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春秋时期之第二次”弭兵会盟”

 小袤 2011-05-20

21春秋时期之第二次弭兵会盟

 

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春秋时期的强国,都想再一次弭兵会盟。于是,宋国大夫向戌为第二次弭兵,积极进行外交活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在宋国的西门之外结盟。盟约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意思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与会14国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不朝拜楚国;秦国为楚国的盟国,亦不朝于晋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

这次会盟后,春秋争霸战争暂时停止。战争减少使得中原小国承受的战争灾难与负担减轻很多。但是,这些小国此后,仆仆于晋、楚之庭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受到晋国、楚国两国的严重剥削。公元前545年,齐国、陈国、蔡国、燕国、杞国等君主,胡国子、沈国子、白狄国投靠晋国;同样,鲁襄公、宋国公、陈国侯、郑国君主、许国君主投靠于楚国。

弭兵会盟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而弭兵运动的成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宋国外交的极大胜利。

弭兵会盟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国间的斗争,就转入各国内部斗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为斗争需要,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一些适应历史潮流的新措施,这样,就使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说,“弭兵盟会”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大夫间兼并,也使春秋时代由前期转入后期。争霸斗争的战场,则由中原转向东南地区的楚、吴、越间进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