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据说,2560年前的公历9月28日,孔子诞生,西方那个作为公历起点的神之子还远未出世。在孔子73岁泰山倾颓之后,他仍以各种面目游荡在这块土地上,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他将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也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然而,在那未免太过“短暂”的73年里,或许他最贴切的身份是:“士”。这个身份已注定了他内心有情怀,却手中无权杖;注定了他要在离乱的时代颠沛流离,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同时不断寻求自我完善——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境遇,没有两样。
26岁的孔子,一逮着机会,就迫切地向郯子虚心请教少昊时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情况。然而此时,他已是誉满鲁国的大学者。 【详细】
听闻苌弘通晓天地、日月、风雨、历律、谶纬,还擅长音律,孔子几次登门学乐。不知苌弘冤血化碧之时,孔子作何感想? 【详细】
孔子一生只见过老子一次。只此一回,便论尽了人间苍穹,无涯理道,生命万象。想象中的孔老会谈,定然字字珠玑,舌灿莲花。 【详细】
师襄一生也没见过孔子这样学琴的人。27岁的孔子向师襄学一支新曲,从技艺学到神韵,从志趣学到精神风貌。 【详细】
孔子折服于七岁项橐的百般刁难,向他谦恭行师礼,绕城而过。《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详细】
公元前518年,有了机会去雒邑进修,这是孔子一生中最快乐的求学时光,几乎每一天都充满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详细】
先秦私学的发展
春秋以前,图书典籍均为王官所掌控。经过几次文化下移后,典籍散落各地,这为私学提供了教材。文化精英和典籍的散落,既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樊篱,也向下层民众揭开了曾经笼罩在文化礼乐知识之上的神秘面纱,为私学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详细】
为了争取在诸侯混战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列国君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大力招揽人才。这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拜师求学的热情,许多人潜心苦读,梦想有朝一日能位极人臣。【详细】
孔子教学生,很重道德,很重学问。但道德学问,要落实到当官。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他说得很清楚,德行好了,有余力,要学文。学问好了,有余力,要当官。归根结底要当官。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详细】
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详细】
对于孔子,齐景公确实是动心了,曾经准备给他稍低于上卿的待遇。但是这一切遭到了以晏婴为首的齐大夫的反对,甚至有人要加害孔子。失于政并已暮气沉沉的齐景公改变了态度,既是安慰又是敷衍地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详细】
孔子从政,尊君为本。孔子要替鲁君出气,当务之急是打击三桓,但通过阳货打击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虽然能制约三桓的只有阳货,但阳货背主,不合君臣名分,如果支持他,就坏了自己的名声。最后孔子还是放弃了。【详细】
终于可以有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去具体实施自己的理想了,他怎能不“翩然而出”呢?在为官上,孔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带了一个好头,那就是有原则、有思想,真做官、做好官,而且是认真做官。 【详细】
杀不同政见者或者杀利益相争者,是古已有之,后世当提高警惕。少正卯也是个“闻人”,只是他的“闻”与孔子的不同,他好像有点邪门歪道,起码杀他的人是说他宣扬的是邪门歪道、异端邪说。【详细】
孔子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是与“三桓”势力水火不容的。不知是感觉到对方暗藏杀机还是出于强烈义愤,五十五岁的孔子走得十分匆忙。虽然那次离齐也是这样,但是这次是离开故国呀!【详细】
孔子在外多年,心情很不好。比如,他在卫国,独自在屋里击磬,铿铿作响,甭提有多烦。这种烦恼,无人领会,反而让个背着箩筐打门口过的汉子给听出来了。孔子的烦恼是“莫己知”——谁都不搭理,谁都不理解。该跑的地方都跑过了,剩下的只是浮海居夷。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实现理想的过程,幸福而又疼痛。 【详细】
周游列国 希望救世弘道的孔子
先秦儒家对于士人入仕有自己的考量。在先秦儒家看来,修身是为政弘道的基础和桥梁。在孔子看来,学即修身,是内圣外王的的先决条件。孔子说过“学也,禄在其中矣”,表明学是获得功禄的途径。而“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则强调了“学”作为外王的功用。【详细】
修身之后,士人面临着以何种方式登进入仕的考虑,先秦儒家认为主要有:一,选举。孔子曾说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二,立功仕进。孟子讲士“食功”,即按照功绩授予俸禄官爵。三,对策或献策。孔孟荀无一例外地游历各国,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为政方略,希望以自己的学说打动当时的统治者。四,推荐。孔子曾向季康子推介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政治才能。【详细】
