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完善 - ljl5710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昵称6888501 2011-05-04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完善

默认分类 2010-08-31 20:27:47 阅读109 评论0   字号: 订阅

 
      医学模式,也即医学观。是人们在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不断进步,人们的医学观也不断发展和更新,医学模式不断转变和完善。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们经历了多种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完善和转变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方面艰难跋涉的历程,正确理解这个历程,对把握未来探讨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首先讨论一下人们经历的医学模式。在医学发展史上,多数人认为经历了以下医学模式,并且这样描述: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得”病,对待疾病则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而死亡是“归天”,是灵魂与躯体分离,被神灵召唤去了。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如我国医学以《内经》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以“天人相应”思想为特色,以“阴阳五行”病理学说为理论的整体医学观,将健康和疾病与外界环境以及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希腊以医学之父希波克底的研究开始为标志,将鬼神巫术从医学领域驱逐出去,提出了类同现代医学模式中的某些要素,如他创立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体液构成的整体比例关系决定人的性格、气质、体质和疾病。

3:生物医学模式。自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后,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解剖、生理学等学科迅猛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创立了细胞学说;也推动了细菌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而且通过培养基认识了一些使人致病的细菌;与此同时,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生物学的长足进步,促使人们开始运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上,人们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一医学模式。

(二)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

我们借用这种对医学发展史上所经历的医学模式的划分,从医学史上医学模式更新的历史轨迹里,不难看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必须具备以下标志。

1: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标志是医学世界观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的规律由上帝主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医学世界观。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利用朴素的自然哲学原理来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的。其世界观主要是客观存在和主观智慧的结合产物,与主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接近。用自然哲学世界观定义它较为准确。它绝不是17-19世纪初西方盛行一时的唯心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模式的世界观,以还原论作为认知和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医学模式转变必然使医学理论体系发生根本的改变,即重新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神灵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巫医学理论体系。虽然它在社会、环境、心理、卫生方面对健康有一定帮助,但一切都以神学理论为基础。顺应神的意志为目标。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以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为代表的“四体液”理论;在我国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理论。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多种学科组成。各种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都是在各自世界观思想指导下,重新建立的、全新的理论体系。

(三)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

我们回顾一下医学史上医学模式更新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思想、文化水平,就不难看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

第一次由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约在公元前3~4世纪。在希波克拉底时代,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中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此时,人们的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我国出现了一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讨论,淘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在科技领域里产生了如阿基米德一类科学家。人们具备了一定的避免自然灾害、防备毒虫猛兽的能力,疾病就成了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因素。人们要更有效的防病治病,必然要转变观念,医学模式由神灵主义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医学史上完成第一次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次由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转变为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约开始在公元15世纪左右,即文艺复兴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正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时期。在哲学思想界,客观唯物论的思想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科技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同时形成。由于宗教对解剖尸体的解禁,解剖学、生理学随之诞生。奠定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资本工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显微技术的提高同时,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自然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发展健康事业的条件。人们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不但能改变人们的自然世界观,也改变了人们的医学世界观。促进了医学模式转变。科学技术给新医学模式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二:医学模式的完善

医学模式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新医学模式的诞生,旧的医学模式被代替的过程。每一种医学模式的目的,都是在认真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被充分揭示,医学模式的使命就不会完结。所以,任何一种医学模式从它产生开始,就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事实证明,哪一种医学模式的医学世界观适应社会生产力、思想文化发展水平,其理论体系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它就有继续完善自己的条件,就有旺盛的生命力。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过早的将探讨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责任毫无保留的推给了“神”。认为“神”能主宰一切。其消极程度至极,令人敬而远之。希波克拉底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虽然,其医学世界观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观点仍需现代人借鉴;但是,其医学理论体系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继续完善自己显得十分艰难。

现代西方医学一开始也并非是生物医学模式。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社会变革。宗教对人体解剖的解禁,哈维发表《血液循环》,同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界的机械唯物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出版了《运动是机器》一书。不久,一名法国医生拉马特利抛出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认为拆装机器等于解剖人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一架机器在转动,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机械论医学模式。但不久,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细胞和细菌。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统计学被引入医学领域后,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更大提高。生物医学模式日益成熟。 Engel呼唤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有了很大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认识和基本能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更加完善的医学观。称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

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这种发展历程,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从机械论模式——生物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都没有脱离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只不过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世界观的视野逐渐开阔了。所以,现代西方医学在这个发展历程当中,客观唯物主义的医学世界观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其一。其二,现代西方医学在这个发展历程当中,它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的自然发展和完善。没有从根本上重新建立理论体系。机械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是其主要的理论体系。生物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时,其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在蛋白质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学、基因组学、系统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工程学及系统工程学、系统信息工程学形成后,人们又开始呼唤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以说,现代西方医学从产生、发展到至今、又到呼唤未来的医学模式,都是在客观唯物主义医学世界观角度,在不同深度和广度视野上的产物。其理论体系仍然建立在前一个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是对前一个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在哲学意义上的“扬弃”而不是“抛弃”(2),并不是从“医学观”的基础上使其医学理论体系发生根本的改变,是前一个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是客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对人的生命与健康规律探讨的进一步深入。因此,现在我们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或过去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医学模式,从医学历史的长河中看,不能说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应该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三:医学模式转变与完善的意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把它叫做医学模式的转变;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把它叫做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呢。

