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书交易网站日趋成熟,进入诸侯纷争时期

 朝帆 2011-05-30

旧书交易网站日趋成熟,进入诸侯纷争时期

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隆福寺……这些京城爱书人的胜地,如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孔夫子、布衣书局、缘为书来等旧书交易网站却日趋成熟,网络旧书业已经进入了“诸侯纷争”时期。日前,由孔夫子旧书网主办的“网络·旧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鲁迅博物馆召开,陈平原、李辉、韦力、止庵等知名藏书家和学者应邀参加,探讨旧书的往日今昔。

小众需求 旧书交易的网络化尝试

2002年“五一”,孙雨田写下了“孔夫子旧书网”的第一行代码。这个在北京奔波打工的青年,并没有想到六七年后,他和几个爱书的朋友创办的这个网站,能发展成大型的中文旧书交易平台。

当时他只想试试看,因为头脑里的想法“感觉很好,不去做太可惜了”。这想法来得也偶然,取名“孔夫子”并不是和圣人孔丘攀关系,而是他刚好有个合租一屋的朋友姓孔。某天两人在清华的食堂里聊起,很多毕业生会把书当做废品卖掉,而这些书正是新生需要的。那么,能不能把“校园二手书”与时髦的网络技术联系起来,搭建一个流通交易的平台呢?两人一拍即合。

可实践马上遭遇了困难。最初他们想从废品站把学生们卖掉的旧书再买回来,然后租个房子当仓库,再通过网络卖书———这都是需要砸钱的活儿,孙雨田和朋友都没钱。而且这位孔姓朋友恰在这时又拿到了美国签证,即将奔赴大洋彼岸。除了两人商定的网站名字“孔夫子”,剩下的事情都得孙雨田来做了。

孙雨田并不是一个熟悉旧书的人,当时他甚至连潘家园都没去过———潘家园可是北京赫赫有名的文物、旧货大市场,旧书爱好者心中的宝地。每天有无数人在此地“淘金”,学者李辉也是其中的一员。

李辉说,在没有“孔夫子”之前,他几乎每到周末就会跑去逛潘家园。上世纪90年代初,潘家园开始形成颇具规模的旧货市场,李辉最感兴趣的,是在这里能淘到不少近现代文献资料和名家手稿。“发现了一大批戏剧家档案,包括老舍、曹禺等人,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名人在10年浩劫时期的交代材料,‘五七干校’的表格,等等。”李辉说,“对现当代史研究来说,这都是非常好的第一手材料。”

和他抱有相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北大教授陈平原认为,如果说将来还有什么东西能给已臻完善的学术大厦添砖加瓦,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最具潜力的,就是流散民间甚至海外的旧书收藏。

大众产业 网络旧书为学术服务

比孙雨田创办“孔夫子”更早一些,2002年1月,有个叫“胡同”的读书人,开始在人气旺盛的天涯论坛里发帖。他热衷于淘书、换书,可是他想交换的书太多,以致几乎无人能换。有网友建议“胡同”干脆标价出售自己的藏书,这个建议就催生了“布衣书局”———意思是普通人都买得起心爱的书。此后,“布衣书局”的名号在网络书迷中口耳相传,逐渐形成了网络旧书交易的知名品牌。

但是孙雨田的事业长久没有起色,尽管他已经认清形势,扬长避短,只做自己擅长的网络平台,不涉足任何具体的交易,“孔夫子旧书网”不卖书,只想拉拢旧书卖家到网上开店———后来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但起步阶段,孙雨田四处碰壁,旧书店主们都不明白,干吗要把店开到网上去。

直到2002年10月,孙雨田认识了“胡同”。

“最早的专业旧书网站,不是‘孔夫子’,而是‘马睿古旧书店’和‘大庆书城’。”孙雨田说,“当时它们是我仅有的参考,不同之处就是我只做平台,供别人卖书而自己不卖书。”后来,孙雨田也看到了天涯论坛,“胡同”最常出没的“闲闲书话”版,就是后来“天涯书局”的前身。孙雨田在这里发帖子宣传“孔夫子网”,“胡同”是唯一回复他邮件的人。

爱书的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此后几个月时间里,孙雨田每天给“胡同”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只要你告诉我你的需求,我就在孔夫子实现它。”孙雨田相信“胡同”代表了一批真正的旧书爱好者,他的需求一定是大家的需求。

