1929年以后的状况就是最好的例子:政府需要纠正不规范的市场所引发的灾难。

  金融市场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市场中不规范的领域引发的,比如最近的抵押问题。1920年代,美国市场完全没有规范可言,这种管制真空引发了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市场缺乏透明度以及短线炒作和保证金交易的滥用引发了绝大多数问题。这些问题在若干年后才被意识到,美国也紧接着相继通过了《1933年证券法》,《1933年银行法》”(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其中后者以法律形式缔造了证券交易委员会,赋予该组织监管有组织的股票交易的行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美国监管体系是一个以具体法规为基础的系统,而非一个以某种原则为基础的系统。这意味着,在某一项具体法条遭到破坏之前,监管者无权对某个问题做出反应。在一个以原则性规定为基础的系统中,监管者可以随时就券商远离约定俗成或不谨慎的职业行为提出批评,而不需要等到一场灾难或者经济危机爆发了,才有权进行调查。1933 年和1934年通过的法律虽然都是以具体法条为基础的,在执行方面可能会有滞后性,但是在接下来的60年里,它们着实发挥了良好的监管作用。然而一旦既定法律体系发生松动,外部环境便为现在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1999年通过的法律名为《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这项法律赋予了很多1990年代新晋诞生的市场行为以合法地位。商业银行由此可以重新涉足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曾被《1933年银行法》禁止的其他金融服务。此外,银行的资本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家银行对自己风险情况的计算。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成为了摧毁旧模式的重要力量。但是此时的美国监管系统仍然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这就造成了最近的次级债危机、大规模的信贷市场危机以及尚未完全暴露的金融衍生品问题。

  不幸的是,美国金融危机在英国金融市场的问题中也有所反映。在英国,证券化同样引发了对消费者以及购房者松散的借贷。英国消费者人均的债务实际上高于美国,这成了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英国银行业已经感觉到了英格兰银行拯救北岩银行的效果,房地产价格开始走低。这两个联系紧密的金融市场在同一时间感受到了同样的束缚。英国市场的监管法律虽不像美国一样严格,但是仍旧难逃证券化猖獗的命运。不论法律系统的本质如何,证券化是逃脱了监管者掌控的金融创新中的一种。数年来,多亏了证券化,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联邦全国房贷协会( 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Freddie Mac)等超大型借款者才得以在抵押市场中为众多购房者提供服务。不幸的是,黑暗中的薄弱环节已经被放置在了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显微镜下。目前的市场危机表明,市场太大了,以至于无法放松监管。市场与市场之间的交叉影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在后一种情况下,正是这种模糊使得市场最终走向了危机和金融崩溃。对市场的监管显然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付诸行动的问题。

美林集团:美国银行500亿美元收购美林集团

  9月15日凌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在宣布退出竞购雷曼兄弟的谈判后,随即宣布了收购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的消息。

  彭博社报道说,两家公司董事会在14日晚间批准了合并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以换股方式收购美林证券,总价约500亿美元。这个价格虽然比美林集团上周五的收盘价溢价70%,但仅有美林股价峰值的三成。

  美林集团被迫出售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林集团是在美联储的压力下被迫出售的,因为他们担心美林证券会步雷曼兄弟的后尘。

  在过去的15个月中,美林集团的资产负债表上拥有数百亿美元的高风险、流动性不良的资产,负债权益比率超过了20倍。

  2007年年中信贷危机袭来之时,这些资产价值一路下滑,难以轻易售出,严重影响其缓冲资本。

  美林集团现首席执行长约翰·赛恩上任之后,采取了比其他很多美国金融巨头更多的措施,试图使美林集团能够在去年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中保全自己。

  美林集团曾筹集了巨额资本,清除了问题资产,出售了所持的大笔股权资产。但这一切都未能使美林集团摆脱困局。

  由于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可能破产引发的恐慌情绪蔓延的影响,美林集团的股价在上星期出现暴跌。截至9月12日,美林集团当周的股价跌幅高达36%,市值缩水150亿美元。

  受次贷危机重创,美林集团财务一度极为糟糕,2007年四季度业绩更创下十余年的最差记录,准备金减计160亿美元。其中,CDO(债务抵押凭证)减计达125亿美元。当时,美林集团尚有218亿美元的CDO相关资产以及840亿美元与房地产相关的资产。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奥尼尔在困境中黯然引咎辞职。上周五,美林证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仅为每股17.05美元,公司市值为260亿美元。

  在美国银行之前,美林集团曾与摩根斯坦利有过接触,但因为摩根斯坦利需要对美林集团进行评估,而美林集团已经不能继续等待,双方的谈判由此作罢。

  美国银行或成金融霸主

  此前,美国银行也曾考虑收购雷曼兄弟,但因美国政府拒绝为此提供资金帮助,随后美国银行就将注意力转向了美林集团。

  在美国银行首席执行长肯尼思·刘易斯的推动下,该行已经进行了规模不等的数十桩并购交易。

  在收购了美林后,将造就一家业务范围广泛的银行巨头,触角几乎涉及了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遍布信用卡、汽车贷款、债券和股票承销、并购咨询和资产管理各个方面。

  收购美林集团有助于美国银行增强全球实力,包括在印度等新兴市场。除此之外,美林集团在承销业务上也有很强的实力,美国银行上周在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希望在这个领域大举推进。

  如果此项收购达成,美国银行将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集团,业务涵盖商业银行、信用卡、经纪业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各个类型。

  华尔街的分析师Nancy Bush认为,美国银行此番出手并非意外,“刘易斯喜欢做最大的一笔买卖。”华尔街认为,此番并购将是刘易斯职业生涯的重大考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