先秦儒家在仕宦观念上彰显了自觉。他们心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希冀通过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救世弘道的功效。首先,面对不合理的政治氛围,先秦儒家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孔子以“仁”和“礼”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直面批判统治阶级不合于礼的行为。【详细】
孔子对于统治者的严格要求使他的政治理想流于失败,孔子的入仕观念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他将实现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于遇到贤君明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执政者却往往是孔子所鄙视的“斗筲之人”。面对这种情况孔子选择了“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的态度,将道置于首位。【详细】
他以恢复周礼从而达到“君臣父子”全社会有序稳定为己任,更要以仁政救天下,而恢复周礼、实施仁政,就需要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仁人志士,上可尊王下可牧民——于是,孔子“学移民间”的私学应运而生,并有着与“学在官府”分庭抗礼的强大生命力。 【详细】
离开与孔子一起的生活经验,无法真切领会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因此传承孔子的思想与传承他的生活经验是不可分割的。孔子要求言行一致,王阳明所强调知行合一,也正是对这种思想的响应。孔门后学着力塑造孔子文化宗师与道德楷模统一的形象,对传播儒学可以说是成功的战略。【详细】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哀公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他晚年还表示:“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详细】
幼年丧父 苦难的童年——
孔子三岁的时候,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十五岁 立志一心向学——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岁孔子小有所成——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四十岁领悟到世间的真谛——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六十八岁 结束周游列国而回——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归鲁后孔子专心施教育人——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于是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来自: 紫雨剑 > 《孔子》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孔子入世观中所见中庸之道
孔子入世观中所见中庸之道肖俊毅一般认为,儒学是一门入世弘道的学问,孔子周游列国亦是为了弘道济世。《论语·微子》中记载孔子使...
从先秦“道尊于势”的观念,来看士人的精神超越
“道”与“势”的矛盾首先被儒家提出,士人有入仕的强烈需求,志于“道”的士人试图以“道”来改变君主,泽施于民,但入仕则不免迎合君...
国学考辨 | 六艺与六经
国学考辨 | 六艺与六经。“六艺”在先秦时期有两种含义:一指六种技艺,一指六部典籍,即“六经”。六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六经呢?司马迁...
第二章 先秦诸子
初期曰“礼”,孔子复礼、墨家废礼,皆直指贵族。(2)荀子礼治(乃儒家之本色,非孔子贵族礼、孟子仕礼)。虽然如此,但荀子言礼,还是重“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重“分”,即“使有贫富贵...
官学下移与君子“文质彬彬”
至孔子时代,官学失能现象愈演愈烈,孔子曾说“学在四夷”,感叹官学的没落,《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
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双向度分析
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双向度分析。《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日:“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又日:“仁者必勇。”(《论语·宪问》)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文字的会意来看,“朋”是被相同的纽带所连接的一群人。这个纽带可以是相同地域、共同的师承,更多的则是相同的志愿,共同的理想,乃...
人能弘道: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人能弘道: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5世纪后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及西班牙、葡萄牙的对外扩张,欧洲传教士纷纷前往世界各地传教。”)孔子则是...
中医典籍中的道家与儒家词汇
中医典籍中的道家与儒家词汇。中医典籍中,随处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浓厚古代文化色彩的词语,其间烙有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印记。孔子说:“...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