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关爱缺不可少

 刘山泉 2011-05-29

精神关爱缺不可少

 

“六一”儿童节前,我应邀参加了平顶山市湛河区关工委、妇联和计生委组织的“关爱小朋友、亲情手拉手”,救助贫困独生子女活动,他们给30多名学生们赠送了衣服、图书、书包、茶杯等用品,并与学生们一起过了一个欢快的节日。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对社会各界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特别是有些学生在领到叔叔、阿姨们赠给的“礼物”时,连个起码的“谢谢”都不说,也不知道鞠躬冲人笑一笑,着实让心里不是个滋味,感到揪心的凉。怎么现在的孩子连起码的礼数都不懂不会,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得不到体现呢?着实让人想了许多许多,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接下来,我在与这些组织活动,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同志,包括学生家长座谈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怎样在给青少年学生物质援助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援助和关爱,从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走好人生之路,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大家都感触颇深,你一言我一语,谈了许多很好、很中肯的看法和意见,很多话语意味深长,非常值得我们引起思考和重视的。综合起来,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现象上看,现在只要一提起帮助青少年,就是结对子、交朋友,过时过节下去慰问,送钱送物,嘘寒问暖,虽然这些是也是必须的、有用的,但毕竟只能管一时却管不了长远。类似这种“给物不给力”、“帮困不解难”、“授鱼不授渔”、“输血不造血”的现象,可谓是比比皆是,往往是重视了物质上的援助忽视了精神上的关爱,重视了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其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作用也不长久,让人感到“时过境迁”、一切依然。这种现象虽然不普遍,但也绝非个别现象。

从原因上分析,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分数,能否进入前几名,考上一个名牌学校,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起码的做人的礼数等却有所忽视,以至于有的学生不懂规矩、不懂礼节,不知感恩,甚至连尊重人、感谢人都不会,实在是一件让焦心的事。它也说明我们的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培养有才无德、不适应社会要求、不善于交际的素质有缺项的学生。

从解决的措施上看,要采取综合治理,共同来做方法,即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方法,共同负起责任,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一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就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准和形象,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深刻而久远。所以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考试的分数,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为人处事,社会交往,让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络和朋友,“用心读书、亲近正人”,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牢思想道德根基,走好人生之路。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锻炼成长的重要场所。可以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可见学校在教育人、培养人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要不误人子弟,就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素质教育,按照“德、智、体、美、劳”的要求,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让他们“进来是块铁,出去是块钢”,不负党和国家的重任,不负社会和家长的寄托。学生的教育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人士自然也要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成长。现在有许多人都热心于教育工作,热情关心下一代。有的义务到学校当辅导员,有的与贫困学生结成帮学对子,有的开展“亲情手拉手”活动,有的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等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关心爱护着青少年。关键是我们要把这种关心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共同为青少年们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安定的学习成长的环境,不仅要给钱给物,给予物质上的援助,还要给思想、给引导,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影视、网络、网吧、书报刊的管理,减少不健康文化和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建设国家的新一代栋梁之才。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       刘选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