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此诗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6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 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首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雄奇伟丽 ,清丽幽远 。 ⑵下阕开头的“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虚写,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3) 词的结尾以景作答,试分析其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嫌、故两个词语可看出。作用是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此诗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6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 6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五、咏怀类 7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参考答案】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71、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 咏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7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⑵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7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古人讲究炼字,结合诗句分析 “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六、边塞类 7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 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参考答案】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参考答案】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⑶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李益可能是多数考生不大熟悉的诗人,但诗的内容易于把握,考生“就诗论诗”即可读懂,不需要背景资料,不需要“注释”的帮助。三道题目,前两道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道题让考生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道题形成的梯度符合考生阅读这首诗时认知活动展开的规律,同时为考生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陆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7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哓。 [注] ①武威:即凉州。碛西:沙漠之西,这里指安西。②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太白西:指西域一带遥远之地。 (1) 首诗写了刘都护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由近到远的描写方式,对友人的赞赏与牵挂。 (2)“胡天哓”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双关,一是实指号角的声音响彻胡天,一是表达诗人要求平定判乱的愿望。 7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饶黑山。 [注]①金河:即黑河,源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流入黄河。②玉关:即今甘肃玉门关。 (1)这首七言绝句,被后代诗人高度评价,是世代流传的佳作,在诗的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句子成对,句式对偶,直起直收,音韵铿锵,形式美,烘托一个“怨”字。 (2)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7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79、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请就两诗的内容和风格(或情感)作一简单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8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1)第一句中的“空”字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冷落与艰苦。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答案】“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七、山水田园类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问题: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怨别伤离之情(或离愁别绪)。 8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参考答案】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8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8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8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8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闲"字是全篇之眼,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参考答案】闲立庭中,沐雨盛开的栀子花等待如花的村姑们采摘云鬓,不料今日却花前冷落,问津无人。花"闲"正因人不闲,不写人忙人自忙。着一"闲",以虚衬实,灵趣顿生。 8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 磨,拭 (1) 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与后二句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前二句着眼于“静”,写的是雨后池上的静态美,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的是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2) 有人评说“淡磨”二字看似平常却颇可玩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这比一般常见的“水面如镜”比喻更显新意而更见意境,如此略带动感的“淡磨”,不仅突显了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情态,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八、哲理诗 8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8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惋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参考答案】出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竟无力挽转的叹惋,对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九、讽喻类 9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注释】①新沙:新淤起的沙洲。②渤澥:古时对海的别称。小堤:这里指海中突起的沙洲。③紫芝:神话传说中的紫色的灵芝草。 这首绝句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你认为它在构思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样构思好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①最大的特色是想象奇特。一是能将官府横征暴敛,无孔不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可谓入木三分。二是在幽默中含有冷峻,极其深刻地揭露出官府横征暴敛的罪行。②诗人说要是官府的税收人员能够到达海上仙山呢,就要向神仙们科以更重的税,这是荒唐而极不合理的想象,却令读者意念上奇妙生趣,因为愈远于理,也就愈觉得作者有独步妙想。【解题指要】采用假设性的联想,是这首绝句构思的最大特色,只是本诗想象较为奇特。因是批判性的诗,自然在揭露中语含讽刺,而揭露的对象可从“税”中悟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