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洎阳医生 2011-05-27

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时间:2010-10-21 19:41来源: 作者:谭湘伟 点击: 96次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中医称鼻渊(急性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中医称鼻渊(急性鼻渊、慢性鼻渊),或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
       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述及本病。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是鼻渊发病的原因。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谓:“其有脑泻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卷三说:“夫脑漏者,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也......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热,寒属虚寒。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别寒热......涕清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用八味地黄丸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所以用肾药者,脑属肾也。”指出了鼻渊属虚寒的病机证治。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

辨证论治: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

       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
       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
       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

       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热犯及鼻窦,必循阳明经脉上达。其治当以清泻阳明,解毒排脓,畅窦通窍为旨,用自拟升麻解毒汤加减。对胃腑热盛者,随证加入大黄、生石膏等,临床颇能应手。常用药物,升麻10g,葛根15g,赤芍药、黄芩、鱼腥草各12g,蒲公英20g,桔梗、白芷、皂角刺、苍耳子各10g,甘草各6g。

3、湿热内蕴,当利胆清脾

       肝胆及脾胃湿热蕴结窦窍,在鼻渊实证中较为常见。本证鼻局部特点鲜明,可见鼻涕黄绿或黄浊量多,嗅觉近失,鼻黏膜红赤肿胀较甚,头痛且重。全身症状反不突出,肝胆湿热,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脾胃湿热,或见体倦纳呆;但舌红、苔黄腻常可反映出病属湿热的特征。
       肝胆湿热证,宜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各10g,泽泻、车前子、当归、苍耳子、白芷各10g,生地黄15g,甘草、木通各6g。
       脾胃湿热证,宜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物,茵陈、黄芩、连翘、砂仁、白蔻仁、白芷、苍耳子各10g,石菖蒲、木通、藿香各6g,薏苡仁30g,滑石20g。
       湿热滞留鼻窍证,表现以鼻窍局部湿热为主的特点,在亚急性病程中尤其如此。用药当注意选择既能祛湿除热,又能针对鼻病之品,如藿香、薏苡仁、苍耳子、白芷、黄芩、石菖蒲、鱼腥草,佐以龙胆草、茯苓、滑石、佩兰等出入为方。

4、浊涕久延,法健脾补肺

       鼻渊日久,其病机多向正虚邪滞演变,正如张景岳所云:“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泄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正气之虚,多责之肺脾。肺虚清肃不力,脾虚清阳不升,窦窍肌膜失养,抗邪无力,均可致邪毒浸淫滞留。病人除具全身肺脾气虚见证外,局部多见涕白黏而不臭,鼻黏膜色淡暗。常反复加重不已。
       常用方,温肺汤,或补中益气汤,佐苍耳子、石菖蒲、白芷等以助化浊通窍之力,入薏苡仁、路路通等以助消除鼻甲水肿。
       气虚卫表不固,反复发作者,处玉屏风散或予补中益气丸常服。
       小儿患者,常以黄芪精肉汤顿服,充养正气,则邪自不可干犯也。

5、阳虚寒凝,予温阳驱寒

       鼻属督脉所循,督脉统一身之阳。若阳虚寒凝,督脉不畅,则致头痛,鼻塞,浊涕黏白,嗅觉减退。可伴形寒肢凉,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临证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麻黄6g,细辛3g,苍耳子、白芷、辛夷各10g,白芍药15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
       附桂八味汤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或阳和汤加苍耳子、川芎之类亦可。如见头痛或局部疼痛者,可加露蜂房2~3g,制草乌3g,并加白芍药、生甘草以制其毒性。

6、屡治不愈,酌扶正脱敏

       鼻渊之辨,有虚实之分,急慢性之别。治有清热泻火、利湿排脓,或健脾补肺,温散浊邪诸法。但亦有患者涕液汩汩,长湿无干与鼽嚏并见,迭经前述诸法治疗,仍有少数疗效欠佳或迁延缠绵。结合西医学认识来考虑,多与过敏有关。鼻及窦腔黏膜过敏反应致黏膜水肿,填塞窦腔,鼻腔引流不畅,影响通气,且易继发感染。这部分病人的发病特点为多伴过敏性鼻炎,中鼻甲水肿较剧或有息肉样变。
       其治,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参考现代病理认识及中药药理认识,对此屡治无效者,可在补益肺气、坚固藩蓠或温肾暖脾、扶正固本方药基础上,视鼻涕之清浊而选加祛邪脱敏之品。如:
       涕白者多偏寒,可用生麻黄、细辛、防风、蛇床子、徐长卿、附子、淫羊藿之类;
       涕黄浊者多偏热,可选加黄芩、汉防己、牡丹皮、秦艽、赤芍药、鱼腥草等。
       另,乌梅、苍耳子、路路通等寒热证均可选用。

