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

 xiaopeng0377 2011-05-09

父亲

父亲生于38年农历正月初七,排行老二,后来又有了三叔和四叔,兄弟姐妹达6人,靠几亩薄田过日,吃了这顿没下顿,但爷奶还是力尽千辛万苦,竭尽全力供子女读书。大伯、三叔还先后考上大学。父亲也是完小毕业。当时许多比我家境况好的家都不让子女读书,可见爷奶的英明和伟大……(我想我的父母,一定是受了爷奶的感染和影响,也是力尽艰辛全力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学。这可能就是一种家风吧!)

父亲完小毕业后就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当村里的会计,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常常坐在门口的小方桌上,嘴里唱着几几多少,几进几退,手不停地噼哩啪啦拨打着算珠……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现在看来,我的字还和父亲的字有一定的距离。闲暇时,父亲就画条幅。父亲最得手的是画花鸟和老虎,都是栩栩如生。父亲再在旁边加幅龙飞凤舞的对联:春来鸟语花香,冬去山明水秀,这样就和画浑然一体。少时的我曾和父亲到距家25里远的马山口去卖画。我们翻山越岭徒步走到马山才微明。我已是累得腿不能抬,脚不能着地。父亲给我买了一碗一毛钱的糊辣汤算是奖赏。那次卖了2元5角钱,父亲很是高兴,怎么回来已记不起。

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不好接触人。出力的,跑腿的事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干得多。现在想来,当时的农村,识文断字的人寥寥无几,可一完小毕业能写会算的父亲最后没有走出农村,这与他的性格有关。(现在看来,我们姐弟都受到父亲的影响,不接触人,特别是不接触权贵,干事不张扬,过于忠厚和善良,与这个社会有点格格不入,这是家庭环境造成的性格缺限。)当时,叔伯弟兄六七个,只有父亲一人留在了农村。胆小怕事,有些呆板的父亲不得不面临一个个让他头疼的事:爷奶年纪大,弟兄又小,他得安排一家的生活;叔伯家和他人发生了磨擦,他得出面;三叔受到文革的冲击,他得操心;几家的地,不喑农事又无气力的他得播种收获。还有不断出现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头疼伤神的事,他都得一一面对。为了这个家,无能的父亲一一挺了过来。真有点不容易,真难为他了。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总是沉黙寡言。从没见过父亲大声说过话,大声笑过。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留下父亲和我们姐弟坐在一起谈心的印记。甚至从没有和我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的镜头,当然也没见过父亲发过脾气和打我们的情行。几十年了,我从未走进父亲的内心,不知沉黙的父亲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打算,对这个家,对这几个孩子……父亲有的只是沉黙,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劳作,默默地承受……

记得我小时候,大约七八岁吧,得了关节炎,疼痛难忍。父亲就背着我,到五六里外的卫生院给我看病。一路上,父亲戴着个烂草帽,低着头,没和我说一句话,默黙地走着。我爬在父亲的背上,听见父亲呼哧呼哧的喘息声,看见父亲满头的热汗从发稍往外蒸腾……我说:“爹,我下来歇会儿吧。”父亲好像没有听见,一声不吭,还是伸着头,往前挪。只听见脚步“嚓、嚓、嚓”地响着。一直到卫生院,见到医生,这才把我放下来。看好后就又忙前忙后地抓药。然后又背着我默默地回家,默默地熬药,默默地帮我洗……一直到我病好。

八十年代,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家里负担很重。再加上姐姐连年的高考失利,可以说是雪上加霜。我记得姐姐又高考失利的那年暑假,父亲整天都是哭丧着脸,话更少得出奇。有时一天很少说一句话,在开学前父亲决定让姐到县城复读。那天早上,父亲起得早早的,把姐的干粮和衣服装到架子车上,一声不吭就走了。姐就跟在父亲的后面,也一声不吭。50余里的路,父亲就这样把姐送到县城,安顿好后,就说一句“我走了”,就又头也不回地拉着架子车回来了,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第二年的暑假我和姐都陆续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父亲还是老样子,并没有显露出明显的高兴和欢快,只是脸上舒展了一些……

后来,我们姐弟先后参加了工作,家里的日子逐渐好转起来,我想父亲应该轻松了。可父亲又在为我们的婚事,房子等操心,依旧像以前一样辛勤地劳作,依旧像以前一样,把磨好的面,种的菜,蒸好的馍送给儿女,依旧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这几年不经意间,发现父亲的迂和唠叨。一个小电器的使用能说几遍他还不会用。一件小事反来复去的念叨,听的多了,我总是反感地说:“我知道了,啰嗦什么呀!”父亲就不再说什么了,去干他的活。有时想一想,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有点老还童。我们平时还把父亲当年轻时来看待。现在想来,做儿女的真应该有父母对儿女的耐心和细心就好了,特别是父母老境时。

这几年母亲来县城照看孙辈,父亲不舍老根,也不愿到县城生活,一人留在老家。我无法想象,古稀之年的父亲一人拉着架子车奔忙在沟沟坎坎的田间地头是多么的艰难和无助。我无法想象,不愿见人,没有朋友,没有兴趣爱好的父亲一人守着诺大的宅院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有次和父亲谈起到县城生活,父亲说:“我一人在家生活惯了,就是没人说话,只好和狗说话了……”我听后眼睛湿润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女,不,还有儿女的儿女,默默地奉献一生、一切。有时儿女们真是罪过!

人们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三十年前,父亲和现在一样,是个老实巴脚的农民,家境贫寒,胆小怕事,儿女们受尽白眼和欺侮。三十年后,在父母的竭尽全力供养下,儿女们都有了工作,但只是一般的工薪阶层,无百万家财和显赫的职权,事事处处还让父母操心,父亲还是以前的父亲,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不争气的儿女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

我有时在想,儿女回报父母的是父母对儿女的几分之几?真是少之又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是父母健在时,让父母过得舒心,这就是孝吧!

祝父亲快乐!健康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