“新千年以后,潘家园越来越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了,游客非常多,淘书的人完全凭运气去逛,好书太难找了,或者太贵。”李辉说,“于是孔夫子网出现以后,潘家园我就去得比较少了。”李辉最早的一笔交易记录显示为2004年4月,他试探着买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地图。“这个尝试很顺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更让李辉惊奇的是,有一封1982年贾植芳写给牛汉的信,信的内容居然就是拜托牛汉关照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李辉。“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封信几十年后流传出来了,而且卖家还在网上知道了我的联系方式,直接把这封信送到我家来了。”李辉感叹,“虽然只有一页纸,对别人也许没什么用,可对我来说,是一个情感上的满足,可遇而不可求。”

像李辉这样“从潘家园转到孔夫子”的众多买家,促进了网络旧书交易市场的繁荣。截至2009年5月1日,孔夫子旧书网已开通书店4300家,注册会员66万人,在线销售图书1600万种,在线拍卖300万件。2008年,“孔夫子”实现交易额3亿元,平均每天有120万人次访问。还有“缘为书来”、“布衣书局”等十多家旧书交易网站纷纷兴起,网络旧书业已经进入了“诸侯纷争”时期。

【专家发言】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我不知道现在的旧书买家,或者民间的资料收藏者,有没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盟。如果需要的话,应该来做一个大的平台,我希望能让我们的古旧书,以及档案资料,能在网络上显现出来,化个人的占有为整个社会的财富,这样对中国文化的意义会更大一点。

●韦力(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

旧书网络交易逐渐会走入这样一个程度,至于它何时真正达到取代地面市场、取代拍卖会的程度,我不知道,反正有待时日。自古以来,理性的东西还是要靠文字来传承,这些传承都在于古旧书的流通。任何文化的探索和传统文化的研究,都离不开书籍。今后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古旧书业的格局变化。现在看虽然不尽人意,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开端。

●李辉(作家、学者)

网络旧书的流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限于版本学意义,我还更看重它作为民间资料的集散地,对我们未来学术研究提供的便捷和帮助。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无限大,无限方便,这是我们过去的出版业和旧书业难以比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者结合的话,对于我们学者之间的交流,对于图书的发展会起到难以想像的作用。

●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确实曾经受益于网络旧书买卖。我自己做的是晚清研究,北大图书馆在晚清书籍的收藏方面有很大的缺陷,比如晚清小说。北大图书馆的收藏,比较重视经典的东西,小说在那个时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图书馆收藏就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我必须关注网络上的资源。

●止庵(作家、书评人)

藏书也是我所期待的事情。我自己觉得,有了网络以后,中国旧书业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大家都是在中国书店买书,我基本上不去买,因为嫌它太脏。有了网络之后好一点,不用把书摆在书店里,经过那么多人翻看。

●宋平生(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

我不知道再过几年传统的书店是什么状况,网络不断发展,传统书店也需要完善。还有就是建议网络交易更加完善信用体系。虽然现在建立了投诉制度,但是真正制裁骗子的力量还是不够大。出了问题,退换货也比较麻烦。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武云溥

【淘书攻略】

值得逛的网络旧书店

天涯书局

(www.tianya.cn)

国内最早产生较大影响的网上旧书交易市场,依托天涯论坛巨大的浏览量,为书友提供交易信息。

孔夫子旧书网

(www.kongfz.cn)

创建于2002年,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交易网站,据称拥有网络旧书交易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布衣书局

(www.booyee.com.cn)

脱胎于天涯论坛“闲闲书话”版,主办人“胡同”(胡彬),2004年4月创建。实体店几经搬迁,现位于北京垡头,网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并举。

缘为书来

(www.ywsl.com)

2003年12月开通,创办人沈帅,网名“花脚猫”,曾活跃于天涯论坛和孔夫子旧书网。网站经常举办线下活动,邀请读书界名家和网友交流。

值得逛的实体旧书店

中国书店

经营古旧书刊、文献的老牌国有书店,1952年11月成立,主要业务范围是收售古旧书刊、碑帖拓片,经销新印古籍,复制出版中国古籍文献,并为读者补配残书和单年单卷的报刊。在北京城内琉璃厂、新街口、灯市口、前门、隆福寺等地设有多家分店。

潘家园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交易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往来客商、货源和影响力遍及全国。

报国寺

位于南城广安门内大街路北的千年古刹报国寺,内有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

八宝山古玩城

八宝山地铁站往北100米古玩城内,有数十家旧书摊。

丰业红家具城

家具城二楼有旧书出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