验方

眉棱骨痛方

       组成:苍耳子 白芷各12g 川芎15g 大蜈蚣2条 皂角刺 桃仁各10g 制草乌6g(先煎) 法半夏10g 白芍药20g 生甘草10g 黄芩15g 鱼腥草20g 木通10g
       功能主治:逐瘀开痰,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急性额窦炎,证属瘀热痰浊风毒互结者。
       方解:方中川芎、皂角刺、桃仁活血化瘀;法半夏除痰燥湿;苍耳子、白芷、制草乌、蜈蚣祛风止痛;黄芩、鱼腥草、木通清热解毒;白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合用共奏逐瘀除痰,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之功。

清肺通窍汤

       组成:辛夷花 苍耳子 桔梗 黄芩 麦门冬各10g 桑白皮25g 鱼腥草20g 赤芍药12g 川芎6g
       功能主治:宣肺清热,活血通窍。用于慢性鼻窦炎,证属肺经郁热者。
       方解:辛夷、苍耳子、桔梗宣肺通窍除涕;桑白皮、鱼腥草、黄芩、麦门冬清肺解毒祛邪;赤芍药凉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宣肺通窍之功。

升麻解毒汤

       组成:升麻10g 葛根15g 赤芍药 黄芩 鱼腥草各12g 蒲公英20g 桔梗 白芷 苍耳子各10g 甘草各6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窍除涕。用于急、慢性鼻窦炎,证属肺胃实热者。
       方解:肺经邪热与阳明经火毒熏灼鼻窍,致流浊涕。故方中以升麻、葛根二味为主药。升麻,《神农本草经》称其“主解百毒”。葛根,《本草纲目》谓其能“散火邪”,《本草经疏》称之为“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二味合之解毒而宣散热邪,且同入阳明,可为舟楫之剂而载药上行以清解阳明结聚之热毒。伍以黄芩、蒲公英、鱼腥草,加强全方清热解毒泻火之力。入桔梗以排脓畅窦。白芷既可排脓,又善治头痛、眉棱骨痛,为阳明头痛之要药。苍耳子辛香走窜,宣通鼻窍。热毒结聚必多脉络淤滞,故佐赤芍药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兼能解毒。全方合用,令热毒消散,脓出窦畅,诸证平复矣。
       升麻、葛根二味,在方中除解毒散热,载药上行外,尚有一层功用。急性鼻窦炎以上颌窦为多见,其解剖学特点为窦口高而窦底在下,形似茶壶,其脓汁排出殊为困难,脓汁潴而不泻,故施治每难奏效。非升提不能令脓汁畅出,故假升麻、葛根之力促使脓汁溢泻,以助桔梗排脓之功。此二味确为鼻渊之要药。非惟本病,其他鼻病余亦每多借用升麻、葛根之力,临证多获效验。

       加减:身热、口渴、舌红、脉数加生石膏;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加柴胡、藿香、龙胆草;头晕身重,脘胀纳呆加藿香、佩兰、生薏苡仁;鼻塞涕难出者,加川芎、当归尾、皂角刺、穿山甲之类;涕中带血,加茜草根、牡丹皮、白茅根、小蓟;涕黄浊量多加金银花、虎杖;涕白黏量多加生薏苡仁、茯苓、泽泻;头痛甚者加白蒺藜、白芍药、制草乌;体虚加生黄芪、当归;便秘加大黄。
       我们于1985年~1986年,观察用升麻解毒汤治疗急性鼻窦炎48例,结果痊愈40例(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鼻黏膜充血水肿消退,中鼻道及嗅裂处无分泌物);好转2例(自觉症状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消退,中鼻道及嗅裂处仍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6例(服药十五剂以上自觉症状无变化,鼻黏膜充血水肿无改善,中鼻道及嗅裂脓涕无减少)。痊愈40例中,服药最少仅两剂,最多达三十剂,服药十五剂以内痊愈者30例。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李凡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