1:医学模式转变的实质是人们在世界观改变的前提下。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的重新认识。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旧的医学模式的医学世界观和其理论体系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已有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的探讨出现难以逾越的困难,人们只好从新的医学世界观角度,重新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从而重新建立起新的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是旧的医学模式的消亡或被放弃,新的医学模式重新建立。“医学模式的转变”有赖于医学世界观和医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建立,医学世界观的重新建立有赖于人们自然世界观的改变。神灵主义的医学世界观破灭,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放弃,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都遵循了这个规律。未来医学模式怎样转变我们难以预料,但是,按照这个规律必须依赖于人们自然世界观的转变。人们未来的自然世界观是什么呢?纵观近百年来思想、文化、科学领域,最有可能使人们的自然世界观发生改变的理论只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前沿学科不能揭示时间、空间、光的本质,人们的自然世界观难以改变,新的医学理论体系难以建立。我们不用站在多高的位置就能想象到,记忆与时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在不知道时间本质的条件下,单纯研究记忆恐怕是徒劳的。

2:医学模式完善的实质是人们在同一世界观指导下,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的认识从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提高。

“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程,是从同一个医学世界观角度探讨人的生命和健康规律,其视野越来越开阔,其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之所以称之为“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完善”,因为前一个模式是后一个模式的阶梯,后一个模式是前一个模式的提高。

从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时,主要借助了显微技术的出现、抗生素的发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先进的技术使医学界有了新的发现,使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医学统计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使人们更加方便的对医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了。现在,我们从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对医学认识的着眼点,从生物医学角度,扩大到心理和社会,无疑是医学视野的开阔。但是,社会、心理、生物机体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要研究这些问题必然也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一个无可争议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能改变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指标(3)。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物质的信号通过什么途径改变物质结构的;非物质信号如何确定、需不需要进行量化、如何量化。如机体中最容易受非物质信号影响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如何相互影响活动,这些信号、神经、分泌活动如何有机量化,按照还原论的一般研究原则,这些信息是需要量化的,如何量化,仍然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可能又会出现一次像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的效果一样令人惊讶和欢欣鼓舞。

3:医学模式转变与完善的划分对我们的几点启发。

(1)还原论作为未来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过时。从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是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继续和完善,作为生物医学模式方法论的指导思想还原论,为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们越来越觉得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医学方法总原则不能揭示生命与健康的本质,提出了把系统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总原则。医学还原论主张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来解释疾病现象,其立足点还是在生物这个层次上,并没有把疾病现象简单的归结为低层次的化学、物理现象。相反,它是用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它的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如把决定不同物种有机体的生殖和生物合成的遗传学分子结构还原为生物化学的DNA双螺旋结构,这种“双螺旋结构”规律,建立了医学系统论“整体性”观点的基础,如果这种“整体性”在多元层次上不断建立,医学还原论才能逐渐发展为医学系统论。因此,医学还原论和医学系统论与他们相对应的医学模式一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和归结。特别是现在医学系统论在研究的技术路线上存在许多障碍,多元层次上的“整体性”观点还未完全建立,仍需医学还原论发挥作用,不可能过时,只能是主次交叉,循序渐进。

(2)中医药学的教学和研究不太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从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科学的角度论述很多,但一语中的的观点很少见。我们根据本文对医学模式转变和完善的划分标志可见,中医药学是属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范畴,具有自己独立的医学世界观和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学世界观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一脉--《易经》《道德经》。其理论体系中分析问题的方法与“阴阳”“有”“无”的分析方法相融会贯通。中医药学的教研,教、学、研者必须首先清楚这种世界观;研究者必须清楚这种方法论。因为它不是我们已经具备的客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还原论。用后者无法解读中医药学。例如,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它的所指重点绝不是解剖结构,而是人的机体中五种功能现象在器官组织上的具体表现。这五种功能现象在“气血营卫”的保障下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是功能的“无”和形态的“有”共同表现“阴阳”的盛衰,即功能的亢进、正常、衰竭。再如对经络的研究,有人力图用还原论的方法在人体上找到形态上的支持,结果不言而知。因为经络是“五脏六腑”“气血营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时,人们感觉、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和许多中医现象一样,无法用还原论的方法求证它。在中药学研究方面,用还原论方法进行的一些中药研究,最后也只是为现代医学开发一种新的有效药物而已。

参考资料 

1:王辰,医学模式转型有多难,健康报,2009  1 23,第四版

2:engel GI.The need for a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cine[J].Science,1977.196:129-136

3:杜治政,医学目的、服务模式与医疗危机.《医学的哲学审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11 第一版。p55-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