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挫折教育

 tuzididie 2011-05-19
一位哲人曾说过,挫折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给生命一些坎坷、挫折、艰辛、困苦,不但不影响生命的生长,反而可使生命拼命向下扎根,从而使生命之树枝叶繁茂。数学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等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就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犯错误之中得到提高,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孩子失去接受教育或逆境体验的良机,容易出现“精神缺钙”现象。心理学家和儿童保健专家认为,应当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些“挫折”,加点“刺激”。就是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出一些难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逆境中锤炼不屈不挠的坚忍性格。因为只有经过各种艰难困苦的人才会变得更有耐力、更聪明、更成熟。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继承与接受的过程,而且是尝试与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失败”之点,教师引导其进行探索性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励学生再进一步思考、改进、探索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我都是尽量先让学生自己先去学习,先根据已有经验去进行练习,不管学生是否能正确完成。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有的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有的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有的甚至解到一半就没有办法往下进行。这时,教师再针对学生已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讲解,学生会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这样,既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让学生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难免遇上困难,或者产生错误的思路,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学生解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忽视启发诱导,直接给出方法,学生一听便懂,这样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学生转眼就忘。让学生展开思维,这样即使有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当然,在学生遇到困难,体验到失败经历的时候,教师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可嘲讽打击,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数学知识的意义,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要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人在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的监控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批判性,体现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