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评价研究

 的图书馆的 2011-05-1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评价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组组长:薛维明

课题组副组长:陈志明

课题组主要成员:何险峰、冯建国、邵磊、徐毅

 

(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教学方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互动方法。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互动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辩证统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

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于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全面的评价,但主要是对作为课程产品之一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

 

(二)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产业或者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性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既向各国提供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极好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纵览世界信息技术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为目的。美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素质。在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系统化的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分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在以前、现在与将来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韩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并把它能动地、创造性地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目前我国有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评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5年,江苏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评价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往信息技术教育仅注重信息技术课理论层面的教法、学法研究,现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本课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对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实践上的应用与探索,期待在探索中形成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和品牌特色。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符合国家级示范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推动我校创建五星级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校。

2、近期目标: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课题小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评价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互为提高。

3、中期目标: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4、远期目标: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论著,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摸索出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构和完善。寻找恰当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总结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研究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各学科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四)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实施步骤

1、设计申报:

时间划分:20064月至20067

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完成此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的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2、实施阶段:

时间划分:20068月至20078

达成目标: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

时间划分:20079月至20089

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获奖证书等。

4、结题鉴定:

时间划分:200810月至20096

达成目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等。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获奖证书等。

 

三、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五)  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算法设计与数学实验》薛维明

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过程性评价探索”  陈志明

3、“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初探   何险峰

4、“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探索  邵磊

5、教师学生获奖证书

二、最终成果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2、《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论文集》薛维明等

3、《算法设计与数学实验》薛维明

 

(六)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人员结构和相关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薛维明  教科室主任,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先后主持承担了多项全国教育科研课题;

陈志明  中学一级教师; 

何险峰  中学一级教师  正在攻读教育硕士;

冯建国  中学一级教师; 

邵磊    中学二级教师;

徐毅    中学高级教师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信息技术一线教学的骨干,都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他们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了多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像苏州市“十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研究》、常熟市“十五”重点规划课题《校园网络在中学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核心成员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如下: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薛维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

2、《算法与程序设计实践指导》 薛维明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

3、《网页制作FrontPage基础及应用》 薛维明 陈志明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4、《从数学题解到程序设计》 薛维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5

5、打破课本框架 实施跨单元教学--跨单元的WebQuest案例 何险峰 教育技术导刊  2005.12

6、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研究   何险峰 教育技术导刊  2006.2

7、中学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的原则    陈志明  江苏教育技术报 2004.2

8、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陈志明  教育与信息化  2006.3

二、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围绕本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书籍,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主要内容的认识和界定。

主要查阅的参考文献如下: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堂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钟启泉、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祝智庭

5、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南国农

6、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何克抗

    7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8《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   薛维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软硬件保障:作为江苏省四星级高级中学,我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经费,硬件设施良好,同时多次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培训,做到软硬件同时并行。

2)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3)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资金保障:学校在课题开展的三年中,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上网费、研究人员劳务费、研讨会议费等。

6研究资料保障:学校图书馆为省一级图书馆,提供各种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